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斋 发表于 2006-9-13 10:03

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书法专业2002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一览

(姓名顺序按大学座次由左到右由前到后排列)


孔德宇   山东荷泽东明实验中学艺术部书法教研室
马同良   海南中学
朱雷刚   山东临沂大学书法系
陈晨   山西省广播电视学校艺术系
孙浩宇   备考公务员
贾必盛   山西阳曲一中政教处
董立柱   浙江省东阳市书画艺术学校
王振   浙江台州黄岩书法培训中心   
颜世君   山东临沂河东区二中   
欧超   浙江台州海之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唐升霞   全国第4届妇女书法展获奖,待业
周相记   待业
周宁   海南京海拍卖有限公司
侯居男   广西武警消防总队   
何人丹   海南海口一中
李延奎   深圳龙岗区吉中心小学
吴超   在家准备考研   
卢义莲   燕京啤酒海南分公司

彭飞 发表于 2006-9-13 21:12

情况并不理想呀!

蔡太师 发表于 2006-9-13 23:02

非常不理想,呵呵

芜斋 发表于 2006-9-14 08:41

现在找工作好难的,我来深圳也是代课的,公办的要考的!我们花了几万块毕业变成了一个打工仔~~
高等书法教育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毕业生少的少,国家也大声呼喊素质教育写字教育,可反过来看还不是应试教育?可书法专业的学生没有几个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教育已经脱节!
教育商业化是重大的失误!

芜斋 发表于 2006-9-14 08:47

?一个农村硕士生所经历的“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
  “大学生”已经变得和“城管”、“贪官”“煤矿老板”一样成为令国人谈其色变的词语了。对于大学生和高等教育问题的评论很多很多,在此我也不想多说什么,只说说我身边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
  我是东部一个发达省份的一个贫困县的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在我们这里,“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绝对比“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更深入人心。
  
  “大学无用论”
  十年以前,我们这里还是非常重视教育的,那时候,我们这里还有不少考取北大南大西安交大等一些名校的。但02年以后,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铺天盖地涌过来,再加上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两个例子,使“大学无用论”更加深入人心,这两个例子是:
  1、同村某男,02年在南京某名牌大学毕业后,他的父母本来以为他已经毕业了,不会再向以前那样向家里要钱了,但没想到他竟然还要家里要10万付房子的首付,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他的大学已经负债累累了,更别说再拿处10万,他的妈妈每次向别人说到这件事情时候,都是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2、同村某女,00年考取江西某民办高校(其实也就是花钱就可以上的学校),两年后,说不想再去上学了,没想到回来以后却带个私生的婴儿回来。
  这两个只是我们村的个案,其他地方可能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但类似的情况肯定少不了。大学就好像一个熔炉,学生就是放进去锤炼的矿石,在没有扩招以前,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成为矿石即玉石,但扩招以后,只要不是太差,都能成为矿石,于是,玉石、石头连泥巴也放进去锤炼去了。但再怎么锤炼,宝玉只能由玉石炼成,泥巴永远不可能锤炼成高贵的宝玉,最多能烧成对社会还有用的板砖,再加上现在烧炉工(教育体制)生病了,一不小心,泥巴连板砖都烧不成,只好成为炉渣!所以从大学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即使有人渣,但他也是大学生,因此就出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种情况。
  而我正是经历这种大学生在村民心中的印象由天之轿子,到众人鄙夷的过程。01年,我还有同村的另一个同学当年高考分别以文科全市第七和理科全市第三的成绩考上大学。那时候大学生就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峻,村子里还没有发生上述两件事情,大家对我们两人都非常好,那是我们最开心、最轻松的时候。没想到 随着后来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再加上上述两件事情的发生,村民对大学生的印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我们由原来别人羡慕的对象变成为别人敬而远之甚至是鄙夷的对象!其实村民的变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四年 大学我们花了家里那么多的钱,把原来还算可以的家庭变的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更要命的是,毕业后还没有好工作,甚至毕业就失业,在他们看来还不如高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打工不但不花家里的钱而且每年还能整个三千五千的。
  大家不要怪农村的无知和愚昧,他们不可能有知识分子那样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他们能看到的只是眼前里那点物质利益。在很多农村人的眼里,上大学最主要就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离开农村,不再像父辈那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在他们眼里,只要正干(也就是能赚到钱)、尊老爱幼、不违法犯罪就是一个好青年,虽然我们出去读书的也能尊老爱幼、也能诚实守法,但我们不能赚钱(至少现在不能,至于以后,在村民看来连工作都赵不到,何谈赚钱?)。在有些村民心中,上大学的地位远不如出去打工的,最多比在家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强一些罢了!我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在种情况在农村虽然不是全部都是这样,但应该说还是有很多地方,很多人是这样的。
  05年,同村那个保送了研究生,我也考上了公费研究生,但我们两个没敢把我们要继续读研究生的事情告诉除了家人和最好的亲朋之外其他任何人,甚至是邻居。我们怕看到别人鄙夷的目光,怕听到“天哪,你还要上学呀,你想把父母榨干折磨死呀”这样的话。大家不要怪我们虚伪,不要怪我们有虚荣心,不要怪我们听不进不顺耳的话,我们不要别人怎么肯定我们十几年的付出,只求别人能给予理解,我们也有自尊心,有谁喜欢看到鄙夷的目光、听到令人心寒的话呢?
  听初中时的班主任说,现在初一进校时有三百多个学生,到初三毕业时候竟然连一百人都不剩了,就在一个月前,我以前就读的初中学校就被合并了,没有学生了,不合并还能行吗?虽然现在学校生源的急剧下降与计划生育有关系,但最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中途辍学。村民不但迅速接受了“大学无用论”的理念而且迅速把这种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不让子女读书,出去打工。
  初中生辍学外出打工除了有父母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家也知道“大学无论论”,而且这种思想更助长那些不爱学习或成绩不好的学习,成为他们不好好学习的借口甚至是理论依据了,还是上面那位班主任老师向我讲述令他心痛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道,好好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时,台下发出笑声,甚至有一个平时很调皮成绩很差的学生说道:“改变命运?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XX(这老师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还在街上摆摊子卖衣服呢!”,老师无话以对!教了二十多年书的老教师从来没有被专业知识难倒过,今天却为这而哑口无言!
  让子女上大学在一些愚昧村民心中变成了赌博,一场输多赢少甚至输得血本无归的赌博。于是他们不敢也不愿把自己的血汗钱和子女的时间(还没有意识到是子女的青春)拿来赌博,还不如去做点实实在在的活,赚点实实在在的钱,虽然钱不可能很多,但在他们看来,能看得到、拿在手里的钱才是最可靠的。
  
  “大学致贫论”
  如果说村民对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大学无用论”的认识和了解只是通过电视媒体和一些道听途说(毕竟大学生很少去农村找工作,农村很少亲眼目睹大学生找工作的艰辛困难),这种观念仅仅存在于设想里。那么“大学致贫论”却是发生在身边“血淋淋”的现实,看着身边有孩子读大学的家庭一幕幕“大学致贫论”在上演,这才是让村民感触最深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在村民心中,“大学致贫论”要比“大学无用论”印象更深一些。
  还是以我身边的为例子吧。
  现在大学的学费长的太快,我们上大学时是四千一,听说现在低于五千的很少了,再加上书本费,住宿费其他一些杂费,以及生活费,每个大学生一年最少也得一万,其实一万对于城市工薪以上家庭根本不是问题,但对于农村来讲太困难了,虽然现在国家公布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两千三千的,但如果除去那些经商办厂做村官家庭以及统计的水份外,普通农民家庭绝对没有那么多。而且上大学是个长期战线,不仅仅大学四年,而是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在好一点的高中每年光学费肯定不会低于两三千的再加上其他杂费就更多了,也就是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七年的时间,七年啊,解放战争三年就结束了,打小日本也才用了八年,而一个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还可能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却要七年的时间!即使有点积蓄的家庭也早就被吸干啦!
  
  其实即使在农村,如果有几个亲戚或朋友能多帮助点,每年每家亲戚能借个千儿八百的,一般家庭也能坚持的住,但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呢?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好象如果一个乞丐向你借钱,并且依靠你的钱他马上就能当上市委书记,我想你肯定借给他;但是如果你一个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向你借钱去赌博,你肯定不愿意,或者至少得犹豫。前面分析了上大学如同赌博,既然如同赌博,谁还还敢把钱借给你呢?你想想,即使把钱借给你,肯定得等你毕业后才能还,要等至少四年,更重要的是如果四年后你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可能还得起呢,那我的钱不是打水漂啦,我赚钱容易吗我?和我同一年考上的,他家里原来在全村的人缘很好的,他家门口有棵好榆树,每年夏天总有很多人在他家门口乘凉唠嗑,但自从他上大学后,再去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别人都知道他上学花了很多钱,家里借了不少债,别人怕经常在他家玩和他家里走的近了关系好了后,说不定他家人在困难时候会向他们借钱,借给吧,人家怕他一要拖了很长时间的而且万一等他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起怎么办?那可是血汗钱呀!不借吧,庄亲庄邻的,面子上过不去呀。借也不好不借也不好,只好躲的远点啦!
  
  我们村在我们两人后这几年又有三个考上大学的,一共有五家读大学的,不管这五家在孩子读大学之前经济条件如何,现在都出现共同的情况:别人家瓦房变平方,然后平方变成楼房,这五家仍是原来的样子;别人家自行车换成摩托车电动车,这几家仍是自行车代步;别人家收割麦子都用收割机了,这几家仍然人工收割,仅仅为了省下每亩三十元的收割费。当然五家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但唯一区别的是有的人家负债多,有些则负债少。以前是一人读书,全家光荣,现在是一人上学,全家受穷!全家省吃俭用,钱能少花五角,绝对不多花一元,甚至饭如果能吃两顿,绝不吃三顿。家里其他开支少的可怜,除了买些必需的油盐,农药化肥外绝不多花其他的。他们最怕不是上学的孩子又要钱了,而是家里有人生病了,平时都是小病硬抗着,大病只好坐在家里等死。我们一个前年考上大学的女孩子的母亲就是在她上大学时候得了癌症的,检查出来时候已经是晚期,但她母亲知道后死活不住院,说反正也治不好了,花钱也是浪费,还不如剩下钱给孩子上学用,就这样,她母亲的病根本没花钱治疗,直到最后死去,想到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父母为子女付出太多太多,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就这样,上学需要钱多,农村家庭挣的好,又缺少别人的帮助,在农村中下等家庭只要有读书的,那肯定变成最穷的了。他们穷的状况,其他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大学致贫论”就这样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深入到村民的心中。
  
  结果呢,“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的后果呢?
  结果就是在农村本来有希望继续的孩子在家长默认甚至是鼓动下离开学校,加入外出打工大军中去。但危害最大是动摇了一些学生特别是初高中生继续读书的信念,我们都是从初高中走过来的,很清楚地知道初高中生还没有成年还不能全面长远分析问题,只记得我们那时候很多同学读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而现在“大学”这个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失去了本来的神圣时,还会像以前那样对其向往并为之奋斗吗?于是出现前面讲到的,一个初中学校三年下来,学生流失了三分之二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此以往,农村的未来呢?农村的出路呢?难倒农村经济的发展依靠离开学校背井离乡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但每月只能领到几百块钱的十几岁孩子?
  医疗改革有误区了,我们可以改进政策方针让其在短时间走上正轨;住房改革失败了,我们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宏观调控使其在不久回到正常;教育改革呢?教育改革出现偏差呢?那种复面影响能在短时间消除的了的吗?那可要影响一代人甚至两代的前途和命运的呀?
  当然,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对城市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对农村呢?长期以前,农村只有通过当兵、经商和读书来改变命运。现在当兵的路基本没有了,经商在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知识了,而读书这条出路却因为“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崎岖不平。中国的农民虽然仍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和愚昧,但几千年来有一个信念一直没有动摇,那就是:对知识的尊崇和对知识的渴望!一直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现在呢?我宁愿这种“大学无用论”和“大学致贫论”只是我们家乡甚至只是我们村子里的一种想法,我相信还有很多农民仍然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村不是这种状况。但实事呢?我突然想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我不寒而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