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风堂 发表于 2006-9-25 16:46

关于古玺创作的一些想法

古玺创作综述

人们一般把秦代以前的印章归称为古玺,现存古玺大多为战国时代的遗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王室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诸侯列国各霸一方。各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展,当时,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印章的应用相当普遍,“尊卑共之"。统治者与百姓庶民均可拥有和使用,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等级之分。尤其在文字书体上亦不尽相同。官、私两类古玺在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之为“玺”。朱文和白文皆有,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多阔边,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工匠造印时候也极力彰显个性,追求艺术极致。 所以形成了战国玺印奇古诡异、天真烂漫、变幻莫测的基本格调。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那时候的玺印常常带有很鲜明的地域风格,受到当地的所使用的文字体系影响很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印从书出”的概念古已有之。
   
古玺印创作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古篆文字的应用问题。远自宋代以来,古玺就已经引起人们注意,但一直以来专注古玺创作者寥寥,皆因文字素材的匮乏,现存古玺文字可释读者不足3000字。这个数量用于限定内容的创作是明显不够的。缺失的文字不能随意杜撰。它要求作者必须精通古文字学,当然也包括要有深厚的书法根基 。精于变通。所以古玺创作中还伴有着艰辛的文字探索意义。在遴选内容时,为避免文字重复,需耗费大量精力。常常为了一个字之成,印人们穷搜尽罗,求精探微,辗转天南地北,求证于诸专家学者。即便如此,亦常感到古玺篆体远不够用。应用文字的不断发展,自春秋战国到现代,文字的消亡与诞生,词汇不断更新衍生,至秦汉以后诞生的字根本就没有过篆书字体。传统认识的误区,治印要强求字法的统一,特别是大篆的统一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这些就是阻碍古玺创作发展的一个瓶颈。此时唯有将注意力放在印面文字气息的统一性上,即强调印化问题,方可使古玺的创作能够继续走下去。

那么现在的古玺印创作又与十年前相比是大不相同了,当代的古玺创作非常繁荣,由全国第五届篆刻展中,所见古玺式创作的比重明显增加,水平也较往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以及近期的西泠印社6届篆刻展的古玺、封泥风格命题的主题篆刻展览,都在无形中刺激和推动古玺创作的进展。可以说权威阶层的大力倡导呼吁和导向的作用也是对古玺印式创作发展起到重要意义。面对看惯了数百年来的元朱文,汉印式创作的老面孔,缺乏新鲜感。一部分印人则不满足现状。迫切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走出前人的窠臼、寻找新的创作资源、拓展新的创作空间蔚然风气。另外大量新出土的文物给印人提供了更新的创作依据,印坛对新材料及文字的应用非常敏感,近年以来,新出土的文字资料在迅猛增长,如甲骨文、楚简、钟鼎、金文(如中山王器铭)古陶等,对战国文字的研究成为古文字学界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不仅为古玺印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也提供了宽广的驰骋疆域。古玺的文字奇丽无比,富于变化,精巧生动的造型和面目多姿多彩的体势,极富装饰之美,虽有悖于文字的统一,但从艺术角度而言,却令人爱不释手,产生许多美的遐思。它是在当时六国通行的古籀文字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的产物。逐渐形成了适合于玺印创作的文字体系。纳入印章后更趋谨严、典雅、疏放、雄强。古玺印在章法上空灵奇异,变化多端,常利用文字的大小宽窄和笔画的长短,巧做揖让穿插,参差错落,一任自然。打破平整匀满的呆板格局,文字的个体形态随型赋势,跌宕起伏。自然为之,一般不强做填满或有意留空的安排。有些印险峻奇肆,状似歪歪斜斜,杂乱无章,然细看却斜中有正,乱中寓工,极尽巧思,于险绝、欹侧中寓大平稳;也有的依循字体、笔画的自然形貌,在格局上大块分朱布白,这些文字线条所营造的强烈疏密对比之趣,真率天成,绝无矫饰之气。古玺创作千姿百态,它的浑厚,源自于玺文布置的饱满与线条张力;它的空灵,来源于文字及彼此间空白的有机融和;它的自然,来自于不求等齐的结字变化与随机生发的排列和组合;它的奇崎,则来自于印面那种在极险绝处求得整体与动态的平衡和谐;另外,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叠加,又为它凭添了一种神秘而高古的色彩。既可展现了战国文字那种变化诡异的典型特征,又不失清雅脱俗、简洁自然的个性风貌。可塑性强。无拘无束。充满变数。因此深受广大篆刻爱好者的喜爱。这正暗合当今对篆刻艺术的大概念“解构”、“重建”、“性情解放”的认识合拍,这也正是古玺印风流行的成因。
在传统基础上突出时代意识及个性特色,基本上反映在当今印坛的古玺印风创作中的几个主流形式:一是工稳式的,二是兼工带写的,三是变奏式古玺形式。吴昌硕从雄浑朴厚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古玺印,取其浑朴自树一帜;黄牧甫则认为“光洁无伦”、“古气穆然”之美是古玺印的本质,而求其隽雅。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去治艺,虽趣舍万殊,然而“道”实出于一,同源而异派,殊途而同归。古玺中写意的风格比之工稳的风格在创作形式上更多变一些,更加达情写意,也较为适合古玺文字的书写特性。工稳的印风较为温文尔雅,表达方式过于含蓄,约束性情,有些难以适应今人的快节奏生活的结拍。所以相对涉足者寡矣。
   要更好的理解写意篆刻的魅力,尚需探求“写意”二字的真正内涵。传统对"写意"一词看法难有统一的标准,引用画论中最常见的说法加以阐述。"'写意'的概念,传统的含义是指一种用较粗放笔法造型的画法,与'工笔'相对。现代的另一种用法是把它同西方的'写实'画法相对而言,泛指中国画的较不讲究'形似'的特点"。引用孙其峰的话: "不求形似,不离形似,貌离神和,似非而是”。我理解的写意古玺中的所谓 “写”乃是以书入印, “印从书入”这也是写意篆刻的本质。“意 ”,在古典美学中,有意象、意境、意趣等多个范畴,内涵上既相关联又自成一体。这里所说的意,应该是传情达意的意思。有"含意之象"才美,也就是印章文字与意境形式的巧妙结合,(但单纯的象形文字是毫无意义的)。意象是审美者的心灵创造。意象侧重的是意,是意境的被强化,有着明显的主体性地位。它又因为对审美主体的尊重使得作品本身在创作构思伊始,就已为日后的审美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任由欣赏者进行心灵沟通和再度创造。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使印文故事的叙述方式得以形象变化。而非单纯的摹刻文字原形。通过对篆刻作品形式的理解而使得受众感同身受,达致心灵深处的共鸣。这一点同样是现代写意篆刻艺术所极力倡导的。写意古玺创作中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的笔笔到位,而是追求总体效果,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刀,强化虚实对比感。讲究构图关系。意境、气韵、虚实、构成、笔意、刀法等在创作中的诸多运用。在写意中追求精微,在工稳、细腻中表达气度与意境的态势。写意古玺篆刻的创作,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喷发,旋即而就。情急之中亦可出意料之外的偶然效果,所谓神来之刀,其美妙处也是无法事先“设计”出来的。恰如摄影中的抓拍动作,往往瞬息即逝,有时可能是美妙的,有时也许就是遗憾了。这也是中国写意类艺术的诱人之处。
把理性与***统一起来,做到经意之极,反似无意之为。“老杜谓作诗辛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印即成必是作者呕心沥血,亦或是无数次的画稿,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之结果。所谓放浪形骸之士一但援笔为文,则十分投入而无一分放浪,石开的“嫁女心情”正是这样的写照。其作品奇逸率真也正是其苦心经营的结果”(李刚田语)。
    在篆刻创作技法与技巧的处理方面,借鉴学习古玺印的传统技法基础上,再广泛涉猎甲骨文、古钱币,印陶、砖瓦、楚简、秦权,诏版、钟鼎、镜铭、碑碣、摩崖刻画、等文字入印,不一而足,从而扩充了古玺创作的取资范畴。融古铸今,令人耳目一新。细节决定成败,创举昭示未来。
   古玺有刻凿、冶铸、砣治三种制作方式,今人纯以刀就石,这一环节在古玺创作中,刀法的技巧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较为常用的无外乎有冲、切、披削、敲击等主要手法。但法无定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刀笔互参,刻治时一定要有感觉,如同书写状态,“笔软则奇怪生焉”。刀虽是硬的,但通过手感技巧的掌控,一样要有轻重、提压、顿挫、披削的变化。刀锋钝与锐全赖使用者的喜好。奏刀太滑线条易僵直,要用巧力,点画之中可以多刀组合进行,印毕竟不是书,起码不用求书法的时序性与一过性。哪刀在前,哪刀在后,所出效果截然不同。用刀注重稳、狠、准、涩。用刀不果断,线条则难以挺拔爽健,我不反对 “修饰性”技法的应用。但修饰太多则过柔媚,似不可取。绝大多数的古玺因为岁月的侵蚀,斑驳漫漶,朦胧之美这也正是其迷人之处,但一味模仿做得琐碎而陈旧,破败不堪亦不足取。最终艺术效果还是自然无饰为佳。古雅有时候不全在斑驳,徐正濂的印作就没有做旧残破,却有古雅之气。意在刀前,就要靠作者熟悉石头的本性,唯有多方实践方能找到规律。刀法之妙宜多于造像、边款之中寻求、锤炼刀法与线条的变化技巧,亦可得事半功倍之效。观朱培尔的印作边款较印面更胜一筹。看陈国斌的印面以及钤盖技巧,就知道墨分五色的道理与印皆同。线条的虚实变化精彩处全仗刀法的浅入薄削。
当代的古玺创作具有明显的开创性特征,单纯地重复前人者已很少,丁敬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如何形成自我的个性化篆刻语言?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的沉淀,提高书法水平,要有一套自己的篆书体系。作品数量的累积也是非常重要的,量变导致质变。这是一个升华提纯的阶段。但过早的自我面目固定化也会形成一种习气,要常常保持探索的敏锐触角,多关注新生事务。多方交流是避免退步的最好手段。网络就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桥梁和平台。
“古玺创作的***如果没有理性的支撑,则不会持久,也容易失“度”,理性若无***的引发,则会僵板,丧失灵性。大写意类作品,表面粗枝大叶,粗头乱服,但是给人内在的艺术感受更应细腻。这是大写意风格的迷人之处,也是误人之处”。(王镛句)古玺印中的线条能做到沉酣中的锋锐,或者说锋锐中的沉酣,这是真境界,需要对线条的深刻的认知和纯熟的把握。加强作者对传统书法的根基训练,促使古玺文字的运用更加凝练、纯熟。
当今印坛古玺创作作品,不乏精品制造,亦有许多作品失之粗制滥造。对于以楚简,及甲骨文字创作的作品还有待于在章法布局上进一步研究深化。关于古玺印创作的专项批评还是非常的少。古玺创作的专著还不算多。很多时候实践是走在理论的前面的,理论指导也有待继续充实完善。展览效应已经直接导致篆刻审美观念的转换,当今写意古玺印风亦缘此而起。吸引眼球艺术正影响这一大批的作者。虽然我不认为传统的根基代表着什么,但是偏离了传统的主轴线太远,则意味着离经叛道,迷失方向了。
当今古玺创作中尚需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探索深入。民间艺术、远古艺术形式中符合当代人审美需要的一些信息还要加以提纯,引入篆刻创作当中。孤僻、缺失的古玺文字的统一性亟待有识之士去整理,创造,去作大量的工作,编撰一部古文字大全的工具书,在北京也就此事情与王友谊先生探讨过,这将对后世古玺、篆书等创作具有深远意义的。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您认为当代古玺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
写意的有:王丹,王镛范正红,吳硯君,尹海龍,趙明,何連海,陳靖,周斌。朝洛蒙。戴武               魏杰尚天潇
工稳的有:李刚田 傅舟等

[ 本帖最后由 淳风堂 于11:00 PM 编辑 ]

抱朴居士 发表于 2006-9-25 17:54

好的很呀,学习了一大把。

绍阳 发表于 2006-9-25 19:35

您认为当代古玺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
写意的有:王丹,王镛范正红,吳硯君,尹海龍,趙明,何連海,陳靖,周斌。朝洛蒙。               魏杰尚天潇
工稳的有:李刚田 傅舟等
戴武的古玺也还不错

青义 发表于 2006-9-25 20:47

学习了!

醉心二泉 发表于 2006-9-25 21:23

上了一堂生动丰富的篆刻理论课!学习了!

昌硕同乡 发表于 2006-9-25 22:33

原帖由 醉心二泉 于 2006-9-25 09:23 PM 发表
上了一堂生动丰富的篆刻理论课!学习了!
:victory::handshake:P就是就是!!!

九鼎刀客 发表于 2006-9-25 23:03

淳先生谈的很深刻!学习!

淳风堂 发表于 2006-9-26 01:54

原帖由 抱朴居士 于 2006-9-25 05:54 PM 发表
好的很呀,学习了一大把。
赫赫。;P

淳风堂 发表于 2006-9-26 01:55

原帖由 绍阳 于 2006-9-25 07:35 PM 发表
您认为当代古玺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
写意的有:王丹,王镛范正红,吳硯君,尹海龍,趙明,何連海,陳靖,周斌。朝洛蒙。               魏杰尚天潇
工稳的有:李刚田 傅舟等
戴武的古玺也还不错
是的,遗漏的应该很多了。。。。。。:L:L:L

淳风堂 发表于 2006-9-26 01:55

原帖由 醉心二泉 于 2006-9-25 09:23 PM 发表
上了一堂生动丰富的篆刻理论课!学习了!
赫赫,别别被俺带沟里了。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古玺创作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