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这个贴子最后由浩川在 2003/03/22 12:25pm 第 5 次编辑]http://www.njgfz.com/gfz_hua/fengzhonghua/sell/1060.jpg
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看不到啊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现在可以看见了!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这个贴子最后由浩川在 2003/03/06 12:03pm 第 2 次编辑]冯仲华谈跟沈子善、林散之学书法
我是196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因为家庭原因,1978年回到老家安庆。在南京学习和工作的二十年间,有幸在沈子善和林散之两位大师身边学习书法,得其亲授,所获教益,终身不忘。我能在全国一届、二届、五届书画作品展上展出作品,并多次出版,绝离不开二老的亲切教诲。
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沈子善,他是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教育家。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有个中国书学研究会,沈子善是发起人之一,担任研究会干事长,于右任(或陈立夫)是会长。他若在世已100多岁了,他诞辰100周年时,南师大隆重举办了纪念会,我还去南京的,南师大还出了一本《纪念沈子善诞辰100周年》的纪念集,由赵绪成总编,那是1998年。
我和尉天池同时都是沈子善的学生,后来又同时是林散之的学生,我俩一直是同学。
我收藏了一套(共五期)中国书学会1942年出的刊物---《书学》,是抗战期间在重庆出的,发刊词是陈立夫所写,有于右任、胡小石、沈尹默等许多名书法家所写的文章,沈子善是杂志社社长。戴季陶、于右任、许世英(静仁)、陈果夫、陈立夫、潘公展、顾毓琇、张道藩、梁 实秋等等都是发起人,书学会当时一共150多人。
林散之老师比我大40岁,我是62年认识他的。63年开始我就经常上林老家拜访,但还没正式进入他门下,因为沈老还在世,我还在沈老门下学字。
林老是安徽和县乌江人,文革中因为形势很乱,林老就回乌江老家去了,但我还是经常与他联系。我写诗寄给他修改,写字寄给他批,请他提意见,后来因为他名震日本,72年江苏省就把林老又请了回去,在南京定居了。这以后,每逢有空我们就经常上门,当时我们主要有五个人跟林老学字现在在世的有尉天池、桑作楷、庄希祖,还有一个陈慎之去世了。当时向林老求教的人很多,南京当时的五个人,人称“林家铺子”,和林老接触最频繁。******中他也没事,我们也没事,就跟他学字。后来虽然很多人也自称是林老的学生,但不一定都是入室弟子。我跟林老门下那么多年,逢休息日就往他家跑,他对学生很真诚,很愿意教我们,他当时送字也很随便,找他要他就给,他给我的夫人、女儿每个人都写了字,还给我女儿作过诗,我离开南京回安庆后,他也很想念我,常常来信,有时还写了字让别人带给我,只要我到南京去,我就去看他。先生总要留餐,临别依依,总是勉励一番。
记得我还没回安庆时,林散之80寿辰,约我们在他家吃酒,他主动给每个学生写一张字,可却对我说:“我出个对联的下联,你对上联,你要是对得出,我就给你写两张,要是对不出,就一张也不给”。他的下联是:“冯生磨墨醉如泥”,我对了个上联:“林老作书秀似铁”,林老看我对得不错,真的给我写了两张字,并落上“仲华老弟留念”。他给我写的字都称老弟,要么学弟。送给我的还有“八十小述”等等非常值得珍藏的作品。我保留的许多林老的东西很有纪念意义,例如有一份“林老与仲华笔谈手迹”,因为林老耳聋,与我讲话时就用笔谈;还有“林老给仲华批改诗词稿语手迹”,我也保留在。我还将他赠字给我的过程写了一篇散文,登在安徽省优秀期刊《书法之友》上。
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好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这个贴子最后由玉池山房在 2003/05/17 12:05pm 第 1 次编辑]不错 :em25:
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夏日饮冰。林散之高足----冯仲华行书横披
冯先生现在年龄很大了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