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少年书法报》另类俗书一文有感
读这篇文章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的笔锋异常酣畅犀利,仿佛有着一种横扫千军的气势。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一定饱含着充沛的***,但遗憾的是在其步步紧逼的文思中,在其仿佛不给人容有片刻喘息时间的疑问与质询中,却多有一些可以让人与之商榷之处。即作者虽也有着自己旗帜鲜明的艺术观点,但在其旗帜鲜明的艺术观点背后却总是隐约让人感到一种失之情绪过激而产生的具有明显偏见的审美取向。此文作者说“综观第二界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的获奖作品{参见《青少年书法报》2003年报12月报16日第50期}其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任笔为体、粗头乱服、刻意造作、扭捏作态而没有一点的典雅气质。”由此处即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标准应是倾向于那些具有典雅气质不激不厉、恪守古法合乎我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审美标准的书法作品。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艺术的表现,应该是多向性的而不应该只是单向性的。当我们欣赏雍容典雅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时,粗头乱服、朴傲奇倔其实也同样能用其自身的美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对于相对雍容典雅而言的刻意造作、扭捏作态只要我们的审美角度改变了,我们就可以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一种生命力量的律动。一种撼天动地、一任挥洒的生命***。而对那些只会仰望古人鼻孔,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所谓的恪守古法之作,不同样也可以看成是毫无自我表现的精神侏儒与食古不化和夜郎自大吗?其实只要我们不陷入一个僵化的固定的审美定式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欣赏时或许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美感享受。
作者还说:“在我看来,书法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提倡什么、不反对什么、只要不一窝风写出既有传统精神又有时代特征富有个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但是不反对什么不提倡什么又怎能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之时,也正是这样才碰撞出了一本本厚厚的经典中华文化典籍。明末清初的书坛上传统派与革新派同样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恪守古法的董其昌、王铎与开古出新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也是各擅风流并且都同样写出了既有传统又有时代特色兼具自家面貌的作品。此文作者不赞成一窝风的盲目跟从,而造成这种盲目跟从的原因也只是因为这些跟从者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明确的审美价值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书法创作者们要有一个成熟的审美价值观,要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当这些都已确立无疑时如果又能遇上能送你一程让你扬帆远航的东风又岂不更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流行书风、流行印风的出现乃是书法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们的创作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广泛汲取之上的。而在其面貌中所出现的那些求变的样式,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即张扬个性、推陈出新。这也许就是清代画家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的最好体现吧。所以在这里用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也许是最为合适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