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阴谋: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货币竞争!
美国的阴谋: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货币竞争![ 2007-2-1 17:04:00 | By: 释梦虚无 ]
为什么美国会出兵伊拉克?王建先生有一个非常大胆而新颖的分析。他认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打击欧元,这是自科索沃战争后美国利用军事力量对欧元进行的第二次打击。对于美国来说,石油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美元霸权才是美国能够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左右逢源的“奥秘”。有了美元霸权,美国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将世界各国的资本吸纳过来,但是美国的付出只是一张张绿色的纸片。
这个判断让我耳目一新,但是细细想来,还是觉得有些“破绽”。一个“破绽”是方法论上的,这种“运筹帷幄”式的战略思维靠的是一条单线的因果链条,即为了保证原因A导致结果D,我们必须保证原因A一定导致结果B,结果B一定导致结果C,结果C一定保证结果D。但是这我看来,在一个处处存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种线性的决策模式可能很难和事件的发展吻合得丝丝入扣。事件A可能会导致B1,B2,B3,B4,……,然后事件B1又会导致B1,B2,B3, B4,……,最后,由事件A导致事件D的概率会被稀释到多少呢?之所以会有“多重均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际的决策过程往往是“博弈模型”,即战略能否实现取决于对手的反应。
另一个“破绽”是他对美元汇率走势的判断。我非常同意美元霸权对于美国的战略重要性。但是,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而价格的两边站着利益截然相反的两群人,所以我们很难讲价格的高低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这取决于你站在价格的哪一边。是的,从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一直坚持强势美元政策。强势美元能够帮助美国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吸引资金,支持了90年代的新经济。但是,强势美元有利于美国金融业的利益,却损害了美国制造业的利益。制造业不断发出反对强势美元政策的声音。考虑到目前制造业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制造业集团操纵着大量的选票,美国政府已经对强势美元政策有所松动。
退一步说,即使美国政府中金融部门的利益压倒制造业集团,但是强势美元政策能否坚持下去要看美国最终的偿债能力。美国目前积累了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在90 年代,美国之所以能够对连年的经常项目赤字安之若素,主要是因为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如今,外国投资者已经拥有美国政府债券市场的40%,公司债券市场的24%和股票市场的13%。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持有的资产总额达到8.4万亿美元,大约占美国GDP的80%。随着美国股市泡沫崩溃、美联储连续降息导致美国的利率低于欧洲利率、恐怖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外资出现了大规模撤离美国的趋势。外国对美国的证券投资由2000年的9780亿美元下降到5600 亿美元,FDI则由2000年的3080亿美元锐减到2002年140亿美元。美国曾经是一个投资收益净流入国,但是从2002年起,它变成投资收益净流出国。这意味着,美国本身对外的投资收益已经不够偿还外国资本在美国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要借新的债来偿还以前的债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无法找到均衡点的发散过程,随着缺口越来越大,美国的贸易赤字迟早要进行调整。按照IMF的估计,如果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到占GDP的 2%,美元至少还要贬值20%。
贬值是否会损害美元霸权?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从名义上讲所有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都能做为国际货币,但事实上美元仍然占据了垄断地位。与其在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相比,美元能够获得这种垄断地位实在是不相称的。美国的GDP与欧元区的GDP大体相当,而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及欧元区。但是,大约80%的国际贸易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在官方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0%以上。2000年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47%,以欧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32%。为什么美元能够有此霸权地位?这是因为国际货币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一般来说,国际货币需要承担三种基本的职能,即做为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其中,交易媒介的职能是最根本的,而使用一种货币做为交易媒介的人越多,这种货币做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越容易实现。这意味着做为交易媒介的国际货币具有某种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由于美元在50年代和60年代已经捷足先登,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大行其道,所以其他货币很难与之进行平等的竞争,美元做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压倒群芳。投资者和各国政府于是处在一种“囚徒困境”之中:谁都知道美元霸权具有不合理性,但是在其他人都还使用美元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选择又只能是和别人一样使用美元。
美元霸权的收益是美国可以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尽管目前美元作为贮藏手段的地位受到挑战,但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地位是其他货币不可替代的。即使出现了欧元,美元霸权仍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在缺乏竞争者制约的条件下,美国会有一种多发货币的冲动,这样才有助于其向全球聚敛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seignorage)。铸币税原本是指统治者由于拥有货币铸造权而得到的净收益,在国际金融文献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币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精明的美国政府深谙此道,利用美元霸权,美国可以支付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而其它国家却被迫为挥霍无度的美国居民付帐。其次,美国还可以通过过度发行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由于美国政府可以不断印刷出美元到世界各地采购,势必造成美元的贬值。但是美元贬值并不会对美元的霸权地位带来太大的冲击,因为其垄断地位的根源上做为交易媒介而不是价值储藏。这带来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国通过美元的贬值,既可以减少其债务,又可以促进其出口。只要美元的霸权地位不改变,不出现货币替代的现象,即投资者选择更稳定的货币做为价值储藏手段,美国政府便会有一种不受限制的冲动超额发行美元。这正是美元霸权的霸道之处:即使美元贬值,大家仍然要持有美元。
从我们的讨论可以看出,对于美元的霸权地位而言,重要的不是汇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如果从这个角度对王建先生的故事作出一个修正,也许,美国打伊拉克确实有打击欧元的因素。欧佩克从1971年开始使用美元作为结算工具,而正是由于石油这种重要的战略能源只能用美元交易,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伊拉克从2000年起将其石油出口的结算改为欧元,并将1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兑换成欧元。由于欧元相对于美元升值,使得伊拉克从中获得不少收益。伊拉克的做法已经引起伊朗、委内瑞拉、古巴、甚至俄罗斯等国家的关注。欧佩克的一位官员 Javad Yarjani2002年在西班牙的一次演讲中就曾经鼓吹,欧佩克和欧盟的石油交易应该使用欧元结算,这样可以降低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如果欧佩克的石油交易转为使用欧元结算,对美元将是个沉重的打击。如果美国政府是出于这一考虑,借出兵伊拉克打击欧元,也是情理之中的。
对王建先生的这点补充或质疑是为了澄清对美元汇率走势的基本判断。如果按照王建先生的判断,美国打击欧元志在必得,所以战后美元的走势是升值。而按照我们的分析,美元可能会持续贬值。这涉及到我们在很多问题上的对策。假如我们认为美元要升值,那么中国积累的外汇储备就没有缩水的可能性,我们也没有必要使得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目前实现的是事实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美元升值则人民币升值,国际上所谓的人民币升值舆论将在无形中消失。但是,如果美元是要贬值,尤其是美元需要大幅度贬值,可能加剧全球经济衰退,这是其他发达国家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更大的损失,欧洲和日本可以采取竞争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也使自己的货币贬值。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中央银行更担心的是通货膨胀死灰复燃,而日元实际上仍然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所以,我们预计在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贬值”竞赛中,美元仍然会掉得最快。当然,美国也可能要求其他国家共同分担美元贬值的成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元贬值对人民币有好处。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美元贬值,人民币也会相应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压力,这正是国际上流行“人民币升值”论的背景。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的汇率政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将面临大幅度缩水的风险。 美国历来是靠战争发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