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皮子≠笔头子
嘴皮子≠笔头子周末和朋友在一起雅集,互相拿出作品大家讨论。氛围非常好,本人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晚上的时候,另外一个哥们来了。这个哥们很年轻,只有27岁,但今年也进了两个展览,算是不容易的。还自己组织举办了3届书法短训班,全部请名家授课,赚钱还能自己学习。
我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他看了,他很认真地蹲下观看。我写的是平常最多的二王一路的行书,写成手卷的样式。他看的仔细,一遍一遍的看,良久,开始了精辟的发言。
这哥们指着我的字说,王羲之的此笔是怎么写,这里应该挑一点,这里的圈要有对比,要有大小区别。草书要怎么写,行书要怎么写。他看着我说,最近他也在研究王羲之,对线条的方向感、张力的问题尤其有研究。指着我的作品说,这里的变化很好,摆动很好,通过轮廓线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交叉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构成了王的伟大。
他点了支烟,继续说下去。王羲之的末尾收笔地方很精彩,让人有揪心的感觉,有些留白的问题,要大胆,要敢破。我听他说的很在理,但好象是什么人说过的,我想了想,对了,是张羽翔的理论,今年这哥们请张来我们这里授课3次,哥们学到了真东西。
我听着他的话,仔细品味自己的作品。感觉如果按他说的理论,没法写了,设计的程度远远大于书写的程度,这不是我喜欢的。书法还是书写是第一要素的。
但我感觉这哥们进步绝对神速,几年时间就进国展,绝对属于牛逼系列的。
一夜无话。
第二天,应这个哥们的邀请,我去了他那里做客。哥们很热情,并抱出一卷近作让我看。
我一看他的大作,不禁哑然失笑。他昨天晚上说的神乎其神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根本看不到。写的小行书线条都是侧锋,特别是几个横划并列的时候,线条都的扁扁的,像劈柴样,王羲之的一点影子都找不到。特别是在每个字的收尾处,都做反方向的扭动,很不舒服。
下来该我说了。我笑着说,哥们,书法说到底,还是要实战,说的再多,最后还是在纸上看结果。就你的作品来看,我想和你的理论不成正比,你所说的理论,固然很对,但你的作品却怎么反映不出来呢?
他挠头了。
我说,书法还是要多写,多写才能出效果。书法这玩意,就是玩的,别太认真了。
他陷入思考中了...................... 不知他的国展是怎么进的??? 精辟。书法这东西本来就是实践第一,好象学游泳一样,在陆地上说的技术再好,没实践过的话,下到水里一样沉下去。。。牛皮不是吹的....... 把作品发上来就好似硬道理啊!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6-11-23 11:21 发表
把作品发上来就好似硬道理啊!
我要尊重人家,不能乱发。
只是说明一道理。 有意思。 很有意思! 理论与实际背道而驰,官场,商场,情场.但在文事场不要嘴尖皮厚,头重脚轻. 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最大的区别是:
创作者与欣赏者进行了角色互换!
传统书法的创作者须集书法之大成,然后艺术的传递书法的感染力,否则就不能成功的传递。
传统书法的欣赏者在书法艺术的震撼力中为之倾心,并为之兴/观/群/怨。
现代书法的欣赏者须集书法之大成,然后才能艺术的去欣赏书法,否则就看不懂。
现代书法的创作者在书法艺术的汪洋中彷徨浮沉,掀风起浪,并为之兴/观/群/怨!
传统书法是作品支持着理论的,理论是作品创作或欣赏后的感悟和评论。这让我想到了披着蓑衣而独钓寒江雪的景象,岂能言传一二?!
现代书法是理论支持着作品的,理论是作品创作或欣赏的依据,如果没有理论做支柱的现代作品必然徒然坍塌!这让我想到了摔着长布条,穿着衣服的稻草人,一身的鸟粪!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现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希望哥几个讨论一下,发表一下各自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