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3-12-28 15:43

祝嘉书法管窥(转载)

祝嘉书法管窥
  
   黄承利
  
   祝嘉(1899—1995)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事业,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里,他在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书法理论方面,祝老在三四十年代就已出名,尤其他在一九四二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的《书学史》,使祝老名声鹊起,之后他在书法理论园地里躬耕不已,至八十年代中期写就的《逆耳集》止,共著成书法理论著作七十种三百余万字。由于祝老在书法理论上的煌煌业绩,加之他本人孤清自守,淡于名利,使得他在书法创作方面,往往掩而不彰。其实,祝老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不逊于他的书法理论,有研究者甚至认为,祝老的书法艺术,为明代以来第一人。
  
   祝老的书法真草篆隶行诸体兼善,各种书体皆从碑出,即使临写帖上墨迹也以碑版笔法为之。先生一生主要致力于碑学,他的书法理论深受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碑学理论影响,并合理吸收和发扬了包、康的理论,成为二十世纪碑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祝老的碑学理论中,技法理论占了重要份量,这些碑学技法理论,大多是为了解决他在书法实践中的疑惑,为他的书法创作服务的。祝老年青时学书走了许多弯路,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他感到苦恼,一度产生放弃书法的念头,后来在新加坡与张叔仁结交,张叔仁是康有为的弟子,他劝祝老多读理论书,多研习六朝碑版及六朝以上篆隶,从那时起,祝老对碑版书法和碑学理论,尤其碑派笔法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构建起以“全身力到”论为核心的笔法体系,这也是祝老碑学书法技法理论的精髓所在。
  
   “全身力到”笔法并非祝老首倡,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包世臣之前,卫铄、米芾、李溥光、解缙、蒋骥、蒋和、程瑶田等都提出过类似观点,只是他们未必用这样的笔法付诸实践,特别是包世臣,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祝老在前人基础上丰富了“全身力到”理论内涵,并在实践中体现这一理论。他的“全身力到”论,“就是说要全身总动员,也就是用全副精神去写字,执笔时,用力象武士的舞刀剑,运笔用逆势涩进,使笔毫与纸发生摩擦,发出象蚕食桑叶而作瑟瑟之声。”(祝嘉),他主张紧实执笔,悬臂运腕,中锋涩进,用笔要弩、要涩、要拙、要厚,要步步停顿,节节加劲,如蚕食叶,如锥画沙。用笔要弩,意即用笔要曲,要数笔成一笔,多停顿以厚蓄其势,曲不是弯曲,而是内曲外直,曲而且直,笔画的内涵就不会空乏;用笔要涩,也即要用涩进笔法,取逆势,节节加劲,如挑夫争道,如逆水行舟,亦如《孙子兵法》所说“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他常引用这三句话来解释“涩进”用笔;用笔要拙,“‘拙’字的特点是‘涩、老、劲’”(祝嘉),“涩”即涩进,“老”即老辣,举笔横扫,直开胸次,不拘泥点画的工整秀美;“劲”即遒劲,讲求力在其中,如力拔千钧,“其力劲,其神全”(祝嘉);用笔要厚,厚是指用笔要有厚度,有重量感,笔锋要能入纸、杀纸,尤其要中锋用笔,万毫齐力,要不偏不侧,不轻不薄。他反对用笔直滑,认为宋以后的书法,其病根在直滑,用笔直而滑,速度快,笔画靡弱无力,但他并不反对快速行笔,而是强调沉着痛快,快而能涩,即蔡邕提出的“疾涩”之法;他也反对用笔轻巧,用笔轻巧,笔力好的,字可以遒丽、古秀,笔力不好的,则容易薄嫩、流俗,因此他极力阐扬傅山的“宁拙毋巧”之说。祝老穷一生精力研究碑系笔法,目的是“要借坚强的笔力,以表现生龙活虎的精神”(祝嘉),以力矫时病,丕拯书风。
  祝老用这种笔法开始了他的碑派书法的漫长跋涉,那年祝老正好三十岁,在此后六十余年的光阴里,除去战乱,祝老没有停止过手中的笔,直至九十七岁辞世前在病榻上,仍坚持写字。他临过大量碑帖,且认为临上一百遍的才算临过,郑逸梅《书林片叶》说:“吴中名书法家祝嘉,无日不临碑帖,临过一百二十多种,每碑帖至少临一百次,有多至六七百次甚至千次者,真所谓朝斯夕斯,寝馈于此者矣。”抗战前祝老在南京,针对自己字点画枯干和结构松散,力学《张猛龙碑》,每晚必临两遍,一连临了二百遍。在他临过的一百二十多种碑帖中,楷书有五十种,其它书体各二十种左右。通过大量而长时间的研习和锤炼,形成了他雄强老辣,高古拙厚的书法风格,这种书法风格体现在他的各种书体中。
  
   在祝老的各种书体中,章草最具创意。他的章草,从六朝碑版书法形态中化出,熔碑体楷书、碑体行书、章草于一体,又施以碑系笔法,古拙,浑穆,凝练,灵动,别开面目,自创风格,成为章草一代大家。章草由隶书变化而来,是“解散隶体粗书之”,但仍保存隶书的横向取势和局部的波磔形态。普遍认为,章草须用隶书笔法,这一说法似乎不够准确,书法中的笔法是共通的,并没有严格的书体之分;书法笔法的区别,缘自执笔和运笔过程中对不同书法形态所施用的不同的动力形式,于是有了碑系笔法和帖系笔法,同样是隶书,汉代的凿刻隶书和清代的墨迹隶书,前者体现碑系笔法,后者体现帖系笔法,但不能说汉代人和清代人用的均是隶书笔法。人们说的隶书笔法,楷书笔法,草书笔法等,属于书法形态学范畴,指的是点画的形态而不是笔法;说写章草要用隶书笔法,其实就是说书写章草时要保留隶书的某些点画形态。书法史上,章草大家不泛其人,张芝、皇象、索靖、宋克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均用帖系笔法,线条形态基本上是行草线条加局部波磔,形成了面目相近的章草形态,至二十世纪,王邃常以篆书中锋圆转的线条形态结构章草,创造出迥异于前的章草面貌,亦是一代大家。祝老的章草不同于上述各家,他以碑系笔法,反复摩习秦汉简牍、《出师颂》、《月仪帖》等章草范帖,并熔北碑丑拙形态于章草中,用笔豪荡,神气盈溢,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令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从本刊封底所刊对联“笔有千秋业,胸无一点尘”和“精品点击”栏目所刊《孙子兵法·计篇》,能感受到这种震撼力。从这个角度说,祝老的章草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自然就兀现出来了。
  
   祝老的篆书也自成面目,独树一帜。他的篆书主要取法于三代秦汉时期的秦诏版、汉碑额、钟鼎、砖瓦等材质上的民间篆书资源,尤其对《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用功最勤,甲骨文他也常临,不过他临甲骨文,全然不去顾及原作的点画与结体,却是以我为主,以意为法,往往线条是北碑的,造型是大篆的,尤其到了晚年,所见已广,所学亦丰,融会贯通,自成面貌。本期《海南书法通讯》插页所登祝老九十三岁《临甲骨文》,的确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祝老对篆书有独到见解,认为李斯已开篆书小气之象,清代篆书由此出,愈加小气,祝老常批评清人篆书线条瘦硬,形态呆板,字如布算,形同僵尸,毫无生命力可言。他喜欢天真率意、自由自在、鲜活灵动的民间篆书形态,用碑系笔法去表现,线条凝涩,苍老,厚重,质感非常强烈,体现出他深厚的腕下功力,凭这点说来,清代以来的篆书大家,无人能达此高度。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3-12-28 15:44

祝嘉书法管窥(转载)

http://www.yyzgallery.com.cn/zj/zj01.gif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3-12-28 16:32

祝嘉书法管窥(转载)

    祝嘉老前辈是我尊敬的书家之一,在《现代书法论文选》一书中有他的书论,我看后得益匪浅。

    此处列出的一文也很重要。祝老主张的用笔方法对一些还在摸索中的学习者有很大帮助!!

祺月轩主 发表于 2003-12-29 22:47

祝嘉书法管窥(转载)

长见识!向祝老学习!

温柔似风 发表于 2005-11-22 21:08

祝嘉书法管窥(转载)

他和启功一碑一帖,一倡执笔死,一倡执笔无拘束;一以柔毫摹刀锋,一以慧眼透过刀锋看笔锋!奇哉书论两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祝嘉书法管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