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的批评
长期以来,书画类报刊上既有深度又有文采的批评文章,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吹捧讨好、溢美谀媚的廉价时文常常连篇累牍。高帽满天飞,大师遍地走,读后每每叹气,苦涩莫名。“畏大人”、“为尊者讳”这一套,批评家及书画家被“圣人”调教得算是可以。我常感到,同样是批评,书画批评界同文学批评界不可同日而语。文学界有权威而无文霸,没有不可以指名道姓批评的人,从鲁迅、郭沫若到王蒙、余秋雨。批评语言可以缙绅袍笏,也可以俚俗市井,只要能搔到痒处或真诚地寻找痒处,而不是胡搅蛮缠,庄谐都无不可。因为权威不是圣人和完人,难免缺点错误,当然应该也可以批评;因为人的才德又确有高下,当然权威客观存在也批评不倒。
相形之下,书画批评界就愈显浅俗和小家子气,专业水平和胆识让人不敢恭维。个别鹤立鸡群的优秀者、敢言者,甚至有当被告、吃官司之虞。这种生态环境下,怎能奢望艺术创作上出精品!
前段时间读《美术报》,见梁培先《谁在撒娇》一文,尖锐泼辣,亦庄亦谐,文彩斐然,是书画类报刊上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可是立刻有人出来指其为“人身攻击”和“骂人”,真让人无可奈何。
曾在一篇文章中读过这样一件事:街头上甲乙都大骂对方为“儿”,双双恼羞成怒,正要撕打,有人冲到两人中间说不要打,你们俩都是爹,我是儿,行吧?结果甲乙双方赧然而止,干戈化为玉帛。市井匹夫尚有如此识见、如此胸怀,文化人不是更应该识其大体吗?咬文嚼字、断章取义、鸡肠鼠肚,批评能够繁荣兴旺吗?批评像个老太监,有气无力,四面陪笑取容,创作还有什么希望?不觉又想起几句老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软弱的批评
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软弱的批评
书画界的批评现状与它的教学体制大有关系。传统的教学法都是师付带徒弟的方式,学生都说师付好,师付不会说徒
弟不好。就是有一点瑕疵也会带过去。长此以往,老师会说学生真“懂
事”,学生也会感激老师的提拔。再以这样的处世方式对待同道,相互
影响,再达到“普及”。然而,艺术和别的学科有不同处,虽然也有基本标准,但流派太多,不好弄啊。
软弱的批评
羽一先生,我觉得是文化界总体的不健康,文学批评圈子是很能养活一些人的,所谓不避尊贤,是读者兴趣趋向所致。而书法的评论,还没有依托读者市场,所以评来评去都是客气客气,大家爱看不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