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书协办展的几点建议
对中国书协办展的几点建议文/BS88中国书协办展,从第一届至今,已经8届,加上兰亭展和各单项展,一次比一次成功,这是有目共睹,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极大地推动了书法事业的发展.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媒体的监督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广大书友可以在网上不受限制地披露国展的弊端.比如近几次成功的展览后面都是怨声载道,原因是什么呢,展览后,主办人屁股一抹走人了,承办人后事没有处理好,留下了后遗症。对此,中国书协是有责任的,应当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诚恳态度,纠正错误,以便把今后的国展开展的更公平、更公开、更公正,让投展者放心,落选者开心,让所有书法爱好者对中书协贴心。
以下是我对中书协办展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各项书法奖,以精神鼓励为主,发一张奖状让获奖者高兴就行了。现在多数政府都已经设立了文学艺术奖的,只要你中国书协在证书上盖章,当地政府会兑现的,何必要你多此一举。你中书协是一个艺术团体,你总不能把自己的人头经费和事业经费拿出来吧,自已没有钱无法兑现奖金,靠评审费,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的;靠赞助商,说不定会打了水漂。
二、取消退稿制度。每次展事,投稿人数在数万人以上,三、四万件作品退稿,工作量太大。从第一届开始的以往几届做得比较正确,不能退稿也无须退稿。因为这投稿是自愿的,你认为你的作品是知识产权,那你就不要投稿;既然你要投稿,就视为认同并遵守投稿的各项条款和原则;你想入展,你就要有所付出。如果中书协实行这个退稿制,那就等于给自已找麻烦,三万多件稿你能保正不漏几件吗,那漏退的人闹起来不也是一个大问题吗?就是交退稿费,展览一完,你中书协不可能派驻人员监督承办单位是不是百分之一百地退稿。
三、取消所有特权。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在投展机遇上人人平等,取消参加过中书协培训班的免初评,中国书协会员免初评、免交评审费的特权。中国书协会员从本身上来说书法水平就要比书法爱好者高,因为你肯定入展国展一次和单项展两次,你就象已经取得参奥资格的运动员,你与非会员在同一起跑线上跑一百米你就已经占了技术和速度上的上风,现在还要非会员让你几十米,这公平吗?现在中国书协连发给获奖者的奖金也难以兑现,中国书协应当发动会员关爱这个书法工作者这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什么要减免评审费呢?
四、提高评审过程的透明度。评选一结束,在第一时间内公布初评、复评、终评、获奖名单,包括重复名单(因为重复名单是东道主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砝码),以免工作人员和别有用心的人做手脚。并取消入围、入选项目,以免承办单位在出版上做文章向入围、入选人员强行收费推销作品集。
五、在征稿启事上不要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什么尺寸不超过六尺整纸,如果把六尺四开后连接成7米30高度的作品算不算违规,你说超高,事实上他没超过六尺整纸。还有什么作品不能装裱(册页除外),既然不能装裱,为何还有除外。因此,在征稿启事中,规定高度和宽度不超过多少,一定来一个钉是钉,卯是卯,不要让读者费猜。
六、对有些事项要作出硬性规定。要对每位投稿件数作一硬性规定,每人只限投三件。我看过刘艺先生谈国展的文章,说有一位投稿者分次投了32件作品,想碰运气。特别是对免交评审费的中国书协会员来说,因不交评审费,他可以无止境地投,他的入展机率就大,他这样做就是因为钻了投稿件数不限制的空子。还有一个是托和裱的问题常引起投稿者的误会,就应当对其进行硬性规定,或两者都不行,或前者行后者不行,或限定绢和册页可托。
七、举办的形式要变革。在评审过程中隐去作品落款中的姓名,以避免评审时产生的人情关系这是不可能的事。但展览可以先指定选写内容,看其功力,以减少作者在创作过程的参照物和临摹窃取行为,在此基础上让入选作者重新创作另一自选作品参加复评和终评。
可以让投稿人在中书协网站申请投稿,以确定参展地区、人数的统计。
承办单位收稿后,最好给投稿者一个回执,或在网上公布收稿者姓名和收稿时间。
对于作品集和证书要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寄出,以免参展者望穿秋水。
举办展览是中国书协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书法事业从普及到提高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中国书法水准的一种量具。因此中国书协有关领导和组织部门,应当予以重视,不但要吸收美协、摄协和音协等兄弟团体的一些先进经验,扬长避短,而且要广开言路,勇于纳谏,广泛听取一些正、反面意见,把国字号展览办的更好,更完善。
[ 本帖最后由 BS88 于 2007-3-16 13:41 编辑 ]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有些见解.亦有可取之处.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em13 em13
非常赞成
老兄说的极是,反映了现在国展的现象,切中时弊的指出了问题和症结所在。说的好。好就好在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地球虽然是圆的,断平一碗水是不容易的。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称永远是平的。这不容质疑。掌权者永远都公正,你就是个坦荡荡人,人们永远崇敬你。 em6 em6 em1 有些分量的建议 em1 em1 em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