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并非文人聚会 竟是秘密军事会议
“绝世书法掩盖了历史背景”在吴大新研究之前,历来文人和专家确实只对书法感兴趣,《兰亭集序》的真实背景却鲜有人研究。
史载,西晋分19州,而东晋立国仅得8州。当时东晋、前秦、前燕处于对峙、战争状态,东晋王朝建立以来,一直试图北伐复国。然而东晋将相桓温和殷浩不和,北伐多次以失败告终。永和八年,殷浩亲率北伐大军在淮河一线与敌军对峙,国家情势紧急。《兰亭序解读》有述:永和九年,兰亭所在的会稽是战争的大后方。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加右将军军衔,掌管会稽。那时,会稽连年旱灾,百姓用树皮充饥。因此吴大新问道:“如此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他认为,后人不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因为唐太宗当时非常推崇“二王”,亲自撰写《王羲之传》。因其生性厌恶战争,从而轻战乱背景,重书法本身。这对后人产生了误导,“绝世书法掩盖了历史背景”。
“文人雅事”是谬传
吴大新说,王羲之是个正直爱国的人,“这样一位大将不可能在战乱之际吟诗作乐”。据此,吴大新开始怀疑《兰亭集序》的真实背景,并最终发现兰亭诗会这件“文人雅事”是一个谬传。
吴大新研究发现,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2人聚会兰亭。“这42人中军方的有22人,‘省军级干部’可考证的有五六人,前线的有3人,两人后在前线战死,只有谢安一人是名士。他们绝大多数在军中供职,绝非传统所说的‘一般文人名士’。他们千里迢迢来到绍兴,不可能是来赶‘雅兴’的”。吴大新断言,这是一个由王羲之主持的秘密军事会议。吴大新还告诉笔者,清代也曾有人质疑此次聚会,但没人响应。
王氏后裔有话说
吴大新此说一出,便在浙江省文化界引发一阵轰动,也引起了王羲之后代的关注。王羲之第54世孙、王羲之研究会理事长王家德说,以前从未想到、也从未听说过这种说法,去年在南京召开的“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活动上,也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但他并未否定此说,而是认为该新提法必定会引起学术界共鸣。出版该书的西泠印社则希望通过此书抛砖引玉,引发“百家争鸣”的效果。“我们只是希望能给经过10年考证的研究者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是一种全新的角度,能使更多的人关注王羲之及他的《兰亭序》。”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侯辉说。
(徐文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