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丫住口
----------------《 你 丫 住 口》-----------一 鸟
书协张海主席说:“作为媒体,开展一些批评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信息社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不可以忽视的,而且是非常强大的。媒体起着舆论监督作用,对书法的繁荣是不可缺少的。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理论文章或批评文章时要坦诚相见。在批评的时候不要带个人色彩,要用关怀式、爱护式的批评,要通过这种批评,使书法理论和创作都得到发展。我们在开展批评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如果某一个细节与事实有出入,就很难挽救,因为报纸的覆盖面太广,对于那些赞誉的文章也要慎重,不能过于拔高,恰如其分就好。不恰当的吹捧,也是有害的。”
有了这些话就是为我们的书法媒体定下了基调,然而这些话的潜台词我感觉就是:“你丫住口”!
“住口”,虽然没有人对我说这句话,但对我做了这种小动作,也对书坛的那些个多嘴多舌的做了同样的小动作!
2006年我写了很多的书法批评类文章,基本都是针对书坛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的批评,说实话我的文章基本都是关怀式,爱护式的,因为我本来就是很尊敬书协,所以我的目的肯定也是爱护书协的,多数提前或同时给了报刊和发在网络论坛,网络论坛得到了些反响,很多人也附和了些批评的意见,但多数被书法类报刊拒绝!有些编辑明确告诉我:你的东西很有意思,我很赞同,但到了主编或者是编委那里肯定通不过,抱歉了!有些编辑告诉我:我们报绝对不会发有关某个团体的文章!特别是批评类文章!有些报刊年初的时候还有些雄心壮志,可到了年底时终于被“和谐”了。再也不发批评文章了!
七届书学讨论会时,评委得到的话是有关批评中书协的文章一概枪毙!甚至在评委评审前书协已经对稿件过目了一遍,凡批评书协的文章都没有交到评委的手上!(不是我的猜想,是朋友告知的)就是说你是善意的批评只要涉及书协也可能完蛋!评审结果除了考据和美学类没有一篇对当代书坛弊端进行批评的文章 。更谈不上对书协的批评!
第三届书法媒体展本来有书法类论坛的几篇文章参加评奖,网络文章的批评力度大家都知道的!可到了最后的时候却说网络文章不能参加评奖,对外却宣称是网络文章投稿晚了!原因也可能因为网络推荐的是批评类文章!
《书法》杂志搞了个“书法百强”展,本来是独立于书协的自办展,当时《美术报》蔡树农先生写了篇文章《常熟起义》,够豪壮的吧,可到了最后的关头,张海先生却是十强的提名并亲临了现场!
兰亭奖评审后,《美术报》蔡树农先生曾有一篇批评文章待发,结果被有关部门“和谐”了!
有同样经历的朋友我想不是几个,我就不知道为什么针对书坛现象或者评审问题的批评文章不能发在报刊?这些不涉及政治,不会影响安定团结,不损害集体个人利益的文章有什么不能发的!
2007年中书协提出“读书调研年”。要将书坛的“热运行”转化为“冷思考”,今年的展赛肯定是要少办了,这对书坛未免不是好事,但“冷思考”思考些什么?难道还是要大家住口!
以我之见,到不如放开言论让大家充分对书协的体制和展赛机制展开讨论,集大众的智慧共同想办法搞好我们的书坛,书协也可以借机改善自身的运作方式,改善自身的形象,这样也可能会达成更真实的和谐!
不说了,我住口了。 大作已在书法江湖上拜读过。
顶!
另:《中国书法家论坛》早上怎么上不了呢? 楼主所言极是!
偶有切身体会. 丫丫丫。。。。。 楼主所言极是!
偶有切身体会.
看来在此吃过黄莲的人不少.
em4 em4 em4 住得了口吗???展览之于书法是一个,或者说是唯一一个有推广能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的直接性几乎就像近几年的超女现象;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如果书坛上下批声一片,未来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也会从一个盘面阻碍书法的进步,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书协就是一个大家庭,也得柴米油盐的寻思到,否则那一天揭不开锅,书法评论界难道能给送去开门的 七件物事?我看难,既然如此都给对方一个“要饭立棍”的窝吧,权当貂蝉的狐臭,犯不着非得让其按照大众普遍认可的方式生存下去,真理确实不在大众手里,嘿嘿
今年的展赛多少暂时还不会有太多的定论,对于每一位想在书摊里蹦跶出点动静来的人来说,正翘首企盼下一次展赛尽快到来呢,聪明的书协不正是抓到了大伙这种心态了吗,谁又能抵制得了这种诱惑,除非自知之明的无谓者,可惜尚没有出生 em1 心中无它便自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