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6-1-25 17:24

自知与知人

自知与知人
                 薛元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先贤哲语,前半句是处世箴言,后半句强调做人当“一日三省吾身”。对于为人处世来说,确实是苦口良药。知人难,而自知尤难,只有自知,才能进一步知人。对于学书者来说,尤其重要。
  数月前,一位同道书友将一幅字转送给我,邀我到寒舍一叙,指点一二。笔者询问习书多长时间,三年已过,但观其所作,无所起色,便想劝其辍学,又担心伤人自尊,只好作罢。爱好是一回事,能否有成就则又是另一回事。而不自知者,尽管穷毕生精力,最终也是一事无成。
  几日前,某理论研究会力邀我出任秘书长一职云云,要笔者力担重任,万勿推辞,但笔者还是婉言谢绝,“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我确实不能胜任。在家爬格子,写写字,或是读读书,刻刻印尚可,要开展领导工作,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进入了社交圈,难免少不了许多应酬,不如给自己留点空间,干点私活,多创作一些作品,多写几行文字,更适合自己,活得更真实一些。
  若无自知之明,书坛遂为多事之秋。有人自诩为大师,硬让人家抬轿子,一批人违心地说着溢美之词,除了牛皮,就是马屁,书坛被弄得乌烟瘴气。书法是慢活,试想如今一个30岁的人,都能被吹上了天,水平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当今书坛恶劣风气多半缘于无自知之明,大有老子天下第一,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这种人少了,书坛风气才能净化。其实大师或庸才,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反到贻笑大方。
笔者曾见过北方某市“书家”,堂而皇之地将“泼墨王”三字印在名片上,作书头裹红巾,口中念念有词,6尺宣纸上写一个字,以大来糊弄人,掩盖技巧的不足和表现的肤浅。“满纸纷披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笔者也曾见过北京来的“江湖郎中”画家,游走皖北一带兜售字画,以京城大家自居,恬不知耻地将“中国国际艺术家”作为压角印,钤盖在书画上,意思不通,但口气很大。也曾见过南国某画院院长,名片印了四十多个头衔,做成翻开对折的形式,密密麻麻,徒有虚名。
  自知之明实际上是一种谦虚的美德,知晓有所为,有所不为。狂妄无知、不自知者,令人生厌而更可悲。林散之在世时,别人称他为“草圣”,他说:“瞎吹。我不承认。站住三百年才算数。”“我60岁才会草书。”“材与不材之间,因为肯学,弥补了才气的不足。”“我不是天才,只是较为勤奋而已。”“我有点小成就,是因为遇到了两位好老师,路领得正:首先是含山张栗庵。……后来又问学黄宾虹先生。”以林老才学,尚且如此自谦,而况我辈呢?

纪伟 发表于 2006-1-26 21:46

自知与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这句老话.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1-27 17:16

自知与知人

引用一句:书法是慢活,试想如今一个30岁的人,都能被吹上了天,水平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当今书坛恶劣风气多半缘于无自知之明,大有老子天下第一,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这种人少了,书坛风气才能净化。其实大师或庸才,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反到贻笑大方。
观者当引以为戒,尤其是各大吹手们,手下留情吧,你的大吹无疑是拔苗助长

逸修堂 发表于 2006-1-27 21:00

自知与知人

不唯人,
不唯书,
这是学艺之道.
书法圈和娱乐圈是一回事儿,
瞎胡闹.
诗在民间.
书在民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知与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