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唯俗不可医
唯俗不可医唯俗不可医
——当代书坛流弊所见
“唯俗不可医”原意主要指书法创作格调,但目前书坛充饬着说不清、道不完的俗书,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作格调一隅。关键在于缺乏理性的书法批评,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名家无节制的赞美形成误导,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种种高擎创新大纛而进行的另类“游戏”,造成目前书坛鱼目混珠。世俗观念横行,使本应具有“贵族精神”的书法出现诸多的不适应。笔者试就当前书法“俗化”现状及根源进行必要反思。
一、观念世俗化
书法在大众对话时代直接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因而有必要对当代文化生存环境和实践进行审视。如今真正能够感受到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超越。传统作品对于接受者的单向展示已转向人与艺术、生活与艺术的双向动态交流,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书法存在方式。对今日书法的理解,不能仍然站在书家个人活动立场上。书法从书家个人内心独白变成社会大众文化沟通交流过程,不再是书人所从事的直观自身文化独特的精神方式。社会世俗化造成的最终后果是人不再有信仰,处于恍然的精神状态之中,追求无需深沉思考的大众文化,追求肤浅和庸俗,以调剂十分紧张的生活。在这种情境下,必然会发生艺术本体解构、艺术话语断裂和书家角色错位等一系列问题。
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世俗化特征,具有一种相当鲜明的物质主义倾向。在这背后,可以看到大众物欲冲动和满足的感性形式。日常生活享乐追求不仅改变了书人的文化价值理想,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审美表现形式。在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存在着相当明确的意识形态立场,放弃"政治——道德"一体化文化价值理想,整个社会本身处在一种不断趋近于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结构调整过程之中,文化价值结构开始充分体现出"经济——商业"利益主导性,把现实活动的基本目标落实到物质生活积累和占有过程中,落实到直接具体的日常享受之上。
当下已逐步放弃对文化终极关怀的追求,钟情随心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觉认同某些庸俗的社会潮流,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与亵渎。在文化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媚俗色彩,书人关注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目标日趋世俗化、功利化的浪潮在动摇和瓦解传统文化价值秩序的同时,并未提供充分的价值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新的栖居之所,书人日益陷入空前的文化危机中,在时代的喧哗与躁动中走向庸俗。大众文化是一种速成化、批量化、肤浅化和普及化的世俗流行文化,在这样的潮流下,书人较少受到传统文化浸染,造成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文化过滤功能的衰退,思想求索为现实物欲扩张冲动所截断。
每一位书法艺术理想的坚守者不得不面对严峻的事实:书法观念世俗化成为一种倾向。黑格尔早就预言,“现代社会将给人类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物质世界的丰富是以精神世界的贫乏为代价的。”趋鹜富贵几成当今社会时尚,反映在书法艺术领域,一是尽情描绘名家财富的积累;二是媚俗倾向,单纯地满足商业需要。书法应多贵族气息而少世俗精神。道德理想的神圣性是中国艺术的一贯传统,如果单纯追求商品价值,就会把书法艺术等同于物质产品,求得世俗认同和商品价值。人不但与物质世界存在功利、伦理和道德关系,而且还有超功利的诗意情感关系——即艺术最终目。通过书法家的创造和接受者的想象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进行情感体验、哲理思考和魅力品味,实现现实超越,在精神调剂和美的享受中获得理性升华。
走过世纪末转换的惶恐和忧虑,书法创作被淹没在喧噪传媒的变化后面,尽管炒作满天飞,却不能提起多少令人振奋的热情。书人不由自主地沉溺在实际盘算中,务实主宰一切,这是经济时代带来的必然转变,无疑使艺术创造精神逃遁。世界变化太快,带来人心的巨大震荡。如今更多地转移到物质世界利益争夺中,艺术疲乏衰颓对人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兢兢业业的艺术磨炼难复实现。现实主宰之剑掌握在商业魔力中,更确切的说是在无序的商业市场支配中,书法更多归入于世俗潮流,展览、大赛、代笔和宣传等商业操作行为频频出现,淹没其中的书法创作勉力维持。商业主宰对于书法而言,似乎是时代的进步,实际上得不偿失。
二、批评庸俗化
在世俗化观念盛行的前提下,书法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评委和满足展览需求,创作变得与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创作形式单一化,失去创造个性,俗套滥情无聊。站在批评的角度论述作品及书家应当被允许,虽指称书人具有的种种弱点,却不失良善,在此举中,批评家同样受到陶冶,完成精神升华的历程。创作形式的无聊,批评、评价情感的虚假形成恶性循环,屈就世俗危险而使批评平面化。批评家应当把握艺术与批评之间和谐主动的关系,在艺术批评与批评艺术之间应当有自己的明确思路,回避固然愚蠢,一味迎合世俗,无疑也不可取。世俗社会物欲横流,批评家面对现实,更应该清醒意识到自身作为精神觉悟者和文化承传者的道义与责任。没人会要求商人去承担文化责任,也没人要求书法家为经济危机负责。从个体来说,动机和目的单纯统一才会行之有效。书法批评家的责任就是要平实地把自己的评论做好,少一点故弄玄虚和盲目自大。
书法精神表面化,使批评庸俗化不可避免。书法创作极力追求表面形式的悦目,到处充斥着低劣、糟糕而不知所以的书法作品,一如生活中所充斥着的伪劣产品。拍卖槌敲定的天价成交纪录,隐然暗示着迟来的荣誉与财富对在贫困中挣扎的补偿。崇尚物质的时代取代崇尚理想的时代,脆弱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在经济热潮的惊涛拍击下迅速灰飞烟灭。八十年代书法还谈艺术精神,会为艺术观点而争论。九十年代不谈艺术本身,谈展览,谈操作,谈时效,争执焦点是展览入选而不是艺术观点。八十年代艺术精神粗糙但朴实,九十年代功利且浮华。九十年代书法批评在无可奈何中遁入玩世不恭。时代变化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琐屑予以太大的重视,忙碌于现实,使得书人没有心情理会高尚纯洁的精神活动,书法批评的失落可想而知。
20世纪是传媒革命的飞跃时期,前所未有的巨变,愈发显得急促疾速,所习惯的几千年书籍文字媒介传统,正被花样不断翻新的电子传媒遮蔽,传统信息世界基础遭到猛烈动摇。在这样的形式下,书籍阅读静态消费被声画一体的动态消费所冲击,愈来愈多的批评就仅仅是吹捧。书法批评的庸俗化是以市场份额作幌子,为了分享艺术市场盛宴的残羹,对书法创作中恶俗的东西极尽献媚吹捧之能事,忘却本职精神,使艺术批评蜕变为金钱的奴仆,为噱头,堂而皇之地袒露着世俗恶臭。批评不再有深刻的理性观照和审美理想的光辉,在平庸与琐碎中陷入流俗。目前一切以商业市场来作为衡量标准基本笼罩书法创作及批评,尤其是孤芳自赏式的批评加速了商业化统治步伐。商业与艺术不是比重多少的问题,艺术和商业同样重要,一个是生存需要,另一个也是生存需要。商业化是时代潮流,背后主要是赢得商业收益。对书法而言,强调艺术性要义,重视商业化的利弊,把商业手段和艺术本质各归其位,才可能真正理解创新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书法批评要发挥更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技术时代,书人对于传媒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接受认同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单方面地依从传媒诱导,也容易受大众传媒影响,因而更需要防止批评庸俗化的泛滥。书法呼唤崇高、真正的批评,已愈来愈成为当代书坛的必然要求。书法毕竟是国人赖以寄寓的精神家园,匡扶已显软化倾向的书法批评,使之硬朗、纯正和健康,理应成为每位有志于书法批评者的历史使命。因为书法观念的世俗化,使价值意义层面上感性与理性矛盾继续存在并有所扩大。这种矛盾反映到书法批评的具体过程中,可能引发书人对于书法现实状态新的困惑。可以相信,随着社会文化传播机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大众传媒技术能力不断改进和提高,书法批评对于书法审美风尚的引导和制约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创作恶俗化
个体永恒生命精神的冲动,始终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和自身价值之所在,书法预示着书人对于人生态度的选择。书人在创作过程中,就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观念世俗化进而在审美文化领域产生的批评庸俗化问题,使书法创作在一种与传统观念迥然不同的背景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时代,艺术想要完全拒斥商品化根本不可能。问题在于,对于书人来说,能否促进更多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和艺术家产生出来,使书法领域目前出现的创作恶俗化倾向被消解。
目前一些书法创作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离奇,也越来越怪诞,传统被抛弃,沦落到恶俗化边缘。书法仅仅是形式的堆砌,变得越来越粗俗,越来越不可理解。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倾向:一种俗是追求时尚怪异,一味求怪,并非是雅,而是大俗,时尚以形式鲜活新奇掩盖精神的肤浅平庸;另一种俗是孤芳自赏,使书法夸张成为很小圈子里的人才能理解接受的东西。在光怪陆离、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背景下,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身角度和角色,百花齐放的表象是否真实意味着书法的繁荣,还是另有值得探究和质疑的表象掩盖下的真实状况?近年书法创作普遍流行的恶俗趣味,隐喻了广泛的非历史化迹象,预示着某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出现,强调感官快乐,表现出的实际是人日常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对于责任和道德等内在精神构造的彻底拒绝,追求直观感受的轻盈松弛、酣畅欢快,只要觉得自己快活满意就行。
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以及媒体迅速更新,常给人造成某种误导,使书法家不需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技艺以及精神修养,只需要想出一个新奇的点子,用新观念进行一番包装和操作,就等着成功降临,导致书法家不再对书法创作有严肃深入的思考,作品的精神意义不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手段。书人真正关心的是能否在现实竞争中获取机会和成功。书人一旦丧失其精神的独立性和深度,就丧失了成为艺术家最根本条件。书家应是灵魂的守望者,不能在追逐潮流的过程中迷失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有私欲,有懦弱,有虚妄,但最关键之处在于精神价值取向。现实成功可以带来名利,但不应该成为自身停止精神探索的理由。成熟的书家不会为名利所缚,仍然去做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人的精神生活有不同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艺术方式。艺术理想可以协调生活中的张力,即使在社会结构完备、学科细化、分工明确、艺术成为职业的今天,书法也不能褪去自由创造的精神内质,更加能彰显人生精神活动的生命属性,丰富生活的意义,进而凸显个人的精神内质。一个人生命价值最终是由精神价值决定的。生活中无数事实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精神境界不同,由此可见精神导向的价值之所在。当下书法创作所面临的窘境,观念世俗化——批评庸俗化——创作恶俗化,不是说明人可以远离精神价值追求,相反,正是凸现了精神价值取向在书法艺术求索及创作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