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驾堂 发表于 2005-11-8 12:52

周俊杰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网在 2005/11/08 06:39pm 第 1 次编辑]

具有世界大文化眼光的展览
———周俊杰就韩国“2005(第五届)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诸问题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摘自2005年11月2日<书法导报>)
时间:2005年10月3日
地点:韩国全罗北道文化殿堂



芦荻:周先生,韩国“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共举办了五届,您应邀参加了第三、四、五共三届,想必对这一展事有较深的了解,请您谈谈“全北双年展”的大致情况。
周俊杰:“全北双年展”为韩国全罗北道所举办,属于政府主办的正规的系列书法艺术展。先后于1997、1999、2001、2003年召开了第一至第四届,今年从9月30日到10月4日召开的为第五届。其全称为“(年)世界书艺全北Biennale”,如今年所举办的名称,直译即“2005年世界书法艺术全罗北道双年展”。此展均以中、日、韩三国为主,各国参展人数从十几名到二十多名不等,其它如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瑞士及东南亚、非洲诸国,每届都有作品参展,约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届意外地特邀了一位以色列女书家的作品,并获了奖。每届又从中特邀一部分书家赴韩国参加开幕式、学术讨论会、笔会等活动。在以诸国书家为主的这一大型展览外,每届还有各种不同的小型展览同时展出,今年则有以文字与实用相结合的各种装饰品、家俱展、书画同行展、文字绘画展、文字立体造型展,还有主题屏风展、韩国书艺遗产展、旗帜书艺展、纪念公募展及2003年公募展大赏作家招待展、书艺之实用化展、美丽韩国之风光诗书画展等,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你可以看到,在雄伟的殿堂各个展厅中,在殿堂之外的各公共场所中都充满了书法艺术的氛围,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书展中也是颇为罕见的。
芦荻:请您对展览及作品作一评价。
周俊杰:展览的规格无疑是目前国际上较高的,也很具权威性的展览之一。所邀请的书家虽不能囊括各国所有优秀书家,但均是从各国优秀书家中经过反复调查、对比才精选出来的。主办者不惟名,只惟实,不惟地位,只惟作品。每届所邀请书家中虽有重复,但新作者也很多,如这一届,老、中、青书家都有,而中青年占的比例比历届都多。更重要的是,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照顾到了:古典、新古典、现代诸流派;汉字、韩文、日本假名、英文,甚至图画,几乎包括了当今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书法形式,使人感受到了主办者的开放心态和努力使书法进一步在国际上形成越来越大影响力的世界大书法、大文化的眼光和观念,这种眼光和观念一届比一届强烈、鲜明,所以它对各国书法家来说也越来越具吸引力。
“全北双年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连续性。以一个并非以汉字为主的国家连续五届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以汉字为主的书法展览,恕我寡闻,在当今世界各国并非多见,据我了解,他们今后还将继续举办下去,并决心办成国际上让任何人都不可轻视的权威性展览。这将会使国际书坛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全罗北道”这个充满美丽风光和传统文化氛围的地方。
芦荻:我看到在此届的《征稿特邀函》中还提到了他们所设想的一个展览主题“为文字祝祭”,不知周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和理解。
周俊杰:刚才我所说的“眼光”和“观念”,正是“全北双年展”高于时下我国及国际上不少展览的关捩之处。他们每届展都有一个学术上的主题,这正是支撑一个展览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价值的核心,是对某一展览团体尤其是主持人思想力高低与否的考验。现在很多展览提出一些没什么学术价值、甚至是“小儿科”的艺术口号,尽管展览中不乏优秀之作,但都会随着主办者思维能力的不济而被淹没。实际上,“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到了一定阶段,就是比思想力、比思想的深度,而决非仅在外在形式上搞点小打小闹。不谙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的团体,或者说还未形成流派的“流派”,最终将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此届“全北双年展”的口号,是以文字问题为主,主办者从影像时代的出现,考虑到了文字及以文字为基础的书法艺术的命运。在他们的思想中,深深地认识到文字是人类所创造的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有了文字,人类才能超越空间,表达观念与想法;也才能超越时间,记录并保存人类所累积的文明。他们认为:20世纪末,人类创发了的影像保存与传递科技,这使得21世纪的今天成了所谓“影像时代”,而这一趋势也相对地削弱了文字的效用与价值,也就是说,人类的文化历史似可不再依赖文字,而仅依赖影像就能生动而迅速地传达与保存,文字的秩序因而会被打乱,各种“隐语”和“图像符号”的登场,导致了文字意义被消解的严重后果。还有人断言:影像的全面发展,预示着文字时代的即将结束。为此,主办者提出:“我们坚信,文字是人类最高的文化遗产,文字的实用性与价值仍必须受到重视与尊重。”为了唤起因影像时代来临而受到忽略的对文字的关心,他们筹划了“以文字的艺术性为媒介,让全世界人们得以重享文字艺术真髓的飨宴”。基于此,我们在展览中看到了各种文字向艺术转化的作品,汉字书法是颇为成熟的,而其它文字因用了毛笔和宣纸,或出现了各种不同艺术的构成,加之用笔的率意、章法的疏密、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体现出了东方艺术向西方辐射的过程和结果。
芦荻:您在学术讨论会中,就中西方文化诸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与主办方的思想是否不谋而合?是否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周俊杰:韩方主办“双年展”的意义远不仅是“为文字祝祭”一端,它建立在更深远的世界大文化基础之上,尤其是建立在近一个多世纪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融会、吸纳的全过程之上。不可讳避,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因为依附于政治、经济、军事的力量,对整个东方是以强势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的油画、版画、水彩画、芭蕾舞、歌剧、话剧以及现代艺术教育,全面地占领了东方诸国的阵地,这一文化艺术上的不平等状况人们已习以为常。而当代西方的影像文化更是以洪水猛兽之强劲势态,冲破了东方古典的形式和各种意识形态。有识之士早已对这种状况表示忧虑,并希冀重振东方,包括东方文化艺术。有学者根据当前世界发展的各种因素和特征,得出了“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的结论,我们姑且不论其结论是否会完全实现,但起码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可以并列,西方文化的强劲势头将会在复兴的东方文化面前不再那么气势汹汹,则是不可逆转的大的趋势,而欲达此目的,东方的艺术家及艺术组织者们,就应以重振东方文化为己任,脚踏实地地做些事情。况且,就20世纪而言,东方的绘画、书法对西方的影响也并非空白,这一点我曾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作过论述(编者注:即发表在去年《书法》杂志上的《书法走向世界?》一文,此文已获中国第五届文艺评论奖)。中国的文艺家们,随着中国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全面振兴,已做了大量重振中国艺术的工作,书法界已举办了许多对国际上有影响的活动,并颇见成效。而韩国的朋友们也正是基于和我们的同一认识,组织了如此规模的系列世界书艺双年展,这也是对韩国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所以我们要向韩国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将携手并进,为了使这一门与自然、与人类自身以及与东方和谐为本的哲学观念相一致的书法艺术再度振兴而多做些实际的工作。
芦荻:关于此次以“文字”为核心的书展,您在会上还发表了令人振奋的言论,您是否也简单再谈谈,以便使《书法导报》的读者及未能聆听先生讲话的书法界朋友们也能大致了解一些内容。
周俊杰:关于中国文字与书法问题,我不止在一处表达过。我们时下所谓的“书法艺术”应该说是以汉字为主的艺术,包括韩国、日本在内,汉字书法均为主流。汉字在20世纪曾经历过两次大的灭顶之灾,一些著名学者和领导认为汉字落后,不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先进,此种观念被近十余年的科技发展所打破。故提出以拼音代替汉字的设想,并已付诸实践。即以输入电脑而论,汉字有二十多种方法,同样的内容,汉字比英文等文字要快得多,加之每字的形、音、义融会在一起,又具独特的美学特征,故近几年日本、英国、联合国的权威文字学者撰写论文,认为汉字将在今后的数十年中与英文具有同样的地位,并提出“21世纪将是中国汉字的世纪”这一口号。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是合情合理的,中国文化五千年未出现断层,正是中国文字的功劳。而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如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的圣书、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印度的梵文都因不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便均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汉字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显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要谈文字?因为它是书法赖以存在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第五届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将文字作为核心问题来论述,应当说也基于此。我们与韩国朋友的认识是一致的,心是相通的。
芦荻:据先生讲,北朝鲜与韩国已先后在国内取消汉字,为什么?为什么韩国还如此钟情于书法艺术?
周俊杰:50余年前的一位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为了“去中国化”,便主张日本、韩国放弃文字中的汉字,仅存假名与韩文,日本到现在也未实行,因为日文中如将汉字完全去掉,经典研究与各种传统将会中断,仅假名是远远不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韩国文字1443年才创造,一直与汉文并用,现在朝鲜南北都取消汉字,应当说是政治上的需要。但为国家命运进行过深入思考的学者,不免由此而深深地感到担忧,韩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将会淡化,也许并会中断。其他国家的什么政策我们不会干预,但这种担心与韩国的学者则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韩国举办以书法为主的系列双年展才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这正是韩国书法界的明智之处。
芦荻:有外国学者在会上提出,中国文字的简化是否也是在割裂传统,不知先生如何理解。
周俊杰:文字从繁到简是由于社会需要而形成的规律,如果我们现在仍写甲骨文、金文或者小篆,那么中国文字是否会如同其他几个古老传统国家文化出现断层也就很难说。中国人是聪明而伟大的,不会一味地、不思进取地沉缅于纯粹的古代文字之中。当代文字的简化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早已随中国应用简化的汉字便是证明。至于书法要写繁体字,学者为了研究经典需识繁体字与此并不矛盾。中国文字逐渐简化的方向恐怕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
芦荻:此次学术讨论会中一个重点是关于“宣纸”的问题,不知韩国方面为什么对这一问题如此重视。
周俊杰:此次韩方约稿,给我们每人寄了一大筒韩国(具体来说是全罗北道)生产的书写用纸,一种高两米、宽一米,另一种高一米多、宽度又稍窄一些,请我们一定用此种纸书写,并提出在讨论会上就韩纸发表意见,以利改进。北大的王岳川教授专门就此写了一篇论文在会上宣读。会后主持双年展的金炳基教授和一位纸张专家又专门约请我与王教授交换关于纸的看法。金教授说,中国近二三十年生产的宣纸,装裱后展开几次即容易出现断裂,这使得优秀作品很难传世,所以韩国一直在研究更加仞性的书写纸,寄给我们的即是最新产品。我们说,“纸寿千年”应当是没什么问题的,要使纸质好,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而装裱也极重要,一是浆糊一定要合乎标准,二是一定不能用高温压制的装裱机,纸经达高温,肯定会发脆,不再具有韧性。其实中国上等佳宣还是有的,只不过极少而已。一些书画名家已专门在宣纸厂订做以保证千年后也不会损坏断裂的宣纸。关于韩纸,我们认为韧性甚好,近于我国的皮纸,但洇水性能不好,如果以此画齐白石的虾、黄胄的驴将不会出现笔迹及洇出的效果。金教授表示,他们今后一定在原材料上下功夫,做出既韧又洇的好纸。在全州有造纸博物馆,专门保存、研究各种纸的样品和制作方法,我每次赴全州都要去参观。韩国朋友对艺术创作工具的严格要求和不断改进的精神也很使我们感动。
芦荻:为什么全罗北道会对东方的传统艺术及工艺那么热衷呢?
周俊杰:这是一个具有丰厚民族文化传统的省份,在这里曾出现不少书法名家,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和生活习惯。他们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还顽强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这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特征。这两天我们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和风景名胜,都可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时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送来一大提包作品集,足有五六公斤重)
芦荻:韩国方面将所有的展览、学术讨论会论文印成了书,从工作量上可看出他们对这一展览的重视和认真程度,前几届也是如此吗?
周俊杰:我每次都在返程时将箱子装满他们所赠送的书,全是围绕书法系列展所编印的集子。每届作品集的前言均由现任总统及道的知事(省长)写序,可见重视程度。如果展览会上没有看够,那么作品集便是展览的延续,可永久地保存、观赏,同时也是一份令人欣慰的纪念。
芦荻:天已很晚,谢谢周先生接受采访。

薛明辉 发表于 2005-11-9 08:55

周俊杰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很好。
平面和网络结合。
如亲自聆听周师教诲,谢谢十驾先生!

樊利杰 发表于 2005-11-9 10:33

周俊杰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再次看一遍……

杜思吾 发表于 2005-11-10 13:36

周俊杰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很精彩,

雪晨 发表于 2005-11-11 23:51

周俊杰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很有启发意义.感谢楼主.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11-14 10:54

周俊杰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谢谢十驾堂。期待书法导报与书法网有良好的合作。

三笃居 发表于 2007-6-18 20:09

原帖由 太室尊者 于 2005-11-9 08:5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很好。
平面和网络结合。
如亲自聆听周师教诲,谢谢十驾先生!
em1 受益良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