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王 发表于 2003-9-15 19:51

[转帖]武侠小说家宫白羽的古文字研究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3/09/15 07:52pm 第 1 次编辑]

宫白羽是中国武侠小说大作家。1987年在香港的武侠小说研讨会上,他与梁羽生、金庸并列为研究对象。1954年香港《大公报》编辑陈文统曾约白羽再写连载小说,其实“梁羽生”就是陈的笔名,他以此自认白羽为师。宫白羽有名著近30种传世,可谓成绩辉煌,然而他决不以此为荣,反而视为“自掴其面”,似乎可怪。
宫白羽(1899—1966)本名竹心,他祖籍山东,生在天津。15岁就发表文章,中学毕业因家贫辍学,开始翻译、创作,得到周作人、鲁迅兄弟的大力帮助,《鲁迅全集》中收有七篇致他的长信。他认为自己辜负了鲁迅的培养,曾写道:“环境与饭碗联合起来,逼迫我写了些无聊文字……这是文坛的耻辱。”为了谋生,他当过文书、教员、记者甚至小贩,终于不得不写武侠小说养活七口之家,累得吐血。因为有纯文学的高超水平,他写武侠也不同流俗,而是借鉴大仲马、塞万提斯的笔法,以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深广的社会背景来反映现实生活,故能开创新派。
  宫白羽饱读中国典籍、博览西方名著,随着知识的积累,产生了重大志向。他38岁在中学教书时,对语言文字发生兴趣,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他自信能透过纷繁现象找出内在联系,探究中华文化的本原。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拿考古实物跟文献记载相印证,这种研究方法近年才深入人心,宫白羽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连参考书都没钱买,竟能独立掌握同样的方法,并确立了语学探源、社会探源、古史探源等一系列重大目标。他认为这比早年纯文学的夙愿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他深知剩余时间已不够用,所以才对浪费精力的武侠写作那样不齿。1943年他曾在《新天津画报》连载了20多篇这种笔记,总题目为《甲金证史诠言》,题目就能显示内容的非凡价值。应作者之子宫以仁先生之邀,我对这批笔记进行了初步整理,发表于香港《中华国学》杂志。宫以仁先生说,进入新中国,其父的生活安定下来。十来年间他强忍病痛钻研自己的课题,写下的笔记多达几十册,都在“文革”中化为乌有。他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这一重大打击,其悲剧一生不久就抱憾终结。我经手整理的报载宫白羽早期笔记,与他的全部研究相比,只占很小的分量。但这些吉光片羽也能以其内在关联显示出一个大体系的轮廓(限于篇幅,无法举例),这是今天某些只会抄袭平庸之作的“导师”无法企及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武侠小说家宫白羽的古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