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王 发表于 2004-12-21 18:28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

一种语言在世界上有大量增长的需求,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
  3000多年前,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3000多年后,他老人家飘洋过海,却是因为大道光明。
    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等出席了当天的挂牌仪式。
  而此前2天,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主任严美华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项目部主任SaulSosnowski在马里兰大学签署了双方共同建设“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的协议。“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是中、美双方合作在美国成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目前,中国国家汉办已与瑞典、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签署了有关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
  据中国国家汉办透露,中国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内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
  由是,孔子,这个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一个曾经被自己的子孙轮番践踏的圣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与逐渐寻回文化自信,第一次被中国官方以如此正面、积极的意义上运用。而其使命,亦伟大艰巨: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推进中国汉语战略,推动汉语成为强势语言。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22岁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余燕南,一年半前走上了菲律宾马尼拉一所华文中学的汉语课讲台。面对从幼稚园起就学习汉语、华裔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余燕南举起一幅地动仪的图片,台下学生的回答却让她哭笑不得:“ashtray(烟灰缸)”。
  半年前,当她离开这所学校时,学生们用普通话表达的依依别情让她在感动的同时颇有成就感。“是你让我们知道了秦始皇、汉武帝,是你让我们学会了包饺子、写春联……”
  在马尼拉北黎刹育仁中学10个月的汉语教学,余燕南的70多名学生从普通话“零基础”,到爱听“唱歌一样”的中国古诗,甚至打球嬉戏时也能顺口说出字正腔圆的“好球”、“赖皮”。而对于余燕南来说,怀念才刚刚开始,她时常想到自己为全校普通话教材录制的录音带,“人走了,声音还会长时间留在那里。”
  余燕南是中国首批派往国外的汉语教学志愿者之一,和她一起到菲律宾的还有16名志愿者。他们是中国汉语战略的第一批身体力行者。
  中国国家汉语战略的浮出水面,是在2004年上半年。
  早在4月15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正式启动。第二批派往菲律宾的志愿者增加到80名,将于5月底出发。而今年派出的志愿者总数将从去年的40人增加到数百人。
  志愿者计划的目标可谓宏大:5年内使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在专门为这个庞大计划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贯低调的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齐齐亮相,从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章新胜,到办公室主任严美华,详尽地向媒体介绍了包括计划背景、志愿者招募办法、培训、经费等有关情况。
  这不仅被舆论视为对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的“汉语热”的回应,更被解读为中国政府推展汉语言文化的主动、系统性动作。被世界上最多数量的人口使用、但由于政治、文化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汉语,似乎正在谋求一次崛起。
  150年前的晚清时期,封闭的清政府开始设立“同文馆”,延聘外国教席,教授英语等外语,其目的主要是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尽可能少受蒙骗。但这种最初严格限定在技术层面的语言修习,最终却突进到科技、文化、思想乃至意识形态领域,引致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的交流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收获,这让人们有更多期许。
  而“孔子学院”的亮相,是中国国家汉语战略向深度推进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汉语教师荒”
  来自中国国家汉办的信息表明,目前在全球存在着对汉语的强劲需求,由此形成的“汉语教师荒”格外醒目。
  国家汉办提供的数字是:马来西亚汉语教师缺口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国家汉办主任严美华解释说,这些数字都是教育访问团出访时对方国家提出的。
  据严美华介绍,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中亚五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都非常迫切;非洲、阿拉伯地区、南美也有要求;而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都希望在汉语教师方面得到中国的帮助。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大学2300余所。
  “汉语教师需求倍增,持续、快速发展,传统和常规的办法难以满足这个要求。”章新胜说。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应运而生。
  据悉,目前中国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约3000人,国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人。严美华说他们“一肩双担”:既要承担6万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还要赴国外教授汉语。
  教育部官员表示,无论是师资现状还是国家财力,都无法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完全靠政府派出教师,只能利用我们国家的优势,启动志愿者计划。
  相对于有限的汉语教师资源,志愿者数量显然充裕得多:每年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达万人以上,其他相关专业数量更大。社会上还有大量可以利用的汉语教师资源。
  严美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志愿者计划”借鉴了国际通行的做法,着眼于积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大学生支援西部的志愿者行动也让我们提升了信心。”
  数百年前,秉承宗教精神的西方传教士曾经给东方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通过民间或官方渠道,语言文化的交流持续热络,据称在菲律宾美语及美国文化之所以影响广泛,与300名美语教学志愿者到菲律宾各地推广美语密切相关。而中国政府此次正式启动规模可观的志愿者计划,世界上亦罕有先例。<!--NEWSZW_HZH_BEGIN--><!--NEWSZW_HZH_BEGIN-->
国家汉办为此设立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中心,具体负责志愿者的招聘、培训、派出、签约、咨询、经费支持以及日常管理等具体事务。据悉,目前“国家汉办”网站注册报名的点击量已超过3万次。
  对于志愿者未来可能达到的规模,严美华认为,一方面要看国内志愿者的数量,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双边的磋商、协议。“我们会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国外建立一个稳定的、有条理的工作渠道。”
  事实上,由于各国情况有别,志愿者派出都需要一对一地协商,包括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安全保障、交通、医疗、保险等问题。志愿者每月400美元的津贴,也需要双方协商分担。
  负责福建师范大学志愿者计划的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沙平则表示,现在向海外派出志愿者或教师,不是简单地补充当地教师不足,不是当劳动力,而是与联合办学结合在一起。“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互动的合作。”
  中国政府对志愿者计划充满期待。在3月底首批志愿者回国的欢迎仪式上,严美华表示,志愿者们的形象,“将引领出成千上万个新的志愿者投身于世界汉语教学”。
  “孔子学院”背后的文化期待
  “一种语言变成世界的大量增长的需求,本身就表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它的综合国力以及它在世界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现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对媒体说。
  以中国傲人的经济迅跑和国力增长为背景,远至非洲南端的南非,小至南太平洋岛国,从第三世界国家到发达国家,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
  北京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在过去5个月间两次应邀赴法国,给汉语教师做讲座,参加法国教育部主办的全法汉语教学研讨会。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汉语在法国发展势头很快,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4%,汉语则高达38%。
  在日本,汉语已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汉语热”直追“英语热”,仅日本主要五大中文培训学校的入校生,今年已突破5000人,比2000年增加了5倍。
  在澳大利亚,汉语已经超过意大利语,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外语。
  《纽约时报》曾刊登一篇题为《2040年的中国》的文章,文中写道,到2040年时,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各类科学会议上随处可以听到中文,而美国国内音乐排行榜上的中文歌曲也比比皆是。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设。今天的现实是: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3年9月公布的调查报告,中文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2003年底,美国大学理事会宣布设立AP中文项目,这意味着美国中学生选修的汉语课程将计入他们未来在大学中的学分。不久前,教育部、国家汉办和美国教育部签署了中美网络语言教学合作计划,汉语将正式进入美国的主流主体学校。在美国的大学入学统考中,汉语和法语、西班牙语等一样,成为认定的外语项目之一。
  陆俭明教授表示,这些都是汉语教学在以往限制较多的美国获得的可贵突破。“这与我们积极主动的工作密切相关。”事实上,在以上项目的实施中,中方将参与编写教材、设计考试等工作。
  国家汉办主任严美华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在亚洲、大洋洲汉语教学基础较好的基础上,国家汉办针对薄弱地区确定重点,2002年为北美,2003年为中南美洲,2004年为非洲。
  专家称,在欧美,学习汉语已经超越了实际的商贸、交流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成为主要动因。
  一种语言能够引起热潮,除了该国国力、侨民分布,文化的魅力是难以量化而又绵绵不绝的动力。长期从事汉语教学的陆俭明教授,并不讳言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动机诱导——比如用法语造句肯定是“去巴黎、看凯旋门”,用汉语造句就必然是“去中国、看长城”。
  “语言的学习会加强文化认同感。语言永远只是载体,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汉语教学的目的。”陆教授说,“当然我们更注重自然地呈现真实,增进了解,消除误会,而不是所谓‘文化扩张’。”
  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有文化委员会,法国有法语联盟,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法国总统希拉克不遗余力地推广法语,塞万提斯的院长是西班牙国王兼任。而中国刚刚推出的“孔子学院”,则意在借助圣人声望向世界推展汉语及其背后广博的文化内涵。
  据悉,一个全面涵盖对外汉语文化推广项目的“汉语桥”工程近期即将亮相。包括9个项目、涉及11个部委的计划已经上报国务院,不久后就将正式发布。这个工程除了包括志愿者计划、孔子学院等内容外,还将涉及与国外合作编写中文教材,对海外汉语教材评奖;邀请海外汉语教师做短期培训;汉语考试(HSK)以及一些专业考试等。
  国家汉办新闻发言人张国庆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对外教授汉语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要集中国内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致工作的目标,比如现在商务部有些项目向汉语教学方面倾斜。商务部领导已经提出,商品走向世界,没有语言的支撑是不行的。
  他说:宣传中国语言和文化,不只是我们有关机构的事情,而是全民的责任,如:在我们出口的产品上,多印几个中文字,也是宣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国外,推广民族语言不只有政府的支持,还有企业的支持,比如可以通过培训自己的汉语人才来宣传自己的企业。
  事实上,在面向海外的汉语推广背后,是中国政府对发展社会科学的关注。一个多月前,中国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程瑛/北京报道

狂草王 发表于 2004-12-21 18:29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

专家称汉语要成强势语言面临5大挑战
专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
  “强的语言是强国的标志。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与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相称。”
  “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中国也不例外。传播广泛的语言也是强国的标志。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相称。”杨光开门见山地说。
  杨光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12月6日,他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瞭望东方周刊》:最近你受汉办委托到德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与国外的汉学家进行交流,能否介绍一下情况?
  杨光:国外汉学家的工作非常重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对所在国政府加强与华文化交流,制定对华政策时有一定影响;二、能带动所在国的汉语教学,和他们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现在国外的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空前活跃,受到当地社会各界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的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杨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英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展。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仍处于弱势。
  现在互联网上跑的85%是英语。实际上,在联合国各种场合当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英语对其他语言文化的挤压是非常明显的,由此形成其他语言文化的某种焦虑,使世界上不少国家出现了一种担心。实际情况是,不少弱势语言的空间越来越小。
  现在有四种语言使用人口最多,英语、汉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实际上,汉语在国际环境下的发展受到了某种制约,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挑战,比如,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没有使用汉语的。
  《瞭望东方周刊》:汉语要走出国门,成为强势语言,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杨光: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即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汉语内部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势力另搞一套等问题。
  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语言受到了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每年至少可以进来一千到两千个新词语,包括许多字母词。中科院有专门的科技名词术语委员会。我们也有专门的科研组,收集整理、规范研究新词语并适时进行规范引导。
  其次是信息化问题。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汉语信息化的程度明显不够,我们的科学技术、语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比如语音识别、计算机自动翻译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美国和日本都搞出了语言转换器,现在日本人正在研究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美国人也研究出了英语和阿拉伯语的转换方式。据悉,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在使用。汉语最终要强大,信息化不解决,是很大的障碍。
  第三是汉语内部的一致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汉语有7大方言区,很多种方言,数不清的土语。汉语内部的一致性不够,许多方言相互不通,影响对外推广。我曾教过的一个外国留学生到北京学汉语,到广州听不懂了,最后放弃不学了,就是一个例子。中国语言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一致性和通用化的问题。
  第四是规范性问题。关于文字,国家有规范、有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繁简混用,乱造简化字,乱造成语等不良现象仍较普遍存在。
  第五是“***”努力在作乱。“***”分子在语言文化方面搞了很多动作。比如,说闽南话是台语,不是汉语,也不是中国语言;还在挖空心思设计台语文字,炮制所谓的通用拼音。从语言、文字到注音系统,全面另搞一套,这对国家与民族的语言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执政时期有“国语推行委员会”,现在要改成“语言发展委员会”,搞语言平等法、语言发展法等。对这种文化“***”行径,我们坚决反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两岸学术界的沟通和交流,寻求共识。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看待“英语热”现象和“英语霸权主义”的说法?
  杨光: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亿5000万人在学习英语。学习外语的投入是最大的社会代价之一,比如不少大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学外语,以致专业课受到了影响。
  我们不认为“英语过热”、“全民学英语”,因为涉及政策导向问题。我们提倡学习外语,但不要走偏,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主权,但不排斥其他任何语言。我们认为世界上各种语言都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其国际地位是平等的,语言文化应当是多样化的。
  有一种说法,以英语为主的文化霸权主义影响了其他语言文化的安全,挤压了其他语言文化的空间,使其他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有些道理。
  《瞭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应怎样处理好中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关系?
  杨光:德国《世界报》和加拿大的《环球时报》曾采访过我,第一句话直接就问,“现在有人提到‘中国语言受到外国语言的侵蚀’,中国政府怎么看,有什么政策?”可见,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中国政府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我们一般不再提“纯洁汉语”的口号,避免我们要封闭起来的错觉,但我们要规范外来语,使外来语成为中国自己的语言。我个人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语言体系目前并没有受到外语的严重威胁。
  中国毕竟是个大国,影响在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威胁到中国的语言文化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同时作为国家汉办的兼职副主任,如何看待对外推广汉语工作?
  杨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外推广汉语工作,但对外推广汉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推广汉语,不是输出文化,而是架起双向之桥,促进文化交流。我们推广汉语,是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希望学习汉语的人的需要,是一种友好、开放情怀的昭示。
  语言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现在外派的汉语教师就是教授汉语,没有政治因素,当然,任何事情都可能有连带的边际效应。对外推广汉语,可以使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友好客观地看待中国。这项工作非常重要,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唐朝是中国最发达的一个时期,那时候大家都来长安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就是大家都来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举例说明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如何保护自己语言发展的?
  杨光:以法国为例,法国有专门立法,保护法语的纯洁性,杜绝英语词汇侵入。
  最近法国教育部有一个议案,要在中小学里开设英语课,把英语课作为第一外语,在法国引起很大争论。有一种现象,在法国的街道上,你用英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可能不理你,即使他们懂,很值得玩味。
  奥运宪章第27条规定法语是奥运会的正式用语之一。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法国为大会组委会培训了近2000名法语工作人员。在一次关于安全问题的会议上,因为只说英语而没有使用法语,法国代表愤而退场,以示抗议。
  欧盟开会时各个成员国都使用自己的语言,因此翻译要比开会的人多出几倍,欧盟需要长期雇佣几千个翻译。
  俄罗斯总统夫人是俄罗斯语言委员会总顾问。俄罗斯近年来已通过立法,纯洁俄语。最近俄罗斯的几个联邦国家,要把斯拉夫字母改成拉丁字母,结果俄罗斯联邦法院判定他们违反俄罗斯宪法,引起了一场争论。
  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徽记和标志,涉及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这一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不断开放、急剧变革的时代。姜殊/北京报道

逸农 发表于 2004-12-24 16:44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象徴,是一個民族文明史的縮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