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花朝拾 发表于 2003-2-14 20:44

当代书法趋向臆说

  当代书法创作正处于一个特别时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毛笔书法实用性的削弱,随着与西方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开始出现明显的松动和分离,书法朝着纯艺术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朗。鉴于此,我们觉得探讨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向便更显得很有必要。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当代书法创作趋向“重”、“大”
  由于当代书法作品大多走向展厅,所以书法作品更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和竞争力。追求块面效果成为当代书家的一种时尚,因此将书法艺术称之为表现艺术也是很贴切的。为了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突出展览效果,适应空间需求,传统的作品形式已在尺幅上做出相应调整。因此,许多书家在创作时,都极力突出”大“、”重“。”大“是尺幅大、字体大,动辄八尺、丈二;连小楷也要四尺或六尺整纸。扇面、镜片、手札一类没有四个以上相串连,似乎不够份量。“重”是笔重墨重,线条粗犷浑厚,如乌龙盘旋,煞是引人注目。面对高墙上依次排开的诸多巨幅作品,使人莫不为之一惊,历史上善擘窠书者似不太多,而现在由于展览的驱动,使得人人都变成了鸿篇巨制的高手。全是大幅作品,确实让人体会出竞争的味道。
  这几年地方或个人搞的赛事少多了,而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却是越搞越多、越搞越大。由一个国展衍生出中青展、新人展、行草展、正书展、篆刻展、扇面展、刻字展等七八个展览,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目前书法创作的繁荣景象。同时,众多的大展也在激发和调动书家的创作热情、提高观众鉴赏水平、开拓艺术市场等方面起到了各极的推动作用。由于这几大展交叉进行,作者们也不甘示弱,遂成千军万马齐上阵、众弩齐发竞国展的局面。这种壮阔场面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也无法企及的。
当代书法创作逐步向精品靠近
由于展览引入竞争机制,每位作者都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入选甚至获奖。创作时,作者每每慎之又慎,再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一着唐诗宋词,一挥而就。不论是选择内容、形式,还是选择书体都是反复琢磨、数易其稿,为创作出一幅好作品,不惜“纸废三千”。这不再仅仅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通过无数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我们呼唤精品,作者更希望创作出精品,奉献给世人和后人。
蔡祥麟先生说:“作品创作首先要突出一个“精”字,尤其是构思要精,创作要精,审阅要细,要使人百看不厌,驻足不走,就得创作出精品。”这是蔡先生在七届全国书展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番话。
  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多出精品,河南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在1998年“河南书法创作研讨会”上说,自我否定,自我完善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要做到自我否定,必须有良好的辩识能力、良好的悟性和充分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否定自我。而自我完善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提出了“技法+文化=书法家”这一新的的认识。技法包括各种书写技巧,而文化则具有深刻的意义。他还说,只有自己处理好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当代书法创作趋向质朴和率意
  当代书法创作趋向质朴和率意,这是有目共睹的。不少书家把目光投向民间书法和行草书,就是有力的佐证。民间书法真情率露,不虚伪、不矫饰、再现了朴实、自然、遒美的艺术特征。当代书家在传统的基础上,为扩充作品内涵、增加作品的天然情趣而进行有益尝试,这无可厚非。既然是探索,就难免有得失,但只要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对付全国展,还是应该鼓励的。因为他们是为了避免作品的鄙俗,专注于创作当中,而不做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这是保证书法艺术纯洁与神圣的前提,是保持书法作品格调高雅的前提,故应于提倡。
  但在七届全国中青展中,“一等奖除一件楷书和一件现代书法外,所有获奖的八件行草书没有一件是明显取法二王、旭、素或明清诸流派的。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间书法的冲击和影响。”(周俊杰《世纪风云录》)在借鉴民间书法上,这么多书家怎么会一下子都达成共识呢?这里笔者并非有意贬低民间书法,当然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良莠相掺,难登大雅之堂。民间书法有其自身优势,但其缺憾也很明显:自由和随意性太强,理性成分太少。如果我们不加分析一窝蜂似地挤到民间书法这条路上,企图抄近路,抓评委对传统的逆反心理,急功近利,这种现象是极令人担忧的。
  1923年,27岁的潘天寿先生经人引荐拜会了吴昌硕先生。吴见其作品惊其大胆独到,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要注重基础,不可过早追求自由奔放,同时还要加强其他修养,以免堕入歧途。”并勉励说:“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而独。”(刘江《潘天寿先生书法篆刻略论》)。潘天寿也正是在此后,沉潜黄道周、倪元璐诸家,上溯秦汉六朝,同时加强学养,逐步形成沉酣奇肆、风神灼人的艺术风格。从这里我们应该受到启示。
  宋人尚意,所以行书大行其道;明人尚态又使行书成为主流。清代碑学中兴,导致篆隶的较大发展,而行草则成其薄弱环节,难与前代行草抗衡。行草简便、流畅,易于抒情达意,故而行草在当今展览中屡成主角。刘艺先生说:“现在把中断的行草复兴起来,这是书体盛衰自已的规律。
篆刻创作逐步趋向写意化
  篆刻创作就近几届全国大展出的作品看,已经从“印宗秦汉”、“浙派皖派”等理念中跳出,将线条的表现升华到篆刻的首要因素,而章法、篆法则成为其次要特征。在现代诸多印人的心目中,锤炼线条似乎更能显示作者的素养,更能将作者的情绪与线条的刚柔、润湿、完整与残缺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意蕴和形式巧妙糅合的写意印风。
  将文字的巧妙外理显然也属于这一类型。它通过变形、错位等手法,甚至以牺牲文字的可读性为代价来换取一种凸兀效果,使印面生机顿生,极为洒脱。篆刻本是印信,而在当代人眼里则是一种纯艺术品,它通过金石的撞击,再来撞击读者的视觉和心灵,使我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和审美享受。因此当代印坛的一些高层次作品正把“纵情恣肆”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当然,当代篆刻家们的“胡作非为”,也将给后人留下思考的话题。

息州简在峰 发表于 2006-10-15 15:18

都有自卑的时候,那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能超越自我。只有在心理上战胜自己,了解和认识自己,才能及时超越自我。

息州简在峰 发表于 2006-10-15 15:18

都有自卑的时候,那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能超越自我。只有在心理上战胜自己,了解和认识自己,才能及时超越自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书法趋向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