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桥陵(唐陵石雕)
陕西蒲城县城北丰山一字排开唐朝五陵:桥陵 惠陵 景陵光陵 泰陵.【 唐陵石雕 / 唐睿宗李旦 / 桥陵 】
李旦(公元661-716年),高宗第八子,母亲为武则天皇后。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后继位,时年22岁,在位10年(公元684-690年,公元710-712年)。病死,葬桥陵。年号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高宗死后,李显继位为中宗,武则天认为李显妨碍了她的权力,就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废掉李显,改立豫王李旦当皇帝,史称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她又废掉睿宗,自己总揽朝政,不久改唐为周,自封为皇帝,李旦被改封为相王,及中宗复位,睿宗被立为皇太弟。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中宗,十六岁的中宗第四子温王李重茂为皇帝,韦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韦氏及其党羽垄断朝政,李唐王朝频于崩溃的边缘,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起兵杀死韦后及其党羽,拥立其父为皇帝。他和其子隆基之间也充满了爱护和谅解。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出谣言说:“根据星象,皇帝有灾,皇太子应当即位。”显然是调拨他们父子关系,但睿宗听后并不发怒,反而说:“传德可以避灾,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七月便颁诏令传位给皇太子,自称太上皇,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从此唐王朝结束了频繁的宫廷政变,出现了开元盛世。716年李旦病死,时年55岁,葬于桥陵。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比乾陵规模更为宏大,堪称盛唐帝陵的代表。它位于今陕西蒲城县西北15公里的桥山上,陵墓范围包括整个金炽山,面积达825万平方米,略呈正方形,四面有门,四角有楼。陵墓在丰山正峰东坡半腰,墓道与神道不在一条线上,稍偏于东。平行羡道全长70米,东西宽3.78米,表层是加杂石碴、 白灰的混合土层,下面用排列整齐而有序的青石条填封,封塞的顺序是从南向北作阶梯式叠砌。若按墓道斜坡走势和这一部分的长度、深度、和参考已见的编号计算,北端最深处全砌石条,最少也得30层。推算其全部封口石条,则需要3900块,并都使用铁拴板套接,而且用铅灌缝,砌封得相当坚固。陵前及各门现存地面石刻50余件,雕刻也比乾陵高大魁伟,石人高3.67-4.28米,石马高1.72米,马身长2.3-2.6米,石华表通高8.64米,石蹲狮高2.4-2.8米,且写实技法较为突出,是唐代石刻中的珍品,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称。但缺点是石刻不合比例,有的石人头大身小,有的石马项长腿短,所以远看气势轩昂,近视则感神气不足。桥陵与李旦合葬的有肃明刘后、昭成窦后,陪葬墓有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凉国公主、郎国公主、金仙公主和彭国公李思训等。在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郧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亲手书写的。桥陵与乾陵不同的地方是神道两侧的石人服饰发生了变化,由戴束发冠变为戴鸟冠:手持剑,褒衣博带,袖胡垂至膝。用独角兽代替了冀马,独角兽身似鹿,头似牛,顶有独角,前肩有双翅,与武则天母顺陵独角兽大体相同,此物或称天禄,也称獬豸,与传说中的风神蜚廉形相似,象征风神,置陵前为墓主人所驭使,有镇墓避邪之作用。
[ 本帖最后由 一石 于 2006-12-13 20:44 编辑 ] 1 2 3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