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胜寒 发表于 2007-3-31 08:57

【转帖】孔子晚年的辉煌与凄凉

孔子晚年的辉煌与凄凉

2007年03月29日 14:38   


孔子六十八岁返回自己的家乡鲁国后,到七十三岁去世。在家乡度过了五年多时间,在这最后的岁月,他扩大了教育规模,又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六经”,但是,就在这人生“集大成”的几年,他承受了每一个普通老人都要承受的最沉重的痛苦打击。他的晚年是辉煌而又凄凉的。就像一个晚风萧条的黄昏。   

孔子14年的经历就要结束了。孔子在这14年之间,还做了一些古人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实际上他还进一步地切身考察了黄河流域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各种各样的,我们所说文化是生态文化,那如果不亲自到达,就很困难能够真切的了解到,这和他后来晚年的,比如整理《六经》编《春秋》这些东西都直接有关。他总是切身到达了,同时他确实寻找到了一个已经充满了学问的人行走的必要性。

我曾经讲过,就是比孔子晚生90年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特,他追寻着他所崇拜的希罗多德,那是一个历史学家了。他就出发走,应该某种意义上只是比孔子晚了一辈的人。他尽管在希腊,一个在中国,他就不断地走,他走的路非常远了,他从埃及走到巴比伦,走到古波斯,一直走到印度。结果呢?把爸爸给他的遗产用完了。当时希腊是把父亲遗产用完儿子要上法院的,他就把一路上自己写的一本叫《大世界》,很大的世界,这本书作为法院的呈堂证词,结果他打赢了。如果要联系到我们后来的知识分子,就是关在屋子里就是从书本到书本,认为这就是学问。我们这个是一个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走向整体衰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就是基本上停止行走。好,我们从这个东西又回到孔子身上去。

孔子终于结束14年的,这样的一种,主动的,高层次的文化流浪。被谁也没有接受,是的,但是他已经从55岁的壮年,变成68岁的老人了,他回来了。这张画画了孔子回到鲁国的景象,那么,回来以后他作为一个老人,和一般老人一样必然遇到的痛苦,就是接着来了,一个个接着来了。

他刚到了自己家里,就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了,他55岁离家以后,再也没有见过妻子。大家算算妻子等了他十几年,我看到孔子后来的这个经历的时候想,一生都在为家庭伦理在呼吁的一个老人,见到他心爱的妻子早就不在,他站在自己老妻的面前,坟面前,坟墓面前,他是有感慨的,就是老夫对不起你这个感觉。他是一定会有的,一定会有,因为他对家庭太重视了,是他的学说和他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71岁的时候,他的独生儿子孔鲤也去世了,那当然,家几乎就是彻底碎了。他只剩下了亲人群体就是学生,只剩下学生了,但是完全没想到,又过了一年,最喜欢的颜回去世了。那个时候,他对妻子的去世和儿子的去世,他还没有过于强烈的表达,对颜回的去世,他就不能不向天呼喊了,老天爷你要了我的命,老天爷你要了我的命。72岁的时候,他忠心耿耿的子路死了。子路死得很惨烈,一场政治斗争当中被人家剁成肉酱,非常惨烈。然后差不多同时,冉耕,他的另外一个学生也去世了。一位老人,一位这么好的精神领袖,一位那么好的老师,他完全和他的弟子,和他的学生完全不能分了,就一个个去世。所以他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非常大。这个比他14年在每个国家吃闭门羹,他要难受得多。他在吃闭门羹的时候,他还有很多很多的幽默,比如,我们都知道,他在郑国的城门口,有一次他一个人失散了,和学生失散了,那么人家跑来告诉他的学生,有一个人高高的个,猴着背,很像一条丧家犬,在那个城门口。后来学生告诉他,有人这样讲你,他开心得很真像丧家犬。我觉得这是很有魅力一个老人,他对于这种调笑,他居然完全能够感悟,而且觉得自己真是,但是当他现在回来以后,面对亲人的一个个去世,特别是面对自己学生的一个个去世,他的心情是变了,他的心情,他感到非常紧迫。

那时候他回来以后在干嘛呢?这个任务很重,一方面他周游列国以后,名声越来越大,所以学生也越来越多,来拜到他门下很多,他也不拒绝,他就也开课。然后更大规模的进行古典文化的整理,他自己用心最多是《春秋》,修《春秋》。修《春秋》那在这个春秋,这是一个编年史,是中国编年史的一种体裁的最早的规定,就是由《春秋》规定的。这个作用很大,那这个作用不仅仅是体裁上的规定,内容上也是,比如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像大一统的观念,像一定要尊王攘夷的观念,王道的观念,都在这本《春秋》里面有非常好的表述,一点点的表述,所以他把这件事情看得很大。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7-9-23 21:46 编辑 ]

汪胜寒 发表于 2007-3-31 08:59

那么他在修《春秋》的时候,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说有猎人到西北打猎,打到了一种神奇的兽叫麟,就是麒麟的麟。这幅画的名字其实就是孔学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四个字,叫做西狩获麟,从西边狩猎获得了麟。他感到什么呢?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信号,他已经靠近大限了,麟是仁兽,就是野兽当中很仁慈的野兽,仁兽被获就意味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要结束他的生涯。他觉得这就是自己,他的《春秋》就此结束了。《春秋》后来还有补写,那是他的学生补写的。他的编年史,就在西狩获麟这四个字当中结束了。某种意义上,也是他自己的编年史。在这个意义上也结束了。他身体不好,得病。那么得病以后呢?他突然有一种天命的感应,觉得真的要离开了,所以他唱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要倒下来了,木要断裂了,哲人要枯萎了。他唱了这样的歌。七天以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73岁,他活了73岁。这个是好寿命,很长的寿命,73岁。但是我很奇怪的感觉到,先秦诸子的寿命都很长的,墨子活了92岁,比较起来还是孔子稍稍短一点了。孟子好像85岁,庄子83岁,那个荀子75岁,也比他大两岁。当然最短命是不正常死亡,像韩非子,法家后来那是不正常死亡,只有四十几岁,这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就是先秦的一些大思想家都活得高寿,孔子也活得了高寿,他们以高寿完成了自己一座座思想大厦的建造,而这个思想大厦当中最被历史记忆的还是孔子的大厦。

孔子终於去世了,中国的伟人总是在去世的那一刻,才充分地被人们感受到伟大。鲁国君主鲁寰公作谏文悼念,这也是后世谏文之始,孔子的弟子和本地人百余家居住在孔子墓的附近, 形成村落,他的弟子守墓三年,而其中子贡则一个人再守了三年。孔子的住宅已改为庙宇,每年祭祀,后来就成了孔庙。孔庙中还收藏了孔子用过的衣服、帽子、琴、书、车。汉代之后,很多皇帝亲自前来祭孔,于是孔子成了一个横贯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最响亮的名字,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孔子他生前特别的强调,周礼当中哪一个礼呢?丧葬之礼。对孔子来说,人生那不是一朵云,一股气,它是一道江流,当它要入海的时候,当它要终结的时候,我们要隆重的仪式来总结它。 所以他觉得丧葬之礼非常重要。鲁哀公的悼念这倒是次要的,但是这也是一个国君悼念这么一个士的,一个在仪式上的,可以说是一个开创了一个顶点吧,很隆重。然后他的学生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守墓。那个时候的守墓那个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大家一定要素服,衣服啊,吃啊都不一样。而且要睡在那儿,多久?三年。学生们就是要有哭祭仪式,要有哭祭仪式,为了这个守墓,这些学生的家庭都搬到孔墓周围来住了。家庭搬来以后,附近的村民有的为这个家庭服务的,和这个家庭可能有亲属关系也搬过来,搬过来。一下子搬过来百余家,在当时的人口条件下,成为一个不小的村邑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个隆重的,对于一个文化大师的悼念仪式就延续了,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延续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孔子的悼念的那个孔庙、孔林、孔府,这样就有了一个雏形了。那么这个守墓大家都知道,到了汉代以后那个情景完全不一样,因为他成了国家政府提倡的一个精神坐标,按照德国的说法成了国家哲学,这成为了所以有许许多多的皇帝亲自来祭孔,亲自来扫墓。


我看了一个材料,这个材料肯定不全了,就是到这儿来亲自来祭孔,来扫墓的皇帝有多少?汉高祖、刘邦自己首先来了,这一来以后,后来东汉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全来了。一批一批,一批批地来,有名的北魏的孝文帝也来了,唐代唐高宗、唐玄宗这非常有名的都来,都来到曲阜,后来他们像后周的太祖,像宋真宗,直到清代几个皇帝,清圣祖、清高宗还是来了。皇帝一批批地来,我想今天我们要议论的一个问题是一个思想家的孔子当他倒下的时候,他的一座伟大的纪念碑就站起来了,这个纪念碑有学生在纪念的时候,我们各位还觉得他可能还保持着他的作为一个书生、文士、思想家的一种价值系统。但是到后来历代的皇帝一次次来朝拜,一次次来扩建,他的墓园孔府在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正面因素多,还是负面因素多?

秋雨老师,我觉得如果说孔子的学生,当时为孔子守墓是比较真诚的话,那么后世的皇帝为孔子守墓,可能就用矫情来形容,因为在当时在孔子学生为他守墓的时候,可能孔子依然是鲜活的一个形象,可是后世当把孔子的学说给片断化了,给功绩化了以后,可能展现出来就是一个冷冰冰的形象,孔子的礼,背后其实是有一个仁,有一个爱在里面的。有了爱做基础这个礼才合理。但是我另外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皇帝当然是在利用孔子,当然是把孔子的哲学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但是是不是也因为正因为这个方式,孔子的儒家学说才被大家所认识,被大家接受,这个皇帝的利用行为,是不是也起到了一定好的作用呢?我觉得对孔子学说有两种层面上的意义。一种层面上是孔子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再创作。所以孔子学说得到了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正面的。另一方面孔子学说附上了政治含义以后,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己一个学说的独立性,所以这一点上他对自己的发展也是一种畸形和片面。

我同意大家观点的一个地方就是实际上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孔子,一个是我们喜欢的,作为思想家,作为一个高层的中国文化良知的这么一个孔子,这个孔子的生命严格讲起来自然生命了结在他73岁,文化生命留在他的著作上,而不是留在他的祭坛上,这是一个孔子。另外一个孔子呢?就是被大家偶像化而膜拜了的那个孔子,那个孔子当然就是有两种作用了,一个就是当然根据他们的统治者的想法,慢慢的引到了他的学术的另一个重点和另一个侧面,而侧面和重点尽管也和他有关,但是由于挪移了以后,那个结构发生变化了,他的本体结构发生变化,他的本质也发生变化了,这是一点,就是挪移出去以后的孔子。另外一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在中国那么多的朝代那么多的皇帝,他们民族不一,他们的政见不一,他们的血缘不一,在这种情况下面共同的尊重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皇帝,不是上天的人,也不是神,是一个文化人,而且由他一以贯之,让少数民族的帝王打进来以后,也归附于他,一次一次地归附于他,让一切都归附于他。归附于谁?说到底,谁都明白,他是文化人,他作为中国第一姓名,让再牛的封建帝王也弯下腰来深深膜拜,二话别说,你必须如此,你才能取得统治权,这是一。第二,从唐代开始1300年的科举制度,以孔子的教条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于是这些人不是为了孔子只是为了做官。但是用极大的精力去背诵它滚瓜烂熟,那么好像是孔子滋养了他们,但实际上也是无数的年轻的生命滋养了孔子,滋养了这些话,滋养了四书五经,滋养了论语。使他一代一代被年轻的生命,就是说灌溉。孔子变成一个大孔子,这个大孔子离原来的孔子是有距离的,但他甚至成了一个惊人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史上没有发生过的,怎么一千多年的考试都有他的东西,然后所有的皇帝都要服从于他,他不一定是原来的他,但是这个他已经存在了,笼罩了这个历史一千多年,这个现象无论如何,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奇迹的因素之一。

汪胜寒 发表于 2007-3-31 09:05

好,现在又到了我们闪问的时间了。我们从孔子回到现代回到今天。秋雨老师,您对大学生去参加选美比赛是怎么看?

选美比赛大家不要把它当作一个过于敏感的事情,在我们没有举行选美的时候,不要说你们,在我的奶奶一代,好多学校里面都有校花评选,都知道哪个学校有校花,这个只要不耗费精力,不要耗费很多学习时间,不耗费精力,其实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因为实际上在大学里面,好多男生都鬼鬼祟祟,都在判断谁好看,谁难看,宿舍里面讲,食堂里面讲。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比赛一下?第二,这个如果真的是很美的话,她作为这件事情所要付出的支出是很大很大的。有一些女孩经常会遇到这个情况,就是第一批来到眼前追求她们的全是流氓,君子在背后,由于不愿意和流氓成为情敌,直到这个美女几次离婚以后,她才发现那个人,彼此都已经老了。这个故事我是看到太多太多了,所以美丽的支付有的时候很惨重。

秋雨老师,你好。最近荷兰阿姆斯特丹为性工作者立了纪念碑,而这个事情反响很强烈,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各种各样偶像崇拜的国度,反响尤为强烈,我想请问您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我想作为雕塑,不见得是一种政府提倡,也不见得是一种文化偶像,都不是,那就是个雕塑。罗丹有过一个雕塑叫做老妓,一个年老的妓女,她失去了所有的风华以后,她的皮肤比所有人都耷拉,她非常羞愧地抱着自己的前胸缩在那儿,你说是社会批判吗?其实不一定,它可能表现了一种人生的一种味道,人生况味,人生的况味,一个多么愿意展示的人,最后总是把自己的身体要抱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雕塑。如果那儿有一个雕塑的话,我们把它完全上升为是一个偶像,或者是一种高尚的纪念,或者又把他看成是文化行为,或者政府行为的话,可能是拔高了。欧洲对这件事情比较放松,我们也是用本着放松的态度来看待比较好。

注:本文来自凤凰网,作者好像是余秋雨先生吧。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7-9-24 17:02 编辑 ]

三笃居 发表于 2007-4-22 08:04

万世师表;高山景行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9 03:08

人人都羡慕圣人之名,但要自己像圣人那般活着,结果会如何呢?
冒昧问汪兄一句:这是你自己的作品吗?

wzx 发表于 2007-6-11 12:45

笑死人了,孔子会在意这“辉煌与凄凉”吗?
无知者以小人之心...罢了。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11 15:27

回到自己身上。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5 13:53

孔子的无奈

汪胜寒 发表于 2007-9-23 21:50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9 03:0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人人都羡慕圣人之名,但要自己像圣人那般活着,结果会如何呢?
冒昧问汪兄一句:这是你自己的作品吗?
em3

晕倒,这帖发了就忘记了,是转帖的,好象来自《凤凰网》,作者好像是余秋雨先生吧。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7-9-24 17:03 编辑 ]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9-24 07:50

em2 em2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孔子晚年的辉煌与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