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反被书画误
书画反被书画误2005-3-26
现今爱好书画者甚多。笔者所在地也称书画之乡,据我所知,有不少人业余时间除了书画还是书画,几乎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其对书画的热忱之情、虔诚之心、执着之志,令不懂书画的酱香老范大为感佩。然我私下怀疑这种对书画过于“专心”的程度,于其书画创作恐怕是利少弊多。换句话说,也就是“书画反被书画误”吧。
齐白石曾有一句题画诗:“乍看舞剑忙提笔”。这是说由看到舞剑的鹤立星流而悟出作画的气势,故急于提笔,恐稍纵即逝。老舍以《乍看舞剑忙提笔》为题写过一篇短论:“艺术各部门虽各有领域,可是艺术修养却不限于在一个领域里打转转……专凭一技之长,不易获得丰富的艺术生活与修养,且往往不能使这一技达乎尖端,有所创辟……我有几把戏曲名演员写画的扇子……证明演员们业余写字作画已有传统。”书画家们常津津乐道的是,非书画领域的名家不乏习书画者,有的还拜书画家为师。至于梅兰芳、赵丹之喜爱绘画更是艺坛佳话。梅兰芳和吴昌硕还有一段忘年交,他曾说:“会画几笔,懂得些彩墨的运用,对设计戏装、舞台布景等颇有帮助。”作为一个各类艺术产品的“享用者”,酱香老范真心感谢书画艺术和书画艺术家们在“书画”之外的辐射作用。如汪曾祺不懂画的话,恐怕写不出那样富有东方艺术神蕴的小说和随笔。而令我无比敬佩是当代中国不少中青年书画家,在艺术修养方面,颇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们几乎是长期无偿向别的艺术门类(艺术家)输出“艺术修养”,却很少考虑“回报”,即如何从别的艺术门类“获得丰富的艺术生活与修养”(老舍语)。我到过几位书画家的书斋,其藏书之富令人艳羡。然满架满橱几乎清一色是各种画集、画册、法帖或美术理论、技法书刊及书画家传记之类。一句话,除了书画还是书画,要找出两本非书画的,如文史哲之类的书很难。有的话,大抵也是一些供题画之用或写书法作品时当题材宝库的古典诗词、名人格言汇编一类的小册子。他们对书画太专注、太用功,自然没时间读鲁迅、顾准、王小波、托尔斯泰。
相反,真的大师则是“丰富的艺术生活与修养”的“输入国”,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国际贸易”中多有“逆差”,“进口”远比“出口”多。吴昌硕诗书画印全方位精进,不仅“一技达乎尖端”,而且多“有所创辟”。齐白石“乍看舞剑忙提笔”,从武术表演中感悟到艺术灵感。自号“田园宰相”的王憨山1986年在农村老家对学画的儿子说:“一个人不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光学画画是画不出来的。读书是第一要素……”不仅要读和书画无直接关系的书,而且还要读“无字之书”。心有“旁”骛,身在“局”外,方有可能悟得自家艺术之真谛。再如余叔岩、言菊朋等戏曲表演艺术家,虽不习画,但作为敬于业且精于业的旧式演员,却认真研习过音韵学,因为这有助于更好地行腔吐字。
电影《南征北战》里讲到我军实行战略转移,一首长向老百姓解释:“我们现在大踏步撤退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大踏步前进。”不知书画家们有无这种自觉的“撤退”意识。也许他们更喜欢一路高歌猛进,“将书画进行到底”,不屑“退一步,进两步”之理。于是乎,自己在被人“合围”之际,还以为是在“坚守阵地”。死路一条倒未必,但自己“反被书画误”,则应该慎而思之了。
书画反被书画误
好文章书画反被书画误
有句话说:艺术在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在领略书法魅力的同时,不妨将目光转向音乐、文史、宗教、哲学,甚至自然知识、科学技能(您不能不承认它们也是一种“另类”的艺术)等领域。不仅扩宽了知识范畴,而且给予灵魂丰富的养料,使书写者笔端流泻出的线条更具有质感,更富含深刻的思想。。。书画反被书画误
出头地到最后还是文化人,这个文化人不是指学历有多高,是否科班毕业
不是地
书画反被书画误
齐白石“乍看舞剑忙提笔”,从武术表演中感悟到艺术灵感。自号“田园宰相”的王憨山1986年在农村老家对学画的儿子说:“一个人不在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光学画画是画不出来的。读书是第一要素!!!!!!讲得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