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小仲所以憾未能尽侧者,谓笔锋平铺;则画满如侧,非尚真侧也。 , …—
予尝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
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
然予练名指劲数年,而其力乃过中指,‘又数年,乃使中指与
名指力均,以迄于今,作书时少不留意,则五指之力,互有
轻重,而万毫之力,亦从之而有参差。
拨镫宜于坐书,至长幅大字,不得不立书者,则其法著
于心成顷,而 注家误会,于其言执笔安足者,皆以字体画形
说之。盖立书长幅,必不能用左手称翼如之势,以平其气,,
是以右半腹必贴几,右腹贴几;则左半腹侧离几,左足舒而
注卮,则气不至偏右而上浮,故言长舒左足,潜虚半腹也。—
右手斜伸如一角向前者,则右肩必展,故言回展右肩,峻拔
一角也。· , .
钱鲁斯执笔,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
:-;;: 一包世臣艺舟双揖
朱九江先生执笔法曰:虚拳实指,平腕竖锋,吾从之学,
苦于腕平则笔不能正,笔正则腕不能平·,因日窥先生执笔法,
见食指中指名指层累而下,指背凰密,如法为之。腕平而笔
正矣,于是作字体气丰匀,筋力仍未沈劲。先生曰;腕平,
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非职运笔者
腕也,职执笔者指也,如法为之,大指所执愈下,掌背愈竖,,
手眼骨犀下欲切案,.筋皆反纽,抽掣肘及肩臂,抽掣既紧,
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之间,笔力自能沈劲,若饥
鹰侧攫之势,于是髓意临古碑,’皆有气力。始知何不能书,
皆由不解执笔,以指代、运,故笔力靡弱,欲卧纸上也;:二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古人作书,无用指者,笔阵图曰,点画波撇屈曲,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夫用指力者,以指拨笔,腕且不动,何所
用一身之力哉。欲用一身之力者,必平其腕,竖其锋,使筋
反纽,由腕入臂,然后一身之力得用焉。或者乃谓拨镫法,
始自唐人,六朝无不参指力者,可以笔阵图说证之,遍求六
朝,亦无用指运笔之说也。
学者欲执笔,先求腕平,次求掌竖,后以大指与中指相
对[厌(下面加个手字)]管,令大指之势倒而仰,中指之体直而垂,名虽曰执,
实则紧夹其管,李后主所云在大指上节下端,中指著笔尖,
名指在爪甲肉之际也。
大指中指夹管,已自成书,然患其气浮而不沈,体超而
‘不稳。又患腕平,则笔锋多偃向右,故以名指(厌+手)之使左。又患
其(同前)()力推之使外也,则以食指(同前)()之使内,四指争力,势相蹙
迫,锋自然中正浑全,掌自虚,腕自圆:,筋自发纽,而通身
之力出矣。 ‘
韩方明日:置笔于大指节前,大指齐中指,相助为力,
指自然实,掌自然虚。
卢携述羲献以来相传笔法曰:大指(同前)(),中指敛,第二指
拒无名指。 ’ ‘
林韫传卢肇拨镫法,亦云:以笔管著中指尖,‘令圆活易
转运,其法与今同。盖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拨镫二字,
诚为妙譬,盖崔杜之旧轨,钟王之正传也。 ·
;以指运之说,惟唐人翰林密论乃有之,其法曰,作点向
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横画皆用大指遣之,作策
法,仰指抬笔上,作勒法,用中指钩笔涩进,覆画以中指顿
笔,然后以大指遣至尽处。启尔之后,指运之说大盛,韩方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明所讥今人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然则唐人之书,固多不善执笔者矣。
宋人讲意态,,无施不可,东坡乃有把笔不定法,要使弱
而宽,以永叔指运而腕不知为妙,盖爱取姿态故也。夫以数
指俯仰运送,其力有几,运送亦不能出分寸外,苟过寸字,
已滞于用,然则又易执笔法乎,则未得国能,失故步矣。·
夫用指力者,笔力必困弱,欲卧纸上,势为之也,包慎
伯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然以其要归于运指,谓大指
能揭管则锋自开,引欧苏之说以为证,乃谓握之太紧,力止
在管,而不在毫端,其书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其说粗
谬可笑。盖慎伯好讲墨法,又好言万毫齐力,不得其故,而
.思借助于指。不知执笔既紧,腕子掌竖,俾手眼之势,欲斜
切于案,以腕运笔。欲提笔财毫起,欲顿笔则毫铺,顿挫生
姿,行笔战掣,血肉满足,运行如风,雄强逸荡,安有抛筋
露骨枯弱之病。慎伯自称,其书得于简牍,颇伤婉丽,则逸
少龙威虎震,大令跳宕雄奇,岂非简牍乎,不自之腕弱之由,
败绩在指,而反攻运腕之弱,不其谬乎,此诚智者千虑之失,
余虑人惑于慎伯之说,故亟正之。
执笔高下,亦自有法,卫夫人真书,执笔去笔头二寸,、
此盖就汉尺言,汉尺二寸,仅今寸许,然亦以为卫夫人之说
为寸外大字言之,大约执笔总以近下为主。卢携曰:执笔浅.
深,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揭锋礼重,体验甚精。
包慎伯述黄小仲法曰;布指欲其疏,则谬,执笔欲其近,则
有得之言也。、 。 +
逗人执笔多高,盖惑于卫夫人之说而不知考,亦由宋,明
相传,多作行草,不能真楷之故。盖其执笔太高,画势虚浮,
——土土一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故不能正书也。近人又矜言执笔欲近之说,以为木传之秘,亦为可笑。吾自解执笔,即已低下,人多疑之,吾亦不能咎
其报重之故,·阅诸说,’颇讶其暗合,’。后乃知吾腕平·,:大指横
撑,”执笔自不得不近下,以此知苟得其本,其末自有不待学
而能者矣。 ’ ’ ’‘ ’’。…
包慎伯又述仲瞿言,管须向左后稍偃,’自能逆入平出,
卷毫而行,此法不止矜为秘传,且托于神授矣,吾腕欲平而
大指撑出,管常微偃右,自学执笔时,即能逆入平出,卷毫
而行矣。*盖常人执笔,腕斜欹案上,大指向”上,笔管必斜右,
毫尖必向左。落笔既顺,画则毫尖向上,竖则毫尖向左,其
锋全在边线;故未能方毫齐力;著腕能平,使手眼兀欲切案,
则无论如何执法,管自向左,但锋仍自外耳。惟以中指直()
之,则锋自向内。又有大指横撑,直出拒之,·食指亦横出作·
椭圆形,以指尖推笔,故管自向左,,锋自拖后向左,名指控
禁之,则锋自定,笔在四指之尖,转动空活,故类拨镫。王;
侍中书诀,所谓中控前冲,拇左食右。名禁后从,皆悉暗合。,
侍中用冲,禁二字尤精,盖不用大指食指指尖推笔,则不得为
冲,名指在外,禁定其笔,只能谓之禁,不能谓之拒也。然
吾之·暗合古法,亦不出腕平欲置杯水而不倾,·大指横瘴而出
二语而已√“ ‘ “‘; ‘—:
黄小仲云;‘食指须高,如鹅头昂曲,;欲其如是,·大指横
撑出拒笔,食指自有是势,故苟能腕平指横,则王侍中—石本
之诀,小仲不传之秘,仲瞿神授之说,:慎伯累牍之言,’皆已
备有无遗,富哉言乎,故学贵有本,小艺亦其理也。。 :
吾为之语曰:平腕,欲手眼之向下,横撑大指,欲其指平
而执低,手跟向下,则腕反而筋纽,;大指横乎下拒,则掌竖
-12-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而食指昂,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而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
险劲雄浑,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盖隶书横匾,故勒为最
难,其努次之,腕开则得横势,顺势行之,则画平满有气,
对准,则努垂下自有势,筋纽则险劲自出,自此学书,无施
不可,视其学之深浅高低,以为书晶之高下耳。
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
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方明又有握笔之法。
捻拳握管于掌中,其法起于诸葛诞,后王僧虔用之。此殆施
于尺字者邪。,,。’.·。·- ·‘…,’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t /
—’ ’ ㈡ , ·’
‘上执笔六十六财,虽皆古人之名言;然不无出入.之处,甚且
有相矛盾者。兼收并蓄,以资参考,有互为注脚,互相发明之用。
学者熟读深思,神而明之,庶免管窥之诮也。惟编者力主运腕,故
于厣;压钩捣抵导
送等指运之法,在所不取。执笔主浅而坚,实指虚
掌坚腕。肘挺向前,则腕开而得横势。再参以仲翟之法,使管向左
拖启稍偃;笔锋向上右,即笔贵绕左,若指鼻;L以取逆势。执笔
宜近下j力乃沈劲。腕肘虚悬,取钱鲁斯之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
两足著地,挺胸端坐,左肘用力据案;作翼如之势,使气势匀称。·。
虽点画若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小字亦须悬腕作之i习之既久.腕
力自强,-不然作小字时多,则运指时自多,运腕非所素习,一旦作
大字,而欲腕力之强,何可得乎I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扫描的不理想,我还是打字打完吧。各位有耐心吗?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临书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
——宋曹书法约言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下面引用由书心在 2005/03/24 10:57pm 发表的内容:立功立德。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分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鼓励!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