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子杯”不收册页想开去
由“老子杯”不收册页想开去在中国书协2007年举办的首个展览“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的征稿启示中,我们读到这样一条:“作品请勿托裱,册页作品请勿投寄。”在这句温婉、礼节性的表述中,国展温柔的一刀指向时下风头正劲的册页。条文背景:
众所周知,当代书法已完全由书斋移步展厅,由文人间相互玩赏的雅好渐变为展厅中一搏高下的视觉冲击。这一渐行渐远的环境落差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更多、更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时代元素。也许你可以选择孤芳自赏,待字闺中;可以选择陶情怡性,澹泊明志,但只要你动一丁点体现价值、展示自我的凡心的话(实际可能人皆有之),就必须得客观地面对作品的展示方式。这时,册页也许会令你眼前一亮。
其次,近二十年来,正得益于书法生存方式的改变,传统书法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表现形式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书法在艺术门类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书法艺术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与经济价值,书法在人们频繁组织的活动和争议中日渐升温,书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颇具才气和创作实力的高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虔诚的追随者。日益庞大的创作队伍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拓展着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找寻、尝试着线条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无疑,册页为众多的小字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挥洒空间。
第三,如果说前面两点是册页“泛滥”的基础的话,那么网络可视为册页泛滥的导火索。大家一定还记得行草书展时,中国书法家论坛、书法网几大媒体监审拍摄、贴发的大量作品图片中抢眼的册页,一定还记得老齐的“忽悠”。这一次,中国书协的评审改革(亦可谓民主改革)使数万件参赛作品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我想每一位上网浏览的书友都会睁大眼睛,从这些作品图片中找寻着其间透露出的每一丝信息。在互联网这一完全平民化的信息平台上,有人开始批评、谩骂,指出册页参赛的种种不公。诚然,在大幅作品“不需托裱”的前提下,装帧精美的册页确实有着相对优越的竞争性,正如大字作品在展厅中的视觉冲击一样。此后的兰亭奖、安美杯,册页之风更是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07年首个国展中国书协顺应民情,尝试性地限制册页、托裱作品投稿,强化公平评审的原则,“实战演练”一番,无疑有着自身的积极考虑。
条文分析:
不可否认,新一届中国书协对和谐评审、规范评审、阳光评审的积极推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目睹评审实况,才有可能意识到评选中的“册页现象”。面对广大书友的诘问与抗议,中国书协没有置之不理,兰亭奖评选细则中便明确规定“册页入展作品不超过入展作品总数的10%”。这充分说明中国书协对书坛声音并非置若罔闻,而是在倾听、关注并尊重对待。
对新一届书协倾听民声、尊重民意的做法,我们每一位书法爱好者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2006年,我们可喜地见证着国展的进步:对于作者,开始实施有条件地退稿,入展者发收藏费,承诺一个月内发放证书、奖金、作品集;对于评审,评委产生方式更为慎重,设立计票大厅,引入公证、监审机制,第一时间公布名单等做法已得到书坛的普遍肯定。
但就在我们感谢中国书协推行“阳光工程”的同时,我们也在“阳光”下捕捉到些许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就拿每次大赛的第一个环节征稿来说,我们便可以发现许多征稿启示出台的不严谨、不慎重。二届兰亭奖拒绝非会员投稿曾招致一片哗然,当下的“老子杯”不收册页亦显几分草率。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的文艺方针。当代书法相较于传统书法,我敢说最大的突破与进步应当是形制的创新,形制已成为当代书法审美范畴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册页作为传统书法形式,在装饰业日新月异的当代获得了更鲜活的生命力:用纸设色,布白钤印,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愉悦。而“老子杯”的观者将无缘享受这份精致与典雅。笔者不禁疑问,国展对册页的扼杀是否理性而客观呢?再具体到收稿、归档、评审、登记、颁奖及赛后等一系列事宜,我们都可以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到这样或那样细枝末节的问题。
按理说,中国书协操持大展已二十余年,应该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联赛体制”与“联赛心理”,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多的“曲折反复”呢?说大点,这可能与中国国情有关;说小些,正如副秘书长张旭光所说“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从征稿、评审到展览、颁奖等,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尚未能真正地做到集思广益,理性地对待各方面的意见。
2006已经属于过去,我们期待着新一年的展览中国书协能更深入、扎实地推进和谐评审、规范评审和阳光评审,对每一项赛事计划好,设计好,履行好。这样即使大展中有问题出现了,只要及时处理、积极应对,做正面引导,反而会变不利为有利——这正如我们正在纪念的道教鼻祖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倚。”
[ 本帖最后由 沉璧 于 2007-2-16 10:01 编辑 ] “风头正劲的册页”泛滥,谁之过?
中国书协忽然禁止册页参赛,又不说明原因,自己打自己嘴巴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的文艺方针。
这个湖南人提出的双百2为已经过时了.转摘一段文字:
中国总理***近日表示,中国要创造更加自由、更加民主的学术气氛,鼓励文艺界讲真话,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况,鼓励人们去追求真理,“鼓励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意志,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昨天发表了***11月中旬与文艺界人士的长篇谈话。***在这篇“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报告中,多次提到民主、自由和真理,强调中国要有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理的积极性, 鼓励科学家、艺术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社会法则和人生真谛。 ***说:“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无论是提高学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和艺术的优劣高下,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学术探索、艺术实践和民主讨论,最终由实践、历史和人民来检验和评判。”
北京有关学者指出,除了强调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在“谈心”中提到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的成就和事迹,却没有提到那篇一直被奉为中共文艺工作“圣经”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没有重弹中共应该如何加强对文艺的指导等老调,这与以前中央领导对文艺界的讲话大不相同,展示了***、***这代领导人的务实风格。 中国书协评时听的好话太多,我说点不顺耳的:
册页问题是其一,师承问题是起二,喜好问题是其三,古典保守是其四,态度是其五 这次不收册页是否有可能要在新的一年搞个专题册页展呢.
不然的话有点说不过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