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凯 发表于 2006-11-8 17:15

引领与超越 当代篆刻家十二人谈 刘一闻

引领与超越当代篆刻家十二人谈刘一闻               


                                             别部将军亦清雅

                                                                                        柳青凯/文

   相信每一个篆刻爱好者都是因为内心的好古之趣而走进印章的,走的越远,理想之路就会更加清晰,谁不想成为历史的剑客,在幽远的篆刻世界里享受古典艺术所带来的优雅。我们的刻刀游走于印石时所带来的激跃无时不在让我们着迷。因此我们更要感激那些为我们提供创作范例的开拓者,是他们让我们更容易切入古典的语境通过这个背景,我们很容易将目光停留在清逸的刘一闻身上。
   
    沪上刘一闻,别署别部斋,扬名印坛已久,大凡介绍当代印人的文章总是将其置于前几位,能有如此高格待遇者我们当然要以敬仰的目光待之。然而刘先生给人的感觉又似乎很低调,他不是什么浪潮与现象的缔造者,也没有太多狂热的追随者,唯有厚笃的禀性,谦逊的作风,和一枚枚莲洁桂质的印花让他雅坐于书斋,任凭知音者的慕名与朝拜。

   中国文人的儒雅总是在不温不火,不激不励中渲泄着书卷的气息,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必须保持文人的矜持与严肃,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他们不可推却的责任,纵然有无尽的涓寒剑气,也只能隐于笔底表达着传统文人超然隽永的孤傲。书画世家出身的刘一闻自然保存着浓重的人文气质,其篆刻作品传递出的审美信息是散淡自然的严谨,是潇洒不拘的精微,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被他巧妙地安排在汉魏南北朝的背景下,汉魏将军的率野与传统文人的优雅遭遇了。

   从刘先生的创作可以看出他取法的是战国小玺、汉玉印、汉将军印和魏晋少数民族印,其表现形式似乎并不宽泛,风格相对集中于汉将军印,先生没有把将军印中所有的信息全部囊括为己有,而是巧取其天成的潇洒。徐正濂先生曾在文章中指出刘的篆刻在追求“野逸”风格方面的意识是明确而显著地。笔者则认为刘先生篆刻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逸”,摒弃将军印的“野”而取其“逸”,正是刘一闻的高明之处,如果非要把一个“野”字强加在刘先生身上,恐怕儒雅的刘先生是不会轻易接受的。在汉魏古风的时代背景下,将军印所传达的信息是自信不拘,直率通达的,然而其中又加带了太多急就者匆忙的粗糙与遭杂,好在刘先生火焰金星,拿来汉玉印雅洁温润的精髓,练化成刘氏所独有的精熟威锐、锋而不纤的刀法,使印面超然雅致起来,自然就与将军印有所不同了。先生入印文字又借鉴诏版嘉量、镜铭汉洗或是侯马盟书,不自觉地让一些三角形幽雅地游移,与一组组纵横有序的平行直线营造出整饬和圆润,或是利用那些带有鸟虫意味的丁头鼠尾制造些优雅与趣味,曲直方圆尽在其中,活泼又巧妙,印面又悄然灵动起来,与将军印就更不同了。

   石开先生说得好:“刘一闻篆刻很有特色,这特色主要体现在‘气质’和‘风韵’上。不温不火,雅洁安娴。好似一位30年代内质聪慧、举止高雅的美少妇,使你顿生艳羡而又不敢即之的感觉。加之他的艺术手段别致,在当代印坛形成一道很特别的风景线。”能让将军变成少妇,刘一闻在印坛的位置自然就不容质疑了。至于先生的呕心之作《心经印谱》有人认为欠佳,说是实多虚少,风韵已减,大概是大家都太关注先生了,大家对先生还在期待,对于久历印坛的刘先生应该算是一件幸福的事了。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6-11-30 09:35 编辑 ]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11-9 08:27

一闻不鸣,在乎渊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引领与超越 当代篆刻家十二人谈 刘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