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才子"不敢写
转帖当地日报副刊吴芜一篇小文“才子”不敢写
东在市里开店,取名才子轩。忽一日突发奇想,要我写匾额。
我嘴上不说,却暗中摇头。轩,一指带窗长廊或小屋。杜甫诗有“开轩纳微凉”句,文人雅士多用于字号书斋名。东所开店志在利用微机、光盘对中小学生进行辅助教育和远程教学,取此名号,老气,有洋人穿大衫的感觉。写字,倒可以考虑。不是本人善写,是爱写而又临过几帖练过几秋,终因不抵书家水准,难得展示机会,既有索求,何不卖弄一回。
东来,搭墨、搭纸、搭功夫,悬腕执笔,自右至左,一气……呵不成,再气,还是呵不成。尤其“才”字,正写,形偏,偏写,形愈偏。再端详,似英文,似韩文,似日文,骂一声,祖宗,哪里还象汉字!无奈,编造了一糊弄人的话,送走求字者。我说,王羲之论书,一点所失,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你放我揣摩三日,以少些遗憾。
东去,灵感突发,才子的“才”字与刚才的“才”字均为一“才”,而刚才有繁体“纔”写,何不以“纔”代“才”?大腿一拍,手到擒来,落笔处,退步自赏,洋洋得意。“纔子轩”三字,繁简搭配,结构各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妙哉。
墨香未散,又心生疑虑。翻《新华字典》,副词,作刚刚、仅仅解。我不服,随手给老诗人王绶青先生打电话,问王老“纔”字可不可以组合成“纔子”。绶青先生博学,在书法方面也颇具造诣,听了问话,他在电话那端沉吟片刻说,好象没有见过这种写法。语气里似有不确定的成份。回望“纔子轩”,心存侥幸,又想起了曾获首届兰亭奖的专业书法家刘森堂先生。森堂先生的回答象他的为人,直来直去,钢刀利水,不能那样写!一句话把我打蒙。我走近书案,抓走陶醉的大作,杀鸡拨毛般将其一条条处理成飘飞的羽片。
不能再问别人了。再问求教就变成了考试。
亏了东没再逼债。
一日,恰遇一书家伏案,泼墨正酣,驻足间忽又想起没有完成的匾额,便试探着问,能否演示一幅“才子轩”来?谁料这一问不当紧,那位书家突然把笔一撂,露出满脸旧社会,说,您饶了我吧,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啥字我都能写,就是不敢写“才”,村字一概写“屯”(右边加耳旁),树字一概写行草。
我释然。文有文道,武有武道,据说气功大师即令练成铜头铁臂,总也免不了留下气门,成为不堪一击的软组织。“才”,莫非也是书家的“气门”?
我给东打电话,此辈非才子,“才子”写不成,你还是另请高明吧。不过,我倒是给你拈得一联:庄稼地里庄稼好,才子轩内才子喧。如何?
好,好。东笑着称道,竟也不知是我在糊弄他,或是他在糊弄我。
前几天从东的店门口经过,见上面挂的招牌是艺术字。
[ 本帖最后由 墨池小鱼 于 2007-3-9 09:13 编辑 ] 看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