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2005-11-5 15:24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今书坛,太多吹捧家、谩骂家,缺少评论家,没有批评家。而在这为数不多的评论家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只能算是吹捧家和赏评家,只不过吹捧家和赏评家为了自己的脸面,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名气,又自诩为评论家。
当今书坛不需要吹捧家,但并不是不需要评论家,而是需要有着较高学术造诣、有着良好的评论动机、评论心态和人格修养的评论家。好的作品和书家自然可以评论,甚至可以夸赞,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当今书法评论家所评论的,基本上是一些不好的书家和书法。所以,评论家逐渐堕落为吹捧家,批评家逐渐沦落为谩骂家。
吹捧家在粉饰社会,评论家在观察社会,批评家则在鞭笞社会。吹捧家和评论家是寄生阶层,批评家是独立阶层。西方意义上的批评家如卢梭、康德、克罗齐、马克斯·韦伯、哈耶克、哈贝马斯、索尔仁尼琴、德里达、福科等等,基本上都是独立阶层,被称作“公共知识分子”。中国社会批评家不多,尤其是在书坛,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批评家。书坛的所谓批评家,大多由评论家充当,而评论家又是由书协领导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充当的,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评论家。评论家所从事的职业也并不是纯粹学术意义上的书法评论及文艺批评,而是撰写吹捧文章、应景文章和关系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论家是书法家的宣传助手,正因如此,中国的所谓评论家大多没有学术修养和学术积淀,而是有地位、有权势、有关系和有人气的书协领导、政要或书界大腕等等,这类人所写的评论文字大多是广告词和宣传单,评论文章的体裁一般都是为书家作品集所写的序言。这样的评论文章,一般都是有偿评论,大抵可看作吹捧文章。但是,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尽管文章本身并不怎么样,但是却往往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效应,这就是权力与地位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中国式社会的典型表现。中国书坛还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书法评论家也由媒体记者充当,书法家与媒体记者的联手,往往会产生一些奇特的效果。大众传媒也需要文化艺术的濡染和装饰,因此,而书法家也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形象与社会知名度,于是,“共谋”便产生了。一些于书法狗屁不通的报社记者、编辑却成了书法评论家,其所写评论文章也是隔靴搔痒,文不对题。这种评论也即时下我们所常说的“媒体评论”,实际上它已不是纯粹的评论文章了,而成为一种媒体广告。所以我说,正是这些外行人挤占了书法评论家的生存空间,使得评论家和批评家无用武之地,这是当代书坛的畸形,也是当代社会的畸形。
吹捧家的泛滥,评论家的变质,批评家的缺席,是由整个社会的体制性弊端和严重扭曲的价值观所造成的。在一般人看来,书法评论家也好,批评家也好,基本由文人充当,既然是文人,那就不能轻易谈钱。书法家卖字,可以明码标价,然而评论家作评论,却不能明码标价,你一明码标价,别人就会认为你变俗了,文人怎么还谈钱呢?实际上,正是这种变态的心理造成了当今社会评论家及批评家的尴尬与困窘,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不能获得独立。所以,当代书坛,基本没有独立的专职的评论家和批评家,而评论家的位置,又基本上被书坛大腕、社会名流及权势人物所占据了。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和人格,而这个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又必须要以独立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如果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作保障,也谈不上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现代社会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从庙堂中脱离出来,没有了“朝廷”的俸禄,那么他只能依靠自身的话语表达来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精神人格,然而,现实状况却是,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依然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精神人格,仍然受到体制性的压制,或者只能依赖于富有阶层和权势阶层。这种社会的变态和扭曲,导致了整个文艺评论体制的变态,也导致了书法批评的变态。
书法批评的变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法学术的良性发展,一个没有批评的艺术是绝对没落的艺术,一个没有批评的书坛绝对是没落的书坛。书法批评及批评家的缺席,从根本上说当代书坛的体制性弊端所造成的,当代书坛不是不能产生真正的批评家,而是没有产生批评家的土壤和体制。体制内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家,而体制外的批评家,又会受到体制的挤压和打击,体制内体制外的批评家的话语权都被严格地控制了,又何谈批评的产生呢?
因此,我们呼吁书坛真正的批评家及“书法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呼唤书坛体制的健全化、明朗化、公开化和民间化,倡导一种健全、自由、透明的书法评价机制,营造适合书法批评家产生的土壤和空间,以使中国书法在21世纪获得新生。
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书法批评家必须是中立,不要象醉翁行路,东碰西撞.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这些人是书坛的毒药.他们共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胡评家.脑子好使,见风使舵.
二类是胡吹家.与其昏昏,想哪儿说哪儿.
三类是庸评家.能够看个大概,然后就用一套自家独创辞典里的套话,穿鞋戴帽.
这真是一个很大的也很严峻的问题.
书法门诊部这本书,许多四十岁以上的人受不了.因为那里面批评的是他们的老师,更加因为他们习惯了没有批评的书坛.
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下面引用由黄记文在 2005/12/07 11:02pm 发表的内容:书法批评家必须是中立,不要象醉翁行路,东碰西撞.
中立,表现在形式上应该是单纯,没有实质性来往.相对独立,甚至绝对独立乃至孤立.
听说西方有些评审机构不接受任何资助,完全靠自己的单一业务获得经济来源.
中书协自己搞了一大堆机构,自己展览自己评审,眼界能够打开吗?能够代表中国书坛吗?
从技术上讲,应该有评审应该有文学绘画雕塑和美学等方面的人参加吧!这次韩美林搞五福娃,就请的有童话作家参与评选嘛.
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书协那一帮人是不是走向了反面?
至少他们是不纯粹的!不中立的!书协自己的评审委员会,能够评出真正的优秀作品吗?据说现在送展的人不是用心在作品的艺术水平上,而是琢磨评审人员的趣味、偏好!像高考猜题,像买彩票猜号码……
二楼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评审委员会应该独立。评审委员会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书协作为最高机构,并不具有中国全社会的公正性和全面代表性吧!?
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引用:一些于书法狗屁不通的报社记者、编辑却成了书法评论家,其所写评论文章也是隔靴搔痒,文不对题。这种评论也即时下我们所常说的“媒体评论”,实际上它已不是纯粹的评论文章了,而成为一种媒体广告。所以我说,正是这些外行人挤占了书法评论家的生存空间,使得评论家和批评家无用武之地,这是当代书坛的畸形,也是当代社会的畸形。
这是要付钱给记者的!!!!
吹捧家评论家·批评家
有些大师级的人物也会闭着眼瞎捧(书法报上我见过),被捧者就是一外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