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书艺始于指法,终于行间。
问:先生尝云:“道苏须汰烂漫,由董宜避凋疏。”烂漫、凋疏。章法中事乎?笔法中事乎?汰之。避之。从何处著手?
烂漫、凋疏。见于章法而源于笔法。花到十分烂漫者,菁化内幅,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蔽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凋疏之态在幅首尤甚。汰之,避之,唯在练笔。笔中实测积成字,累成行,成行,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之前而不空者。非骨势油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隶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共见矣。
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以《中明坛》题欲。《云峰山五言》验之,为中岳物生无疑,碑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不虚耳。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楹刻。
书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我总认为老包的说法中起于指法,终于行间。似乎有点武断啊,要知融汇了就啥都可以来用的。不过这拿笔是肯定要用手指夹着的,否则会掉喔!书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古人除写榜书,一般字都很小的,看看秦汉简牍、帛书、晋帖等等,我看还是运指为主,腕为写大字辅助之法。包世臣对古人笔画盈中之妙颇有所悟,对于纠正馆阁体用笔首尾用力,整体单调乏味呆板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提倡北碑,未必能纠正这种弊病,因为北碑两头夸张也很厉害,练不好一样有中怯之病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