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x 发表于 2005-5-10 22:47

[金嘉伦]忽視筆墨的危機

[金嘉伦]忽視筆墨的危機
今天我所講有關筆墨的內容是十分淺顯的道理。雖然它很淺顯,但是筆墨在目前仍然普遍的受到忽視或輕視,所以我認為有必要提出有關問題,讓大家去思考:究竟忽視筆墨對現代中國畫的發展會有什麼壞處?
中國筆墨的重要性在晚清之前,根本是天經地義的創作及欣賞準則。在此,我先要提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畫筆墨所獨有的深厚藝術內涵,十分不同於一般西畫觀念的線條與明暗調子。如果我們不理會筆墨已有的高標準去研討,就很難可以得到有深度的成果。自從中國被西方的堅船利砲打開鎖國政策以後,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大多數自命為新時代的青年知識份子對中華固有文化失去了自信,於是就反對一切中國舊有的倫理、政治、藝術、宗教。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創下史無前例的對本身民族文化極度摧殘的悲劇。
 
筆墨受忽視的原因
現代很多中國畫家有一種類似被催眠的心態:以為贊成傳統是落後,認同西方觀念是進步。這種心態使近代中國喪失了歷史上所具有的泱泱大國尊嚴。二十世紀中期以後中國畫筆墨之所以普遍受忽視,本人以為有下列三個原因:
(一) 對筆墨沒有深入認識所引起的誤解
二十世紀中國的教育制度已經完全西化,中小學課程缺乏中華傳統文化藝 術的傳授,學生對毛筆的基本技巧都不能掌握。甚至大專程度的美術院校中國畫系,也多以素描觀念寫生為創作的根據。其實有關筆墨的各種評鑑標準,在歷代中國畫論中早已說得十分清楚,只是很多水墨畫家不去研讀以致引起不該發生的誤解。
目前對筆墨普遍認識不深的,不僅是現代水墨畫家,即使是傳統中國畫家也不大重視筆墨是中國畫最重要的視覺元素。現在我以觀賞電影作譬喻,內行者是欣賞導演對電影獨有的藝術手法以及演員的演技,不只是看故事本身,否則去讀小說就可以了。同理,觀賞中國山水畫不是看風景或者名勝,而是欣賞筆墨本身的審美品質,以及筆墨之間各環節緊扣的組織與虛實變化所產生的高境界。此外,對筆墨有隔膜者還多不知道傳統筆墨能增強作品的個人性。這可以由歷代大師各不相同的筆性得到證明。
(二) 以西方繪畫觀念看待中國畫筆墨
中國畫是以臨摹歷代大師作品為重要的學習筆墨過程。中國畫筆墨內涵深厚,臨摹是掌握其訣竅的捷徑,正如同要掌握小提琴的精湛技巧,必須經過苦練歷代小提琴名曲才能達到。學習中國書法也是一樣,必須不斷臨摹歷代書法名家字帖才能得到它的高超技藝,如果只憑個人聰明而不願通過臨摹學習的,絕無可能有大成就,當可斷言。因為只憑個人數十年的自我摸索,試問他如何有可能會超過千百年薪火傳承的深厚根基?
同理,抗拒臨摹古代名作的水墨畫家也無法掌握筆墨的高超技藝。又因為沒有實踐經驗,就很難領悟到筆墨的豐富內涵與微妙變化。況且很多水墨畫家更以西畫觀念來創作,把筆墨當作輪廓線及明暗調子來看待;或者把筆墨當作現代西畫的點線面等無生命力的視覺元素組織,這是嚴重的誤解。中國畫素來重視意與神,筆墨也是以體現意與神為目標。中國畫筆墨是以筆為主,是指具備高度生命力的優質線條,它是從中國書法借鑑過來的。雖然中國畫有很多筆法不同於書法,但是重要的線條仍以中鋒筆法為依歸。墨在筆墨範疇內只居於輔助地位,但是以西畫觀念作畫的水墨畫家卻把傳統筆墨的主次位置正好顛倒過來,也就是重墨輕筆。現在以人體由骨骼與血肉所組成作譬喻,筆墨就相當於骨骼與血肉。人體是由骨骼支撐,否則不能直立及行動。其實國畫六法的第二條就講明是“骨法用筆”,它等於說強勁優質的線條相當於人的骨骼,支撐全身。依此推斷,缺乏強勁線條支持的水墨畫,只靠水墨就類似患軟骨病的人,軟弱而無生氣。此種有墨無筆的水墨畫即使有創意,只要一與現代西畫的色彩強度及肌理厚度相較量,勢必敗下陣來。
(三) 恐怕被譏為落後的羊群心理
在人類社會中,真正卓越獨立不隨便受潮流左右者屬極少數。目前香港繪畫界常說的“創新”口頭禪,實際上真能做到的百中無一,一般只不過跟潮流,是一種恐怕落後的羊群心理作祟,互相模仿而已。當然繪畫能創新是最高目標,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使創新,還須看它在視覺組織及造型方面是否勝過前人?又是否給人有高難度技藝的魅力及思想內涵?否則只是與眾不同的膚淺做法而已,曇花一現,遲早受淘汰。一般的羊群心理是盲從的,不用腦去分析所面對的潮流。請問在作水墨畫時不能發揮主要繪畫工具毛筆的功能,是否十分可惜?對中國畫中最精彩的視覺語言之優質線條捨棄不用,是否明智?中國畫所謂的筆墨絕非以墨為主,清朝畫家方薰說過:“氣韻有筆墨兩種,墨中氣韻人多會得,筆端氣韻世每鮮知。”(註一)中國畫所注重的氣韻,其中的“氣”字是中華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珍貴元素。氣的呈現就使作品有了高度生命力,它與優質的毛筆線條有密切關係。所以方薰又說:“氣盛則縱橫揮灑,機無滯礙,其間韻自生矣。”(註二)因此,為了恐怕被譏為落後,只求與眾不同而忽視用筆的某些水墨畫家,在筆墨技藝上既遠不達標準,在色彩與形的強度上又不能勝過現代西畫,請問如何能經得起時間考驗,不受淘汰?
繪畫是用眼睛來觀賞的造型藝術。如果一幅繪畫給人雜亂無章,沒有審美感而只求與眾不同,則任何沒有美術基礎的人都容易做到,那不是把藝術標準降得太低了嗎?我現在作一個譬喻,人的五官:嘴要吃味道好的食物,眼睛要看美好事物,耳朵要聽悅耳的聲音,鼻子要聞香味。如果我現在為了與眾不同的目的,做一個史無前例的菜,材料是香蕉皮及稻草,然後加紅藥水煮出一盤菜來,請問這與眾不同的的菜你願意吃嗎?我因此又是否能成為一位名廚師呢?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同理,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一些不堪入目,只求標新立異,不理會審美品質的繪畫是違反眼睛愛接受審美享受的常理。
 
書法對筆墨的重大影響
中國畫的線條之所以內涵豐富及出神入化,是因為它借用中國書法高超技藝的關係。善畫者必善書,否則畫家無法掌握卓越的筆法。中國畫常提到的“書畫同源”,大家耳熟能詳,不過真正了解它的重要性而能運用得當者就十分稀少。凡是水墨畫家能善用書畫同源原則的筆法,其畫面一定予人生機蓬勃、強勁有力的感覺。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近代被奉為中國畫四位大師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他們除了各有明顯的獨特造型之外,莫不具有強勁的線條,此歸因於以深厚功力運用書法的中鋒筆法。我們可以把此四位國畫大師的作品與差不多同時代的現代西畫大師,諸如梵高、高庚、畢加索、馬蒂斯等的畫並列在一起,絕對可以分庭抗禮,不會給比下去。這是因為吳、齊、黃、潘四位大師都發揮了中國畫最犀利武器筆墨的性能。本來中國畫所用材料媒介如水墨、宣紙在質感份量方面,要比西畫的油彩、畫布輕得多,但是中國畫借用書法有內力的強勁線條及濃黑沉著的墨色,就足以抗衡西畫的強烈色彩與厚重質感。我再舉一位輕視用筆的水墨畫家吳冠中為例,他的畫如果掛在上述四位西方大師旁邊,就會顯得弱不禁風,馬上給吃掉。原因就是吳冠中不會用書法的強勁中鋒線條,實際上他的弱點還不僅是在用筆方面。
 
忽視筆墨的嚴重危機
中國畫以寫意的水墨畫最有靈性,它除了中國畫特有的構圖方法之外,尚有自成體系的筆墨表現程式。因為有了程式,筆墨就不必為描繪客觀形象的功能所限制,可以走向較抽象的純粹審美道路,因此筆墨使中國畫的審美感與西畫產生很大的差別。在全球一體化的抹殺個性趨勢下,中國畫家更應該珍惜這種具文化特色的區別。目前筆墨在中國畫受到嚴重的忽視,它所引起的危機將使中國畫喪失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繪畫的最寶貴的個性。
一九九九年全國美展的中國畫部份是在汕頭展出,我曾經專程去觀賞。該展覽的英文名稱是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中文的意思是“傳統中國畫展覽”,但是展品的創作觀念及技巧百分之九十以上遠離傳統中國畫範疇,根本名實不符,傳統筆墨受忽視的程度可說已到極點。中國畫與西洋畫最明顯不同之處,是由兩個字“寫”與“意”區分開來。“寫”是指作畫時不是用描、塗、抹,而主要筆法是如書法般,以寫來顯示線條的高度生命力,此點是與西畫絕對不同之處;“意” 是指作畫時不用寫生方法來描繪對象,而是憑記憶或者用意念來重組符合美的形象,換言之中國畫所表達的為非寫實的意象,所以中國畫不需要面對物象照實描寫,此意象的表達方式現代西畫也已採用,但是習慣上一些現代西畫還是面對物象變化出來的。就是因為“寫”與“意”的原則,中國畫的筆墨才能無拘無束發揮其抽象的純粹審美能量。由於該全國美展的中國畫部份,極度忽視中國畫所獨有的優質筆墨,使我感到中國畫的發展已到了動搖民族文化根基的地步。展品中頗多類似裝飾畫、宣傳畫、現代西畫等,如果有歐美觀眾到來參觀,看到展覽的英文名稱,一定以為主辦者大概不懂英文,把另一個傳統中國畫展覽的標題誤掛在該處了。
回顧世界歷史,中國是自成體系的文化大國。如果現在的中國人所作的中國畫丟棄原有中華特色,而且看來類似西畫,則中國素來獨具一格的文化大國身份勢必喪失,令文化薪火中斷,實在有愧於民族祖先的智慧積澱。當然現代中國畫家沒有可能會自我封閉,僵化不變。尤其當今世界資訊發達,中國畫家自應徹底瞭解現代西畫的演變,並吸收其可以豐富中國畫內涵一些元素。為求珍惜中國畫原有的獨特個性,我以為中國畫的創新與發揚筆墨的抽象審美能量可以並存,相得益彰。我們更應該去破除有一種所謂“筆墨是中國畫發展的束縛”的誤導。筆墨對一些未經苦練者來說是一個很難跨越的關口,他們潛意識中有抗拒的心理,於是就以“束縛”為藉口來避開筆墨的難關。筆墨只要經過苦練就能成為中國水墨畫家作畫時得心應手的犀利武器,會使得其作品生機蓬勃,脫胎換骨。
 
化解筆墨危機的建議
中華民族本來是十分尊重歷史及傳統的,目前大眾之所以不重視歷史及傳統,是近代遭遇到各種外來打擊以及教育制度的西化所引起的後果。但是現在資訊突飛猛進,要收集自己民族過去的文化精粹資料並無困難。只要大家從羊群心理解放出來,用活自己的腦,經過思考及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就會踏上方向正確的康莊大道。
中華文化是注重整體、宏觀的,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為目的。因此中國畫的 筆墨也該是具有整全感的有機組織,筆與墨相互之間有極緊湊的各種陰陽變化。筆墨除了本身可以獨立開來,具備高度審美品質之外,還擔當整幅畫面起承、呼應、對比等關鍵的結構組成功能。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筆墨是中國畫最具獨特性質的繪畫語言。如果中國畫捨棄自己最強的繪畫語言,反而去注重色彩,造型、境界、構圖等西畫也共有的繪畫構成元素,則中國畫必定淪為西畫的附庸無疑。
如上所述,忽視筆墨的嚴重危機將導致中國畫在世界繪畫史上喪失曾經獨樹一幟的地位。為化解此危機,本人建議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在全國美術教育制度中設立新的書法教材(臨摹與創作兼顧),成為一切美術科別的必讀課程。
此新編的書法課程對造型藝術的重要性應當遠超過素描,因為現代繪畫早已不注重客觀視覺形象的重現。學習書法由臨摹名家字帖入手,就可以掌握線條的高品質、均衡美、結構美以及對比與變化的法則。這些法則都可以通用於一切造型藝術的組織上,對繪畫及應用美術的創作都是一項上佳的基礎訓練,同時它對挽救目前中國畫視覺強度的衰退大有幫助。重建書法在中國美術教育上的重要地位,又可使中國美術教育開始不再無條件跟從西方體系,它對恢復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具有重大意義。有了普遍的書法基礎,再發展中國畫的筆墨,就能事半功倍。
況且由於西方現代繪畫太強調自由及個人性,現在很多只求標新立異而不講品質的西方藝術,已經產生缺乏深度及審美感的弊病。本人認為視覺藝術的功能是通過審美形象來引發心靈的享受,而不該是把形象反主為次,卻以言詞或觀念當作審美主體,如此它則歸於文學或哲學範疇,就不是以審美形象為核心的造型藝術了。現在很多西方視覺藝術無疑已經走火入魔,最終必須回歸正途,方能超生。我相信人類是理智的,時間一定會考驗,並糾正一切誤入歧途的行為及行動。最後,請大家思考一下著名寓言“國王的新衣”所啟示的含義。希望中國畫家都有自己的判斷力,不再輕易受誤導。
(註一)及(註二)方薰,“山靜居畫論”,卷上。
2000年5月 香港   發表於「筆墨論辨:現代中國繪畫國際研討會」
 
   
      
合意軒 九龍漆咸圍6號紀德樓5樓
King Chia-Lun';s Studio Creative Mansion, 6 Chatham Court, 5/F, Kowloon, Hong Kong
Tel: 2302 4208    Fax: 2302 4108

Last Revised Date: 2002/03/19

zugui 发表于 2005-5-12 10:13

[金嘉伦]忽視筆墨的危機

学习

何苦墨 发表于 2005-6-13 22:24

[金嘉伦]忽視筆墨的危機

拜读!
甚是!

张子言 发表于 2005-6-16 15:06

[金嘉伦]忽視筆墨的危機

有道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嘉伦]忽視筆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