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讨论---今天你读书了吗!
“宋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张爱玲也这样说过,可我已经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没怎么好好买过一本书了。”一位靠“爬格子”为生的文化人如是说。4月23日是第11个世界读书日。
书籍对人的能动作用也许只能用“不可估量”来形容。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但在一个生活节奏急速加快,生存压力极度负重,电子媒介肆意扩张崛起的网络时代,有多少人还读书呢?又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读那些纸本读物呢?
记者就我们这个城市里的部分大学生及在职青年的读书状况进行了解后发现,摆在眼前的一个事实是,在兰州,读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大学生:一天读书不足一小时
“上课考试、英语考级,再上上网、泡泡吧,谈谈恋爱,你说我还哪里有时间读书?”4月13日,记者在西北民族大学采访时,一位姓李的大三学生的反问让记者一时语塞。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上述这位同学的说法在大学生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没有时间读书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好长时间不买书不读书最为直接的原因。一名姓梁的文科生告诉记者,像他们大三的学生,现在一学期基本都安排有十一二门课程,也有十五六门的,所以,一天的课时都有三四节,而一节都是90分钟左右的大课,有的甚至晚上也要上课,这样一来,他们每天读其他书的时间最多只有1个小时左右,理科生的阅读时间则更少,有的同学甚至一学期也看不了一两本课外书。再加之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一些考试,无疑将他们仅有的那一点读书时间分解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同学一天读书的时间不足一天学习时间的1/10。”而一些在外兼职打工或偏爱上网的同学则明确表示,忙碌一天后他们根本就想不起来读书。上班族:没有固定读书时间
“没时间”同样是许多兰州上班族不读书的直接原因。“一天上班,除了抽空上上网,大部分时间在外面跑,回到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还看什么书呀!”提起读书,公务员小张肚子里有倒不完的“苦水”。和小张一样自上班后几乎就没翻过书的人不少,在记者接触到的几十位上班族中,1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
三十出头的小高在单位办公室负责财务工作,还兼着单位的招待工作。“因为财务工作不算太忙,我以前也常读读写写的,是个爱写些东西的人,在单位写材料写文件也是数得上的,可自调到办公室后,白天的杂事忙不完,再加上单位的接待任务,看书写东西现在离我已经很遥远了。”“有多少好书,买回来连翻一下的时间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书架上落满了灰尘,我们知道,读书的乐趣早已被匆忙这个‘杀手’追杀得无影无踪了。”同是公务员的张先生如是说。
客观地说,书价高、书店偏少也是许多人放弃读书的间接因素之一,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图书价格让许多读书人望而却步,而市区里上规模的书店偏少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不少人读书的欲望。
“很多时候,想要的书,尤其是专业性的书,在这些书店里几乎找不到。”一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年轻人说。
接受采访的近百名读者中,有50%的在职青年每天看书时间不足1个小时,有15%的人几乎不看书。存在的问题读书人:买书多靠新书推介“广告”
当然,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读书,但在读书人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不少人买书偏信“广告”。
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消费者买书的因素多种多样:图书出版社、图书质量、图书正文前的简介、新书推介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新书推介,这个比例超过了50%,注重图书质量的不足10%。“应该说,年轻人尤其是上班族购书比较盲目,目的性不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书。他们买书的第一感觉是以一些图书排行榜或类似‘广告’的图书推介榜为标准。”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说。大学生中也存在这种“盲目性”,他们购书的“冲动”也主要来自学校图书馆的“新书通报”或同学之间的信息传递。记者还发现,或许是由于近段时期武侠片热播的缘故,在大学生最常借阅的书中,武侠小说最为频繁。在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图书流通处二楼电脑前,记者打开了“书目信息检索系统”,并在“书目查询”一栏下的“查找途径——题名(刊名)”中,查到了3月份所有的书目检索信息,在将这些真实记录着大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认真加以归纳总结后,我们看到,武侠类、爱情类小说最为“抢手”,占借阅量的35%以上,而教辅类、专业类图书中,外语四、六级辅导教材、计算机学习教材也只占到借阅量的20%左右。
求快阅读也是存在于年轻读者中的一个问题。图文书等速成阅读方式因为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现在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人青睐,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新的阅读方式已形成了对传统文本阅读方式的一种“颠覆”。但对此,有教育专家持反对观点,认为“这种没有了细细品味与欣赏的阅读方式,只能算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浅层次阅读,它只能使我们的阅读更具功利性和目的性,而没有了通过阅读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专家学者:读书不需要借口和理由
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出版物泛滥的今天,互联网、报纸,那么多的信息传递方式,还要读书吗?采访中,类似这样的疑问可以说是不绝于耳,很显然,言下之意是现在不需要读书了,那种读纸本读物的传统阅读方式更不需要了。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读书时间最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之间,但这些学生中有多一半的人却没有固定的读书时间,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对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也表示出了他的担忧,“到大四时要四处联系找工作,所以上课时几乎见不到学生的身影,就更谈不上能有几个学生静下心来读书了,即使有也是考研的学生,读的也是考试的教材。”“在电视和网络覆盖各个角落的时代,不能否认信息冲击的好处,有人读书少了,知识文化水平未必下降。换言之,也就是如今‘开卷’也不能说肯定‘有益’,所以,不少人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省内一社会学家说,“但我个人认为读与不读其实质就是不一样!不从为国家、为民族读书这样大的角度来说,就从自身出发,读书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在和未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最为重要的途径。”“那些说没有时间读书的,或多或少都是借口。你就真的比那些大作家、大专家还忙?他们还每天坚持读书呢,难道你就忙得一天连一个小时都抽不出来吗?而实际上,我们不少年轻人将大把的时间花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如果真想读书,就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是我们自身,都要求我们应该活到老,读书到老。”专家大声说道。
长期讨论---今天你读书了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 章学诚
*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 谢觉哉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 波罗果夫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达 · 芬奇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高尔基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前天在东方卫视看了档新闻讨论:今天你读书了吗?
嘉宾是苏州市的一位领导和郑渊洁。
说:中国公民的读书量人均每年5本(包括教科书),犹太人是65本。~~~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本是真言.
然而在出版物泛滥下,不读不愚,愈读愈愚. 原帖由 黄记文 于 2006-10-8 15:25 发表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本是真言.
然而在出版物泛滥下,不读不愚,愈读愈愚.
就看大家如何选书了 作为个人,也许可以有个别人不读书照样写出好文章,照样作深刻的哲学思考。从群体,从国家。从社会来说,不读书必然有倒退之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乎是修身治学的基本课业。李敖称自己喜欢神游,走过的地方不多,他的文章里就是少些厚重的东西,多奇技淫巧(巧舌、巧思、巧收集)卖弄之轻。
[ 本帖最后由 林荫下 于 2006-10-9 00:15 编辑 ] 一个民族的精神发扬、思想进步、文化传承必须靠读书来延续。
一个民族的优良发展史就是看国民的读书素质有多高 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不多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值得深思! 读书应当是有选择的! 低俗娱乐小说八卦期刊杂志为青少年所热衷
成年人除了大部分时间为工作家庭所累外,能看几本专业书已经够好了
老年人聚集聊天,照顾孙辈,赏花逗鸟,麻将,晨练,也很忙没时间看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