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dun先生在讲授笔法时说,用笔要追求“涩而畅,毛而润”的效果。同学们听了感到很新奇,因为从末见前人有此论述。大家都希望黄先生能进一步阐述,而先生却笑而主语,似乎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其实,黄先生上课一贯都是启而导之,让我们自己去思考,以免学生养成惰性,什么都依靠老师。本人不揣孤陋,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矛盾,阴与阳,白与黑,立与破,生与死-----它们都是在既对立而又统一中存在的。如果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理解“涩而畅,毛而润”的含意,我认为是找到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毫无疑问,“涩”和“畅”、“毛”和“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看似二者之间水火不容,实则是取其一而不能兼得的。艺术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辩证统一的。“涩”和“畅”、“毛”和“润”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看似二者之间水火不容,实则是取其一而不能兼得的,艺术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辩证统一的。“涩”和“畅”应是书写技法,“毛”和“润”则是笔画线条的表象,即不同书写方法而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将“涩”和“毛”联系在一起来谈,即行笔因受阻力而产生的顿挫变化是“涩”;而“毛”又是在这种变化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燥辣苍劲的效果。“畅”和“润”是指行笔顺畅无停顿,线条光润挺秀,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如“折钗股”。
一门艺术往往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美,甚至这两种美有时是对立的。也正因如此,艺术风格和面貌才具有多样性。正如书法中的碑、帖两派,一般地说,“碑”朴拙雄浑;‘“帖”典雅秀逸。但是“碑”不能只有拙、雄;否则太粗放;“帖”也不能只有雅、秀,否则太小气。因此,好的“碑”也需要融合少许雅、秀的东西,优秀的“帖”也必然接纳些许拙、雄的成分。只有这样,“碑”才能看起来既雄浑、又雅致,“帖”看起来不光雅致精到,其气势韵律且又雄浑豪放。在创作中如何解决好“涩”和“畅”、“毛”和、“润”的关系亦如此。一味地求“涩”和“毛”,末免粗鄙野俗;而一味地求“畅”和”润“,则难免圆滑油气。由此可见,黄先生提出的”涩而畅,毛而润“,是有针对性的。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书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此文很重要!对有进一步深练的人来说,太好了!以前没注意,可惜了!!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书法真的一定要弄得象:如来的"拈花微笑"般的玄密么?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到一定程度后就知道其说的妙处了。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老羽笑我不到程度啊!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别别,绝无此意。试析“涩而畅,毛而润”
呵呵学术探讨
各抒己见啊!
研究点艺术辨证法,有益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