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聪先生 发表于 2005-5-13 13:51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有感一
闲来翻阅书法报刊,发现当代书坛的流派之争似乎又开始热闹起来。形形色色的流派论如雨后春笋般冒将出来,真是一派“繁荣”景象。众说纷纭之中甚至还出现了象“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派”、“伪书法派”这样的荒唐流派论。何谓“传统”?何谓“创新”?试问当代书坛的任何一位书法家,谁不是通过对传统经典法帖的深入研习,掌握书法用笔结体的一般规律,并逐渐根据自己的性格情趣、审美观念、学问修养等因素而凸现个人风格,最终以全新的面貌“不与人同”的?一直被视为颇具先锋探索性质的“学院派”和“现代派”,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对书法创新的角度取向不同而致最终的风格面貌不同而已。列出这样一种流派来,究竟有什么意义?至于“伪书法派”,根本就不能作为书坛的一个流派存在,因为他们的作品连书法的边都沾不上,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拙劣表演罢了。

彭云聪先生 发表于 2005-5-13 13:52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有感之二
流派的确定有着其自身的客观因素。古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往往是某个局部地域的一些书家或者是某位大家与其门下众多弟子之间才能有较多的机会交流切磋,相互间长期的借鉴吸收,又使这些书家们的作品风格呈现出总体相近、大同小异的特征,从而才被人视为一个流派。如今社会资讯发达,众多的报刊杂志、出版物以及电信网络的存在,使书法家之间的交流借鉴易如反掌,因而再用纯粹的地域观念来界定一个流派已经不甚恰当,但作品的审美趋向和总体风格趋同这一点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彭云聪先生 发表于 2005-5-13 13:52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有感之三
有人将当代书家群体划分为三大流派:“新古典主义派”、“学院派”、“现代派”。“学院派”和“现代派”都旗帜鲜明,风格独特,尚可以流派来看待,也为书坛所接受。对“新古典主义派”的争论却似乎一直都未停止过,其中有许多原因,但主要还是该派的始倡者对自家作品的审美趋向和总体风格的界定不清造成的。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分析:如果将“新古典主义派”的作品总体风格界定为“主要取法上古秦汉碑版石刻而显出率性、凝重、苍茫、大气”这一路,那么这一流派显然不能包括当代书坛的大多数书家,也就成不了当代书坛的主流;如果说当代的书法家群体除去“学院派”、“现代派”,其余都是“新古典主义派”的话,那么请问这一派的作品总体风格是什么样的呢?代表人物又是谁?总不至于将其等同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派”这样荒谬吧?

彭云聪先生 发表于 2005-5-13 13:52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有感之四
行如今已是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多元化、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当代书坛百花齐放,流派蜂起,是必然的结果,但绝对不可能出现某一个流派能够将成千上万取法不同、风格各异的书家都纳入旗下的现象。这样的流派论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也毫无意义。我相信,将来最多数的还是那些不拘囿于任何流派而以个人独特风格自立于当代书坛的书法家。

彭云聪先生 发表于 2005-5-13 13:53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有感之五
“流行书风”是十多年前出现的一个新词,当时的定义指向应是十分明确的。它是指某类风格的书法作品在某届国展(主要是中青展)中纷纷入展获奖,引起许多急功近利的书法爱好者群起跟风的现象。展览一届届办下来,“流行书风”也届届不同,这正说明展览的评选标准与评委的审美导向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随意性很大,最终导致了当代书法审美观念的混乱,也导致书法群体中浮躁心态的蔓延。所以“流行书风”在当时是含有一定贬义的。

彭云聪先生 发表于 2005-5-13 13:53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有感之六
然而十多年后,却有人站出来为“流行书风”正名,他们认为“流行书风”才是当代书法的主流,代表着当代书坛的繁荣。于是他们为“流行书风”的存在而沾沾自喜,欢呼雀跃,毫不吝啬地将各种溢美之辞赋于其上,甚至于勇敢地比肩古人而面无愧色。
    我不得不承认,这已是一个商业文化、流行文化泛滥的时代,是一个注定不再有大师的时代。原本精英化的书法面对商业文化的强大渗透和影响毫无招架之功,这十多年来节节败退而渐趋沦丧。综观当前大大小小的展览,那些技法单一、风格雷同、格调低下的作品比比皆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流行书风”确确实实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书法已成为一门最简单速成的艺术,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紧跟“流行书风”的发展方向,勿需多年就能出人头地,名利双收。
    对此,我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时光飞逝如电,潮流滚滚向前,不知道明天又将流行些什么?当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们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流行书风”会不会吞没一切?

淳风堂 发表于 2005-5-14 21:27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

好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习书有感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