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下 发表于 2006-9-4 23:08

我们应该说什么和应该怎样说?——网络行为学

从来没有把自己当版主,也没有觉得自己岁数大.因为喜欢琢磨事儿,说话就稍微有点不同.

易中天在中央十台讲三国,引来一片议论.他的回应是: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有份量的批评意见.

我在这个版块,渺小的地方,也有人叮着我找毛病.我没有什么学问,就学易教授的口气: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说到我的要害缺点.

现在言归正传。

来到这个书法网和书艺公社的朋友,都知道应该说哪方面的话题——书法方面的,以及由此引伸开去的做人的问题,名家鉴赏问题、相关的社会现实与历史问题。在此层面上,迷失者有,但不多。另一层上,我们应该怎样在网络上说话?我以为明白者是不多的。看看我们在置顶上的有关道德问题的帖子,跟之者何其少!

今天买到的深圳晚报,里面的两个主题很显眼:一个是高空抛物,深圳已经重伤了许多人。另一个是网络传播问题,标题是《胡说八道不负责,虚假信息满天飞》。这两个主题,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说新也不新,十年前国内就有诉诸法律的了。另一个是所谓虚拟空间里的老问题。——说它老,是因为一开始就随着网络与生俱来。

这两个主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乎责任二字。下面不说高空抛物的事,那事儿以后另找时间聊。只说说网络上怎么说……

从上面提到的文章说起,因为这篇文章是“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新闻晚报、羊城晚报报道”。该文上来先举例:
一、北京李先生惹上官司,因为在网上说自己供职的公司“造假帐”、说领导“干不了大事”、“相貌奇丑”……
二、网名“K007”在自己的博客里辱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陈堂发“烂人”、“猥琐人”、“流氓”,被告上法庭,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三、………………怕大家嫌烦,不在这里排列下去了。(原文一共列举了五个被政府或者正规机构查实的案例)

该文接下来公布了一些调查数据,其中一组是:相信互联网信息的25%,不相信的23%。我觉得,这两个数字是令人担忧的,25%的人,绝对数字是多少人?
我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有人用名片骗人。那时候印刷名片需要公安部门的特许,人们对印刷品的信任度非常高。有人就挖空心思,先搞到假介绍信,或者假证明假公章,然后印上一盒大名头的名片,就可以开张骗人了。现在如果有人调查一下对名片的信任度,一定会非常低。

文章接下来是“新闻话外音”,共四个小标题:
一、网络面临道德失范。——这个小标题下有一句拨动我心弦的话:对这些信息乱码的规范,要求一种网络传播伦理的出现。
二、网言须遵循法律。
三、共同消除网络谣言。
四、提升网络言论自律。

这篇文章是一个记者对网络和报刊文字的整理之作。我在这里再摘抄一点点东西,可能不免隔靴搔痒。

我先不说自己的长篇,只说两句来结束:
一、想一想道德问题。
二、玩一点高难度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而不在规矩上,那不高明。

[ 本帖最后由 林荫下 于 2006-9-5 01:09 编辑 ]

黔墨 发表于 2006-9-4 23:21

原帖由 林荫下 于 2006-9-4 23:08 发表
      从来没有把自己当版主,也没有觉得自己岁数大。
      因为喜欢琢磨事儿,说话就稍微有点不同......
      来到这个书法网和书艺公社的朋友,都知道应该说哪方面的话题——书法方面的,以及由此引伸开去的做人的问题,名家鉴赏问题、相关的社会现实与历史问题。在此层面上,迷失者有,但不多。另一层上,我们应该怎样在网络上说话?我以为明白者是不多的。看看我们在置顶上的有关道德问题的帖子,跟之者何其少!
      
      这几句特好。继续发扬!——黔墨:lol:lol:lol

日出出日 发表于 2006-9-4 23:25

该说什么说什么.
网络包容一切.但也别太当真.
http://blog.sina.com.cn/u/122067665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应该说什么和应该怎样说?——网络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