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3-1-17 20:57

书论精读——东汉崔瑗《草书势》与赵壹《非草书》

  东汉崔瑗《草书势》与赵壹《非草书》,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书论。
  崔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人,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张衡、马融等为伍,官至济北相。崔瑗书法师法杜度,擅长章草,在书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晋书·卫恒传》引文如下: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竦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点?,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槁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绝笔收势,余綖纠结,若杜伯揵毒缘巇,螣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焉若沮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赵壹,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文学家,恃才傲物,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官至上计吏。东汉上计吏是地方郡、县府派遣到中央呈送计簿的官员,通常由当地首席文官掾史担任,作为沟通皇帝与地方郡县的中介人物,职位不高却地位重要。当时各地派遣的数百上计吏均唯唯诺诺,唯赵壹以风度才华名动京城。《后汉书·赵壹传》。《非草书》旨在抨击模仿杜度、崔瑗、张芝等人草书的时风,认为草书离经叛道和趋从市俗,主张书法应当回到仓颉、史籀和河图洛书的准则中去。这同地方官员呈递给皇帝的文本以楷法为正宗直接相关。赵壹《非草书》行文尖刻,摘录如下:  
  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趣急速尔。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出血,犹不休辍。……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亦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张彦远辑:《法书要录·非草书》。
  尽管赵壹指出草书是细枝末叶的小技,不是社会衡量个人能力、政府考核官员、博士讲授测试的技艺,也同朝廷取士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项科目无关,而莘莘学子却竞相钻研,以至废寝忘食,无暇谈笑嬉戏,满身黑墨,指甲皮肤磨破出血也不罢休。由此可知草书的出现使得对书法法度的追求已经进入非实用的境界。

息州简在峰 发表于 2006-10-15 15:00

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论精读——东汉崔瑗《草书势》与赵壹《非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