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湖书法展■展览时间:4月8日-13日■展览地点:杭州恒庐美术馆
刘彦湖书法展
■展览时间:4月8日-13日
■展览地点:杭州恒庐美术馆
刘彦湖
1960年生,斋号洪孤草堂,又号安敞庐,吉林盘石人,汉族,博士。1980年始习书法篆刻,先后师从罗继祖、周昔非、王镛诸先生。书法以篆书立基,由秦刻石、《石鼓文》上溯西周青铜器铭文,参以邓石如、吴昌硕等清代名家笔法。后习魏晋碑帖,行书以碑派结势,以二王一脉帖学统之,用笔以篆隶简古圆劲为尚。擅长篆书、行书及篆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前言
刘君彦湖,白山黑水人氏。供职京师,以授学解惑为业。彦湖幼不歧异,长未显达。然笃志书法,由理转艺,临池不辍,面壁求脱,卓然有成,为时人推重,而彦湖不以为自得也。
浙地形胜,书学重镇,墨客骚人,鲫鱼过江。社结西泠百年,校近南山八秩,右军书经易鹅,缶翁饮墨三斗。彦湖神往心仪,乃仿吕不韦千金求字雅举,假恒庐宝地,张迩来嘉作,祈旧雨新知,指瑕揭陋,望方家大德,灼见频赐。
余与彦湖,神交已久。虽缘仅一面,而夜半移席。与其交,慕其人品敦朴。读其作,拍案浮一大白。知其心诚意切,遂书数言,代为露布于同人云。
乌伤散人毛建波
丁亥清明前十日
刘彦湖书法小议
■戴家妙
十几年来,国内书坛热闹非凡,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其中部分风云人物一夜窜升后就未见持续影响力,好友彦湖兄则持续走红,持续影响,着实令我敬佩不已。三年前,彦湖兄从北京寄赠作品集,无论新意,还是创意,在书法界广获好评,昭示了他在寒窗之下借月映雪的心血结晶,亦证明了他的探索是成功的。
我与彦湖兄相识于十多年前的青岛“全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座谈会”。会上,一个焦点话题就是书法论文如何与国际接轨。当时,年少气盛的我就固执地认为书法论文没有必要与国际接轨,也无法完全与国际接轨。记得,会议期间,我与彦湖兄踱步于青岛海滩时,两人对此深有同感。时他正在攻读埃及古文字博士,他的“不国际”就更加坚定了我的“不国际”。书法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典型成熟的艺术,怎么可以轻易丢掉自己的根去盲从所谓的“学术规范”呢?书法的学术应该由谁来“规”,由谁来“范”?稍有历史感的人都会有答案:中国人来“规”,国际人来“范”。对此,我坚信不疑。
之后,我与彦湖兄常相往来。加之网络的方便,我对他的创作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探索在我看来,有点奇诡而迷离。他是研究埃及古文字的,埃及古文字的神秘与华丽肯定为他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常人的阅读中国文字的视角。同样的是历史传统,同样的是审美思考,由于视点与切入点不同,结果也都大不相同。譬如秦篆,我的理解首先是齐整庄严,而在他的笔下,变得恣肆奇逸,不与人同,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埃及古文字学的功底了。
除去学习埃及古文字的独特因子外,我觉得彦湖兄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北人南相。俗曰:北人粗犷。但彦湖兄的书法极尽轻灵,书卷气浓厚,体现了“宁巧毋拙”的审美选择与追求技巧圆熟的审美理念。同时,他的巧又不完全趋步旧说,拘囿于帖学的范畴,而是广采博收,无论鼎文、砖文,还是玺印文字,都进行融合,“宁有暇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这大概是彦湖兄所坚持的信条。这几年,彦湖兄发表在网络上的诸多力作,似乎更加凸显了这种学术理念。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读书法史亦然,须从几个高峰时期着眼,如汉晋唐宋。把握了这一主脉,自然能溯源竞流了。读彦湖兄的书法实践,取法汉晋唐宋,占了绝大部分精力。加之他的独特审美体悟,逐渐使他在各种书体卓然有所成就而又能构成一个整体,这在青年书家中是领先的。也正因为此,他在当今书坛的耀眼光辉,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风格是否早定型,早已在彦湖兄的战略思考之中。 他的书法太好。 临黄宾虹手札小品之二 临米芾小品之一 临米芾小品之二 博搜旁罗联 联01 高手!祝贺! em1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