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P 发表于 2005-8-20 09:28

薛元明///书法的本来面目

书法的本来面目
书法的“私人空间”
〖〗薛元明
书法原本是文人把玩,在书斋里挥洒闲情逸致的余事。留心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墨迹,特别是从魏晋宋元直至近代民国的很多手札,适合于在案头把玩,体现了书人的个人情怀,可名之曰“私人空间”。晚明及清代时期的书法扩张成巨幅形式,不再局限于案牍之形,逐渐演化成当代的“展厅文化”,书法的“私人空间”也随之萎缩。目前铺天盖地的展览轮番轰炸,已使书家身心疲惫。在这样的形式下,回归书法的“私人空间”是大势所趋,书法创作必须回到自然状态。
当代社会信息传媒十分发达,千里之遥也是近在咫尺,不可能再出现象徐生翁、陶博吾这样被埋没多年的书家,反过来说,如今观照这些“野逸派”书家,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构筑了自身心灵的私人空间。徐生翁一辈子未出绍兴,完全是一种闭门造车式的学书方式,当然,这主要指心态——而非学识,从而使他具备了超然物外的心态,完全按照自己喜好来演绎化裁自己的书风,这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其书法最终形成空冷孤寂的格调,这是他个人情怀的浓缩。陶博吾年轻时曾有求学沪上的经历,学艺有成之后择“匡庐”而居,颇有先祖五柳先生之风,心无挂碍,自运机杼,书风也独树一帜。留心当代书坛,如今六十岁左右的书家,大部分具有相当的实力,原因在哪里呢?近四十年前,正当他们二十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文革”岁月,在万马齐喑的年代,书法以一种艰难而又非正常的方式生存着。当时有志于书道翰墨而如今成为书坛执牛耳者,心无旁鹜,根本考虑不到今后的书法展览和成名,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梦想,由此造就了他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执著和虔诚,扎实地锤炼基本功,厚积薄发。当今书坛学子,在二十岁左右即要面对功利和名声的追求,一心想攀高枝,哪里还会有心思在书斋里闭门苦练?频繁的展览、过度的交流,无疑消解了书法的私人空间。试想一个人怀着虚浮心态,只有一心想跳龙门的创作动机,能写出精彩的作品吗?
书法笔墨语言所展示出的个性特征,是书法私人空间的表层。如果将书法风格看成一个气场的话,必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颜真卿的楷书,邓石如的隶书,吴昌硕的篆书和沈曾植的章草等,都呈现出独立状态,为他人所无法取代。必须指出,个性特征根本上取决于书家本身的审美意识,而非取法对象,如吴昌硕和黄士陵篆刻取法几乎相同,不外邓石如、赵之谦、吴熙载、秦汉印封泥和瓦当等,风格却截然对立,即在于各自独立审美意识发挥了作用,吴昌硕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而黄士陵则认为“奈何要效西子之颦”。留心先贤便不难看出,即使在书风相近的书家中,也存在着细微差别,这种差别即是一个书家毕生所追求塑造的私人空间之所在,如邓石如和吴让之的篆书,吴让之更为严谨流利;赵之谦和莫友芝的魏楷书,同是宗法颜真卿和魏碑,但赵之谦精熟而莫友芝古朴;郑簠和金农的隶书,金农受郑簠影响,撇画夸张,但各有不同;再如民国时期的李瑞清和曾熙,同习北碑,美学观点相近,甚至是用笔方法都酷似,但一方一圆,还是有差别的。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在这些杰出书家的心目中,确立“私人空间”首当其冲。
从情感体验方面来说,私人化空间追求自由的心态,这是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稳定的私人空间中,人的情感体验才能呈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充分流露状态,由此进入创作的最佳契机,是不可模仿的,也是不能重复的。留心从古至今的书法,所谓的扛鼎大作未必是宏幅巨制,而是一些残纸、手卷和题跋等,在不经意间创作出来。以赵之谦为例,他的手札艺术水准远胜过他的一些篆隶书创作,这就是私人空间意识问题。因而,所谓的私人空间实质上是一种独立甚至是极端化个人审美意识,不盲从,不跟风,不随波逐流,追求自我个性,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书写自身情感,表明自我存在的方式。
今人所能见的碑帖和学书条件比起古人要优越何止千万倍,但书法成就却不能相提并论,原因即在于“私人空间”意识的丧失,缺少一种精神和信念,也就失却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像何绍基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所能见到的碑帖种类并没有如今一般的学书者多,在碑帖选择上是被动的,仅有数本,学习反而更深入透彻,依此而建立私人空间。当今人面对众多碑帖弄花眼,浮光掠影,再加上急功近利,自然不具备构建私人化空间的能力。就目前来说,“私人空间”意识丧失有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表现自我的欲望过于膨胀。在笔者看来,书法应该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艺术,首先是自我满足,其次才是愉悦他人,而非以取悦他人为第一要旨。如果顺序颠倒,势必本末倒置,书法创作必定变得虚伪矫饰乃至做作。二是从众心理泛滥。展厅效应的扩张使当代书人从众心理不断被强化,认为凡是评委的作品都是好的,凡是展出的作品都是好的,大多数人这样写肯定是好的,在这样的盲从心理作祟下,造成了书人的跟风心态,书风雷同,泯灭个性,私人空间彻底解构。
当代是极为注重张扬个性的时代,书法亦然。但目前的书法创作上却近亲繁殖,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丧失了个性,需要多元却没有多元,因为风格雷同实质上已谈不上风格。只有每个书家都能努力构建自己的“私人空间”,才能真正形成整个书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在当今书坛陷入雷同和炒作旋涡的沦落边缘,必须大力提倡建立书法的“私人空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薛元明///书法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