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5-4-14 22:15

说三道四——“五届楹联展”碎言


           说三道四——“五届楹联展”碎言
              张东辉
  搞艺术的人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爱憎分明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个性,才有别于普通人。艺术的美也在于它品质之真诚、纯洁、高尚,它之所以感人也在于此。
  全国第五届楹联展早已结束,但展览的余温还一时不能冷却。
应朋友之邀到河南省周口市看展览,正碰上大雾天气,能见度极低,相距米内看不清面目,高速公路封闭,国道上也是车如长龙,大白天却成了晚上,灯火通明,时有堵车,有举步维艰之状,心情便坏了一半。抵至展览所在地已是下午,朋友相见高兴自不必说,且又见作品琳琅,观者如织,那坏了的心情骤然好了起来。依朋友指引,一路看下,指点评说,拍照摘句,异常兴奋。看到一半,见一熟悉之作《为爱鸟声多种树,欲留花气不垂帘》,心想与此作在2002年8月今日美术馆举办的“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上谋过面,结体生动,气韵高古,印象极深,今又拿来莫非江郎才尽?忽听朋友说作者并非一人!大惑,细看确实署名不是“晓军”(原作者为李晓军),朋友间便有了争论,有人说是临写之作,有人说是剽窃,争得面红耳赤,后面的作品也便草草看完。
  据资料查证,此联创作在2001年,尺寸为265cm×35cm×2,创作两次,作者本人对这幅作品的满意率为90%。作者李晓军,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理事、北京美协会员,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美术师,作品入选国际书法邀请展,中日名家书展,第六、七届“国展”,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等。此作应为他的得意之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流行书风》一书和刘正成主编的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书法篆刻获奖作者作品点评》等书都选有此联。其中,何应辉对此作评为:“书出北魏,自成行体,沉厚、酣畅,变化自然,颇有举重若轻之概!”刘正成点评为:“……这副对联以汉魏为结字,以东晋为点画,故古奥而轻灵,其中间有章草之简,亦有八分书之繁,破体杂行,生动自然,妙趣横生,因其八尺之大,宏阔精丽,称为壮哉!”
“五届楹联展”上的这幅作品显然是临写李晓军之作,当然不乏有人说其为剽窃,但我认为艺术上的这种现象用“剽窃”二字来定义不但不准确而且太残酷!剽窃有偷盗之意,是随手拿来,而书法作品随手拿到宣纸上并非轻易之事,不经过大量临写、揣摩、研究和基本功的积累,“拿来”谈何容易!其结果或得其毛皮,或描虎类犬,乱了章法,丢了气息!且这位作者写得还有几分姿色,否则评委决不会把它选进大展,虽然在字的结体和章法上都临摹了原作,但不难看出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到!这也是一种劳动(不是创作),不该一棒子打死或全盘否定,但这是个人行为,可以平时练笔临写之用,决不该拿出来参加大展,这是对评委的考验和观众的不恭!
  然而,这件作品出现在展览中确实值得推敲,是评委的疏忽,还是李晓军的这幅作品确实生命力强,三年后还能久看不衰?临写之作还能入展,或者是摹写者技术可人,笔力、字型、章法都比较到位,以致惹评委们青睐难以割舍?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作品”进入大展确实需慎重!
  编后:临写之作进入展览,“天下此类甚多”。此处两件作品照登,尽管复印件不清晰,也已经说明问题。步趋古人,尚难免“奴书”之讥,况步趋今人乎?况直接“拿来”乎?张东辉站在体会学书者甘苦的角度,说了很多宽容的话。编者也赞赏这样的雅量。不过,还是奉劝书法同道,“书自家字”,不是很好吗?

一得 发表于 2005-5-6 20:43

说三道四——“五届楹联展”碎言

都是利欲熏心惹的祸。这篇大作在书法导报上见过面。挺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三道四——“五届楹联展”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