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书道 发表于 2005-1-18 18:45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小引
   书法者,小艺道路也。此道不明,视南成北。古今名家不惜笔舌,亦云勤矣,惜乎盲儿非但不知他人好丑,亦复不识自己妍媸。先哲立言,付之乌有,皆翰墨耻也。书法多跂,各有妙用,惜不淳耳。如东观、墨池、钩玄、佩觿、书苑、书谱、指南、□录之类,不下数十家,一皆杂附浮浅不急之务,未必专论字法。今取其运笔结构之要,录为书法略一卷,或古人未发,则有寒山帚谈如左。
帚谈小引
  帚谈者,补书法未竟也。古有以白垩帚作字,一时兴到,遂得佳书。及以善豪楮墨更作,翻去之远矣。故知兴到作书,乃逑书第一义。能事不迫,与知者道。弊帚何爱焉,因作帚谈,以表其事。古今成言故烦,然详略失所者不乏,补所未发,续貂毋避焉。(待续)
 

坐忘斋主 发表于 2005-1-18 21:51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我们等待着!!

张子言 发表于 2005-2-2 17:15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用心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知寒斋 发表于 2005-3-8 19:07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总斑竹,您道是续呀!!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3-9 11:09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不续,偶续:
权舆一

  帚谈有权舆,有了义。权舆不嫌其浅易,贵直而简;了义不嫌其深克,贵婉而玄。
 
  文字古法,子母相生,集多成体,不必构合而各自成像,故分合皆宜。其法不传,要非中古可及。世降而为篆,曰大,曰小,曰缪。从一法生,负抱俯仰,构结不离,犹之地天否泰,阴阳混合,算可分坼。其法若存若亡,亦非后世可及。再变而为徒隶,纵逸为体,波折为用,体用相乖,跳踯飞动,以过为德,而书道衰矣。其法揣摸成体,或得或失。三变而为真书,偏侧为体,挑剔为用,本来形义,荡然乌有,书道绝矣。其法恣为妍媚,举世自好,古今皆是也。四变而为稿草书,就势为体,放逸为用,取影忘真,时露相氐,除是恶俗野狐,名家者流未必无合。道在宇宙,无往不复。书家习一忘多,则大昧小是,未握其机耳。
书法每云: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又云: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是故文字从轨矩准绳中来,不期古而古;不从此来,不期俗而俗。书法所称蜂腰鹤膝、头重末轻、左低右昂、中高两下者,皆俗态也,一皆篆法所不容。由篆造真,此态自远。
古篆为真草相氐,真草为古篆生机。飞白、分隶,传驿而定耳。作小楷先学署书。得署书,小楷传驿而定耳。○象形古文,方圆不移。大小二篆,惟圆用事。八分以圆法行方,真楷以方法行圆。行简法楷,章草法分,稿书法古,二篆则自相为法,署书、摹印,略窃其绪馀。字以格力为主。作古文形事诸书,以顽而能锐、锐而还朴为格力。作大小籀篆诸书,以圆而能方、方不露圭角为格力。作分隶、飞白,以锋杪取波、借波成折为格力。作徒隶、真楷,以小字如大、大字如小为格力。作行书、稿草,以主客分明、引带不杂为格力。体法互用,取近斯显,不得不分属以著其说耳,泥则穷矣。
时尚徒隶,谓之真书,真书行而百家废矣。书法欲粗识篆体,岂惟篆乎?即各体无不相关。借势低昂,全合草法;波折向背,全合隶法;大小随宜,全合钟鼎;行次贯珠,全合周秦;收锋则垂露,纵笔则悬针;拂借柳叶,捺仿倒薤;一法不具,不称大家。
真书波折飞转,出于分隶、飞白,行止收纵,出于垂露悬针;戈拂挑剔,出于柳叶倒薤;至于附体构结,则十九不用矣。若辵之在闼,之在,之在寺,韦之在围,或之在国,必须就简结束。若仍用独体之法,便不是书。俗眼似媚,难逃识者。一于真字无情,一于草字无性,一于篆乏流盼,一于隶失根据。篆、隶之于真、草亦然。字之横直波折必有来历,书家漫然写去,未始不快,虽然,终是糊人耳目。因形得篆,因篆得隶,因隶得真、行、稿、草,便是顶门上针,无所不达。且易为力,力简功多,算此为便,不知者反视为难,正是不得其道,无门可入。求是门者,不必求人。何代法书书法不洞开无隐乎?人自不求就此周行耳。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3-9 11:17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真书不师篆、古,行草不师章、分,如人食粟衣丝,而不知蚕茧禾苗所出也。晋唐名帖,每有奇钩怪引、转盼非常之文,未始不疑其阙误。及观古迹,宛然恍遇,回视前日,都成梦幻。
书法止言真书须粗知篆体,余则以为岂惟真之取篆,即篆、隶不得真、草不成名家。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篆无隶法,不得飞动;无草法,不得古雅;无斯法,不得严肃。一篆如此,展转可推。但篆之集美,可以言粗,若诸体法篆,粗则浮浅。蒙庄言: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时俗之书常逢颠踬者,正以不知篆法,即知亦或粗耳。
学法书,必不可先学下品轨辙。古人云:法上仅中。浅言之也。至其实际,要知中由上出,下由中来。不师其师而师其徒,谬审矣,愚极矣。故凡学大篆必籀鼓,小篆必斯碑,古隶必锺太尉,行草必王右军,徒隶必欧、虞诸公之书。从此参求古今名迹而后可。真楷不取锺、王者,小字无佳帖,从唐求晋,不得已耳,非画于唐也。不得佳帖而漫然好古,取其败处临摹,徒资识者一粲。不从上来学者,竟不自知。
篆法常谈铁画银钩。画易解,钩难明。唐、宋而下骨力柔弱者,此语蔽之也。篆之宛转处宜匀者勿论矣,其不必匀者,会须迭荡顿挫,始有笔意。近见镌工改而相配,便不成观。此意与行草过脉处着意于笔锋之说相类,然似是而非。篆笔主到,行草不必到,篆是实体,草是意兴,故不侔也。
阳冰、伯琦,各自名家,惜其骨俗,时限之也。阳冰可取处少而去古近,伯琦可取处多而去古远。近顾取少者,珠玉在侧也;远顾取多者,时媚继出也。故曰时限之也。何谓近?曰圆;何谓远?曰方。篆法圆不法方,以定二公优劣。或谓三代遗文,世多有之,未始以圆为法。是不然。论篆不论三代,三代何书乎?古文非一法可定,篆则中古一法而已。今之俗人,去真、草、隶书而外通混称篆,此为可笑耳。请别名号,而后可与言实体。不然梦中说梦,何时醒乎!
隶书以锺元常为法,尽阅汉碑,博采唐隶,游戏章草以及国朝名家。国朝隶书,直接汉法,未可轻也。
徒隶书,挑剔波折,故不可废。然但作带笔引锋,不可倚为结构作用。世俗不知,致力于此,便不是书。名家作字,挑剔波折,有无一致。俗书则不然,去此便觉欠一肢者,然是即奴书也。世传高祖皇帝憎国学门题额右赘挑剔,而罪中书郎,以为塞我贤路,命左右去之。即未必果然,然正合书法之妙,天纵大圣,言为师范,俗人不知已矣。以书名世者,代不乏人,都未及此,何耶?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3-9 11:25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真书挑剔,多不如少,少不如无。至若内有字则外必省,如门口之类,下有字则上必省,如木水之类。即使带笔,只宜行草。真书务于洁净精微,省一笔,一笔功,省一曲,一曲功。晋人斜拂,上存古意,下启唐、宋而下俗骨。智者见之益其智,愚者见之增其愚。好而知恶,斯为善学。
真书虽各有所取,总之一门。古今推锺、王二家,二家无佳帖,须阅后世趣步二家者,以求二家阃奥而后可。虞得其正锋,欧得其结构,智永得其圆而体俗,孟頫得其活而骨柔,仲温学而未成,伯机成而未至,一皆病多于药,勿中其毒。
徒隶独推锺、王,须知二人不可及处。元常骨力去古未远,所以不失根原;逸少韵度会逢其时,所以得其遒迈。
仿真楷书,必遵虞、欧方为正法。论粗迹,虞得一笔法,欧得一字法。语其妙,则虞结在肺腑,欧结在肢节,大不侔也。虞专内略外,欧事外失内,故俗眼左虞右欧,正自不然。
今之徒隶书,不特抑左扬右,诸偏侧为不典,即上下半体,名家法书中十九上半居左,下半偏右,以为奇逸。前字如此,后字改辙,以为多能。单书必作波折,众画必相变更,以为奇妙。一画两端,粗细异态,一点首尾,转折逞妍,本来字义蔑如也。如此作字,可谓不真不正,而乃通称之为真书、正书,加之美名谓之端楷,义将何出!惟徒隶之名为适宜。法由分隶习成,且以便俗。
 
虞世南妙在正锋而结构未妥,欧阳询妙在结构而锋锷多侧。欧出于虞,故得其貌如青蓝,失其体髓同苍素。至小欧书,滥觞乃公者也。书法云:不曰画而曰勒者,策起画终,勒有力量也。余谓此言尚未及指出要领。凡执笔在手,十九不能全直。斜倚于右,坦向于后者,皆是后人习俗之短。不策而画,锋必向前,不能全正。策者,为正锋也,为藏锋也,所谓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是也。此因病投药,不可谓正法。李北海、米襄阳诸人,用笔求正,是以画必担子,竖必挺胸,此又因药成病,贤者之过也。好而知恶,恶而知美,三人我师。
作字先后笔。余有楷法贯珠,详于长笺百七十六卷。偶见唐、宋诸帖中作变字,因更及之。凡名家书,分体合体,各是成形,是以善书者十九可离可合,其不可合者乃破体格也。变字从言从丝,正法也,上画覆丝,则破体也。正法中起言完而及丝无论矣,破体亦言完及丝,人不知也。凡三结字,必中完及傍,如亦兴等字之类。变字则先点画,次二,次口,次左糸,次右糸,攴仍为殿。正破虽殊,先后不异。若误以为作言而先伸其上,以俟两糸补之者,书法不然也。浅生常谈,用则不误,问则不知。余则以为谓之不知,势必有误,其不误者,偶中耳,非所愿闻也。于不误中辨其有误,期在明此法,不在明此字。法明则字必明,以一字明多字,一法明多法可也。否则不特不知变字先后之叙,亦复不知言字离合失所之差。一字浑则多字浑,一法浑则多法浑矣。
 
欲作署书,先想一字体裁得所,以至多字体裁得所,然后拈笔。落中笔时,即作全体想。落左笔,意在右;落右笔,意在左。上下同之。署书须覃思乃佳,故杂念不得。泛写数十额中,未免有神遇,然未可以为常也。求书者未解乎此,枉费纸墨,点污轩居,人自取之,于我何有哉。鲜于太常云:仅免违命之责云尔。未必谦退,乃实语者。

北京老壶 发表于 2005-3-9 19:12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

古人学字是从几岁开始?
小孩学字和****一样吗?
我希望有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书论之二——《寒山帚谈》 明·赵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