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3

经典与当代书法研讨会(录音稿)

经典与当代书法研讨会(录音稿)



汪永江:(浙江省青年书协主席)
我们展览的开幕式已经结束了,但实际上做为这个活动来说,后半程才刚刚开始,如何使一个学术性的展览能够有丰满的延长的一个效果,此行的重点实际上是展览的研讨会,所以我们在邀请佳宾的时候考虑到要做这个展览研讨会,专门聘请了一些专业媒体。我现在介绍一下,有《青少年书法》杂志谷松章,《书法导报》程志宏,《美术报》编辑阎大海,《中国书法网》楼建明等。那么如何能够确立好一个展览主题,做为一个展览它不仅仅是一些名家与各地记者的简单聚集。它还应该有一个学术点,我们一直能够坚持下来做这个项目,并已是第三届。在选择作者和活动的筹备当中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用学术来带动艺术、能够用学理来带动创作;而不仅仅只是面对一件作品。那如何能够体现作者的一些思想,又如何面对整个书法?因此,对于当代的书风的讨论是每一个有学术思想的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经典与当代书风》这个展览一直能够坚持下来,它具有的一个生命力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学术任务。近年来这个书风的讨论在当代的一种状态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这样也一直存在着一个误解,或者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的一个看法,就是说我们的风格、我们的书风、我们的学术观念;以及书法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是先有自己呢还是先有经典;是从经典当中来,还是从自己到经典呢?就是说我们跟经典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我们作为搞书法的人始终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每天跟书法生活在一起。但你周边到底是什么人,你怎样跟他去相处,我们的风格如何去形成。尤其是做为年青的书法家,他在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经过二十几年来全国展的锤炼,就像我们聚会在这里的作者,都是摘金夺银的获奖书家。如何能够考虑到“当代的价值”,如何能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面对书法这个行业,对待这个学科。所以经典与当代书风之间这种关系,应该来说是每个书法家都不能够逃避的,应该去思考与回答的,所以为这次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的赵雁君、陈大中、吕金柱、柳晓康和我这么几个人讨论了一段时间拟定了相关的讨论话题。也跟媒体做了一点交流,因为媒体它在整理文章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命题,我们在讨论什么,那么整个研讨会的概念会做的比较清楚一些,我们大至设置了研讨会的主题,并在杭州嘉宾报到的时候就发了研讨会的问卷。所以,我想我们今天重点做这个经典与当代书风学术的指向性的研讨。今天学术方面是我们五位:桂雍老师、张建会老师、刘灿铭老师、李洪义老师。我们分成上下半场,前面上半场有你们三位来点将串联,后半段是我与李洪义老师。这样我们的讨论能够有一定的成果,并有一定的气氛,各个省的作者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平常自己研究思考的一些问题观点亮出来,我们会把诸位的观点谈话,通过录音,全部详细的整理出来。其中一份非常详尽的记录发在网站上;另外一份整理出来的,也就是根据条目、根据问题、根据线索整理归纳出来的文本,我们给报纸与杂志一些媒体来发表。现在前面请你们串联一下,先请你们的重炮手,把问题轰出来。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3

刘灿铭(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刚刚汪永江主席让我们先来说,上来也没有什么准备,这次来到浙江对我来应该也是经典与当代书风的一个延续,因为我第一次就来参加,第二次由于其它事未能来,这是第三次,前面汪永江主席也说了经典与当代书风,这个学术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确实也是不容易的,在这样一个话题里,应该说包涵了我们目前一直在讨论或争论的所有话题,因为“当代”应该包涵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经典”呢又是把我们的过去全部包括进去了,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么一问题,私下也与同道门交流过,做为我们搞书法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动脑筋写字的?从我的体会来说,大多数人是在抄书。有些人会提出来,我创作的时候,自已创作的诗文不应该算抄,那其实也是在抄自己的东西,一个是抄古人的、一个是抄自己的,反正都在抄,怎么避免不再抄?这就涉及到我们书法如何来面对这样一种文化。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站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于书法能够自满其说,但我们如果站在世界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书法能否自满其说,因为我们现在属于一个信息的时代,已经不在是过去古时候单一封闭的;现在我们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时代,怎么让我们中国的传统能够面向这个时代,你要走向世界首先你要具备世界性的语言,如果你不具备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就无法去对话。第三个问题在思考我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书法探索,与实践。它边界有多大、怎样划分?有些人把它的边界画的无穷大;有的呢胆子又不够,它到底有多大才合适呢?能让我们目前能够接受的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我想那就要回到书法的本体上,首先要问书法是什么?给书法做个定义,事实上往往是越简单的问题越说不清楚,估计会有很多种说法,找不到一个大家统一认可的答案,如何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绝大多人并且都认可了,我们再回过头谈它的边界就好谈了,否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现象来说,会造成了我们书法比较混乱的或谁也说了不算的这样一种局面。我上面说的这三个问题与今天思考经典与当代书风还是有很大的关联度,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有时也未必有答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学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创作道路,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在吸取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怎么样吃透传统而不被传统所俘掳,同时还要突破传统,往传统前面在跨一步。我们今年也想搞一个狂草书提名展,因为我想在众多书体当中只有单种书体有可能往前面跨个半步或一步的可能性,看它到底能走到什么程度,并且还能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想做这么一种探索,现在草书展的很多,可真正意义上的狂草展还没有,现在的草书展做出来不伦不类的很多,其中有很多行书夹杂其中,我们要做的只有大草和狂草,这样探索才有意义。我上面所说三个问题,也想在狂草或大草展中找到答案,我也就先说到这。接下来我来听同道的一些好的思想。下面我来点吴志立先生。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4

吴志立(湖南青年书协副主席):
各位朋友好,我来自湖南,非常荣幸能被刘老师第一个点将,有些激动和紧张。首先,我代表湖南书协对这次活动的组委会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我们虽然来的很远,可到这就象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也好象找到一个圣地一样,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上,寄托在以中国美院为依托的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地方,我们是来朝圣的、是来学习的;同样也是来汇报的。刚才我们刘老师提到了“经典”与“当代”这两个概念,我因为没有受到过很正规的学院教育,我不可能用很严谨的或者说很学术的名字来解释什么叫经典、什么叫当代。我想解释也很麻烦,我就讲一讲我是怎么理解的,我所理解的经典应该是发言权,那什么叫发言权呢?就是说我们说了算。我们说好就好,说不好就不好,但要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很不容易了。说到这里之前我想起了一件我们今天上午在车上讨论的有关导演张艺谋的一个话题,叫“老谋子很郁闷”为什么很郁闷呢?他的导演水平很高,现在中国的财力也比较厚,但是他这次所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奥斯卡上仅仅得了最佳服饰奖。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得最佳编导奖,为什么?第一,做为我们国内创作的文艺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包括书法创作、包括国际推荐的艺术作品,所评价的发言权不在我们自己手上,就必须靠近所谓的国际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具备所谓国际发言权,但是唯有说到书法,书法的发言权应该在我们中国,在我们当代。 我们今天所来的应该都是我们当代很有实力的书法家,应该是有发言权的,我们的发言权不要被别人夺走了。我们自己来制定,最重要就是对书法有相对合理的、公正的、具有学术量和深度的一个定义,而且有合适的条款。第二,它要有相对的包容量,它不但要包涵传统的文化经典也要包涵当代的各种文化,从古到今,由其是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也好,很多外来文化最终被中国化了。也就是说书法必须包涵这些东西,包涵一切外来文化的胸襟,没这种胸襟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它的关键不在外面,而在于我们自己,还在于我们自己的胸襟要宽广。书法最终能不能包容住当代所有文化,也要看他自身的的消耗量;也在于各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做法。谈到这个问题我要展开一点,昨天我与朋友们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边的潘天寿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张朱德总司令与潘天寿先生对话的照片,看了照片上说明后,我认为朱德总司令是在武力军事和国家独立上有发言权,而潘天寿先生也说了句:“我们对文化也要有自信心。”我从潘天寿身上看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发展不断的有包容量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信。”为什么我要谈到“自信”?就是由于我们有很多不自信,不自信的原因就来自大多数民众,还包括大多数知识份子,对所谓西方现代文化过渡的崇拜,同时,不自觉的也抛弃了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把眼光都看到了国外。没有自信,也就没有宽广的胸襟;没有办法使自已壮大起来,就没有发言权。这次我来就要向各位说明自信心的重要性,我在书法方面是有很强的自信心的,我在在书法背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很有自信心的。我不可能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做为现代文化来做,不可能把它的基本原素来重新组装,不可能去做所谓对传统文化的麻木的东西。首先,是认真的研究它,然后找到它不适合当代文化的因素,把它能包容现在文化的原素提出来,提亮并壮大,那么这种方式基本上能达到我期望扩大书法对当代文化的包容,也就是对经典的生命的延续,也是对当代书风的一些做为,不知说的怎么样,各位见笑了,谢谢大家!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4

刘灿铭:吴先生,我想问您个问题,您刚才说把书法基本原素来做现代书法,我想问个问题:书法把它还原还成一个最基本的状态,它的基本原素是什么?
吴志立:我想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它很纯正的血统--传统书法的DNA要保证。是指什么呢?是指从晋唐已来书法的法度,必须很纯正的继承下来,就是把一部分放在那里,它什么时候拿出来都是很纯的,它不能够被别的所侵害。就好象一张照片扫描以后,要把那些非的东西,杂的颜色都去掉,使它提炼出一个很纯粹的、传统的东西,我们需要化三分之一的空间让他们占有,是别人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很纯的东西,只有在我们中国、在我们当代书法创作者的手中找到,第二,我觉得就放弃传统。来一批跟当代视觉艺术直接挂钩的一些原素,只包括它的空间、构成、笔墨的视觉能力。还有一种,就是二者兼而有之。第三种就是有底线的。有汉字、有线条、有构成。这就是我对刘老师问题的理解。
刘灿铭:您后面所说有汉字、线条,我想问您书法基本状态到底是以线条的原素出现,还是以汉字原素出现,最低的底线是什么?
吴志立:我认为它们缺一不可。至于要把它提出来做成另外一种东西,那也是另外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刘灿铭:我请问您汉字是由什么来构成的?
吴志立:汉字肯定是由线条来构成的。
刘灿铭: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状态搞不清楚往后书法怎么走也就不清楚,有些人把书法搞的无穷大,是取决于他的思想,书法是否能真做到无穷大?我们需要探讨。我们把书法与照相、摄影、表演或其他艺术混在一起,那到底叫书法呢还是叫摄影、表演或叫现在所谓的行为艺术,这迁徙到我们对书法的定义是什么?我想探讨我们的书法究竟是个什么状态?
吴志立:我刚才回答的三点是我的基本观点,是否也听听别的先生是怎么想的,可以吗?
刘灿铭:可以,可以。谢谢(掌声……)
这个问题我请韦斯琴老师为大家回答。为什么我要选择这两位呢,因为一个是我们认为现代书风。另一个比较传统,我想通过这两个两极的书家找到一个好的对比。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4

韦斯琴(获奖书家):刚才听你们落下了一个问题,书法、线条、汉字。您在问的时候我就想书法、汉字是由什么构成的?由线条通过结构来构成的,而我们的祖先一直这么认为下来,我们的孩子从小也一点点认读他,而我们书法家用线条整理结构,然后表达画面变成一幅艺术品。我从传统经典角度来理解的话,应该说是汉字是由线条去表达的,书法呢就更是这样。它的线质,通过结体才以各种书体真、草、隶、篆的出现,通过形式完成一个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表达形式和内容的审美,最终往大里说就是“文以载道”。我们的书法呢?可能很多人很深入的去探究它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时候会钻牛角尖。有些人想这个书法我们已经把它当成很纯粹的艺术来研究了,它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所以我们去不停的探究它,然后把它扩张成全世界都慢慢认读、认可的艺术。我认为这样去理解有点过了。我认为书法它是全世界文字里唯一真正的被纯粹到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典的艺术,。也就只是中国的汉字。然后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也就这么一直写下来的,而我们现在到了键盘时代了,我们的书写已基本是书法家的一个行为,但这还是比较短的时间,在之前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现在阅读的尤其是回过头来看古人的东西,那怕他们是很普通的信笺,一个便条或者是抄经的东西,他们只是反反复复在那表达他自己心里的或者是佛经模拜的东西,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它很美、很古雅;或说它那种气息、时代特征;都会让我们现代人人反反复复的去把玩、反反复复去阅读。然后我们的书法就在这里面借鉴了很多的元素,当我回过头来看觉得书法它的“社会意义”比它的“艺术价值”更高一些。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吧,我们的文字其实几千年有很多的文字,我们看唐人、晋人的。当然晋人的墨迹很少了,但那记载下来的原件都是国宝,这些原件记载了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生产、生活他们的思想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联贯了我们的历史。从这样意义来说,书法本身的价值在我们中国。或者说在世界上的它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相比较,相对而言,社会价值更长远一点。艺术价值只是我们现在我们把书法做为独立的艺术去研究的时候才开始特别重视艺术性、书写性。我想可能在明以前作为一个书法它还不是单单只是用它来创作、用它生存的,它更多的时候只是记载一个内容表达一个心迹,就是“书为心画”。我们的交流,我们的表达,我们关于世界与社会的看法,甚至于要陈述的一件事情,所有所有的东西要书写下来,这个书写的意义本身不是为了让后人去欣赏,他只是在表达他当时的一个社会状态,或者是生存状态。所以今天回过头看古人或者看状态,我看了我们题目里第9条:书法家的个人素养与公共意识?当时看了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想,现在的书法家可能要去意识一下,古人是潜意识的。比如说象苏东坡作为文学家的意义更大一些,可他的书法在《前后赤壁赋》里所表达的精神境界中告诉有些忧伤的人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觉得那些东西就是我们可以拥有的,而且是谁都可拥有的。他首先要表达的不是我要留件墨迹精品让我家人传世,他是要表达他的境界,古人唐诗宋词都是这么表达过来的。所以我认为明以前,也可以说清以前的书法作品,他们更多的是一个人文记载,人文价值更高。今天说到了公共意识,就牵涉到我们的书法家现在书写什么?我们是否也要象古人那样表达一个大的境界,大的胸襟。通过我们的笔让我们的后人,象阅读《兰亭序》中说:“后之视今,亦由今之是昔”,就是五百年,二千年以后人也会说那时人也有新的意识,他们对那时的境界,原来那是个开放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的年青人他们的胸襟,那种展望世界的那种情境,我们是否也要告诉后人。而不是表达只是拘泥我要把它写成斗方还是把它写成条幅的那些形式的东西。因为我尝试写自己的文字,我觉得书法最有意义应该还是有很美的线条,线质好的技法,表达一个很美、很高境界的对社会家人或周边的朋友包括对读者是有益的东西,至少是让人读了快乐的东西,前些时候我在《书法报》上看到白蕉先生的一个小手扎,他写得非常可爱。因为白蕉先生已经辞世了,他在小手扎中说:“一个小螃蟹在横着走路,老螃蟹看了以后说:‘你瞧你怎么走路的,我来走给你看看,’结果这个老螃蟹一走,也是横着走,小螃蟹也就说:‘原来你也是这样走的,所以我也这样走,’书生把这个故事说出来的时候特好笑,白蕉先生把它记录下来,他也觉得很好笑,他说原来有三个很可爱的书生在这。”然后这件事他虽然记录是一个诙谐的小故事,但是他用很经典的书法把它记录下来。我觉得这样的小手扎吧,因为它离我们比较近,我们谈来感觉亲切点,我们读来比较亲切些,比他写一首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起来更带给我快乐吧,相比而言那种情景化的东西会更好些。所以我有时候想,书法它可能不会伟大到全世界人都来模拜,我们也不必要让全世界每个人都要懂汉字、每个人都能欣赏书法;那才叫修养,那也是不可能的。我记得我常买花回家,如果二十朵玫瑰花放在花瓶中,你不裁剪它是平的整齐的开放在那里,你不觉得它有多么的美。但是,你如果刻意把他长长短短的裁剪一下,变得有高底层次、左右参差、旁逸斜出,一眼看过去就会觉得高高底底的每一朵都开的特别美。我认为书法、美术或音乐等艺术,它们就象开放不同层面的那朵花,每一朵花都有它绽放的美丽,我们不能把它们整齐化一的在一个平台上看。也不能说我书法是经典的是最高的,我应比画更高,我应该比音乐更高;它们有着同样高度的纯粹的美,我想当今的书法家如果通过我们的文字、我们的审美,用书法去表达出来。在我们现代人的视线里出现更多纯、优雅的更多美好作品,我觉的这就已经对现在和谐社会做了一份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就觉的个人素养与公共意识解它就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可能古代人就是这样修炼自己的。所以我们现代人在修炼这种情境的时候,在多一些古人的这种意识,这样就能更贴近古人的那种“神韵”和“心境”。如果我们只知道古人,如王羲之的“羲”是怎样写的、“之”有多少种写法;如果我们还基于这样一个很表象的东西,可能书法只是书法,它的社会价值会衰失很多,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掌声——)。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5

刘灿铭: 我通过两位老师的发言,我基本上听清楚他们都在谈书法线条、汉字,但最终还都没有说道书法分解到最基本状态,究竟是线条还是汉字?就从我自己的理解,也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如果把书法还原成基本的状态是什么?我认为是汉字,而并不是线条。如果我们把书法还原成只是一根线条的话,那我们现在这个书法的很多的现象,当然可以解释了,很多人就用一根线条去展现书法的魅力。但是光有线条它是书法吗?我们中国画也是以书法线条为基础的,为什么不把中国画也拉到书法的范畴中来呢?我们很多搞现代派书法的人,他认为书法最基本的就是线条,它就搞成线条的东西,解释他们是可以的。但从传统的、从现在人们可以接受的审美角度来看我们又无法接受了。所以我认为书法的底线是汉字而不是线条,这是我的理解。你首先要保证它是汉字,至于他的线条好不好,那我们要从书法的角度来要求它一定要好,它不好就进入不了书法这个层面,因此,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把很多很多现象排除在书法之外。当然光有汉字还不行,还有另外一层面,它的书写性。我们有很多做装饰字的,它是以汉字为原素的,但是他不写,不写当然也不行;我觉的还有摄像摄的也是汉字,或者形为艺术他做的也是汉字,但是他没书写,因此不能算书法。这样才能把书法的边界划清楚,对能把它确定好,否则真是无穷大,干什么都可以划到书法的名下去做。通过我对书法的这种认识,谈一些自己关于书法最基本的东西一点想法,由于把这个事情理清楚了,你就知道你在干什么,否则我永远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因为时间太有限,不允许再说下去了。谢谢大家(掌声 -----   )。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5

桂雍(安徽省书协副主席):   灿铭兄是与韦斯琴关于这个问题做了比较深入探讨,我们建会老兄客气让我先说,我想今天的研讨会,我们现在也是关于《经典与当代书风 》的开启吧,关于这个题目我们做些引导性的工作,主要是让大家来探讨,探讨的目的就是促进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事先没做什么准备,刚刚在听大家发言的时候,我考虑了这么几个问题我先把它提出来,然后由大家共同探讨。1、浙江省青年书法几年来,一直至立于把书法作品展览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强调作品展览的学术性。这个《经典与当代书法风》,经我了解已是第三届,我想这种做法把展览与学术性研究捆绑在一起,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偿试。这样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探讨研究,也值得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各个省、市、地方,大家去探讨去研究。最起码作品展览过后大家坐下来静心去思考一些问题,围绕当代书法创作与学术研讨、学术繁荣,进行一些思考,这对捉进当代书法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二点《经典与当代书风》这个课题我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经典”我们就不要去解释了,古人留下来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这些东西称为经典。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当代书风,“当代”我不知道他们在设置这个课题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那么这个当代按照字面理解呢,我觉得有三层意思:一个就是指建国以后1949年以来我们书法的发展状况。第二层指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书法的发展情况,还有第三层意思指新世纪以来或10年以来我们书法的发展情况。关于当代如何界定,我觉得在这个会上大家也可以进行一些讨论,当代界定在哪里比较合适,有利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促进书坛的繁荣,第三个问题呢是当代书风的特征到底表现在哪里,我们当代与近代相比或与古代的某一时期相比,我们当代的书风它的明显特征在哪里?我觉得有这么三个问题。一个就是强调展览的学术性,它的好处在哪里?2、当代如何界定的问题?3、当代基本书风是什么?在没有讨论这三问题前,我想谈一下个人的浅见做为抛砖引玉吧。当代书风我理解应该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么一个时期的书法的发展状况,对这个时期书法发展进行分析,归纳研究概括。对于建国以来几十年时间,有些资料上研究上也可以称当代,可我觉得在时间是把握上不如改革开放以来更为确切,如果真正研究当代,我觉得他更明确的是指近十年来或近二十年,会更有指导性、更有现实性。当代书风的基本特征,我认为它现在慢慢发展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在趋于“雅化”。这结论怎么产生的呢?我就是认为从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介入书坛对书法发展的脉络进行简单的思考而得的结论,此如说八十年代中期河南搞了个《墨海弄潮展》出现了“中原书风”;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一些辽宁的“手扎风”、“四川的现象”与“广西现象”等等,一直走到今天,书法的发展我觉得从形式上看它的风格演变在慢慢往“雅”的方面走。就象现在有一些大型展览,只是靠一些冲击力,靠视觉效果的那种东西越来越好象不被人认可了,如去年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展》中有5件获奖作品,我看了一下,基本上都是小制作,象那些大制作或大幅作品的东西反而不被人观注。比如获奖韦斯琴的小楷,河南吴行的小楷,包括张卫忠,陈楷梁等都是些比较精到的东西,象那些视觉冲击的东西慢慢不受人们亲懒,这里我初步的感受。主要还是想请在座的专家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这也是我个人主张。谢谢大家!(掌声————)。
   下面哪位要发言的话就自己主动要求吧,也不必点名点将,因为时间有限,大家抓紧时间。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5

武磊:(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没有准备。我以为我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来了以后给了我这么一个研讨会的题目,于是我就在车上稍微着磨了一下,昨晚上还稍稍看了一下题目,但有些题目我看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刚才听了几个问题的回答,使我有一个感觉,书法界里总是把最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最高的人是把最复杂的事也就是繁复的事情简单化。怎么样把最繁复的事情简单化?就象毛泽东主席写诗词一样,老人家昨天晚上吃了一盘红烧肉,今天到了六盘山的时候,骑上高头大马,就感觉到“天高云断,望断南飞雁”,看见前头了。可后面那些王八蛋们就把毛主席写首诗的时候的心境,是毛主席当时站到那座山上,已经想到了全世界人民想到了中国人民经后的----,而毛主席根本就没那么想。这是因为他们把事情复杂化,而毛主席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我高兴就写了这首诗。”于是好多人想毛主席这些诗写的这么俗,(笑-----掌声-----)都有这么好,越看越不懂,越看越不知道毛主席他是人还是神仙。我要说什么呢?就是书法集里头最有用的东西就是那种最简单的东西。把那种最简单的东西写成大钵头书,我不看我什么都知道,结果我好不容易认认真真看了,结果我什么都不知道了,(笑——掌声——)刘先生刚才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问就把我给问住了。我原以为我回答问题最好,可我在这地方笔都不敢下了,哟!我就不知道刘先生问这个书法和文字与线条的关系是什么。但他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等他回答完以来,我心里非常非常释然,因为我在上头写的这个,与他的观点还比较吻合,说明我们看法还是一致的,最起码心里有底了。我就简单说几句,我刚才对经典与当代书风,我对“经典”一直不理解,刚才桂雍老师已经解释了一下,我是想问一下汪老师把把经典与当代提出来的时候,这个经典反映的是不是指传统,如果经典等同传统的话,就好解释了;如果经 典不等同传统的话,我觉的还应该把这个经典先弄清楚,只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好办了;如果弄不清楚就算到明天,咱们永远会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会打来打去、闹来闹去,到明天,咱们找出版社把这本书出的这么好,然后告诉人们说:“咱们这研讨会,什么都不懂”。笑——。如果按照桂雍老师说的话我还认同,经典与当代书风我想他们的初衷,经典应该指的是传统,因为传统首先是圣人、哲人他们经过实践告诉我们,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然后我们亲身体验着那种东西给我们的好处,我觉的叫经典。“当代”桂雍老师也给限定了是近二十年来的书风,我想也就是指时下吧——现在我们的书风怎么样。和古人比起来我们的方向怎么走,我现在有这么个观点:今后怎么办我觉得不要考虑的太长,我们考虑到我们临终的那一天,我们怎么写我们的字,至于说我们死后,后人怎么去发展,这跟社会联系非常紧密。如果过三十年就代替了美国佬,那咱就是世界霸主,咱每个中国人说话都非常气粗,只要说话有底气了,写的字自然非常有底气,如果没底气了,咱就象******,写起来都软娃不嫩的,就是软不溜湫的,怎么提也不起来,这跟时代书风也有关系噢。我简单想我们今后追求书风的这段时期里,经典和流行并存。这流行指当代书风,就是和时代有特别明显特点的书风并存,但好多书法家,都会倾自己全部实力去追求经典,这个桂老师这一句话:“兰亭的那些获奖者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非常非常理解和支持各种除了文字以外,以线条为主的那些所谓现代书法也好,前卫书法也好,我们还是支持的,这是关于经典和当代书风流行今后的走向,我觉得基本上是这么个趋势,非要说清楚它的走向,我想谁也说不清楚的。所有的人还是都在追求经典中寻求自我,最好的书法就是传统加上自己。我常讲最好书法家都不是正常人,而是非常之人,为什么呢?我在有一次讲课的时候说:“毛主席不是人,雷锋不是人。”底下的人马上都瞪起了眼睛,我说:“雷锋是神仙”。中国几千年才出这么一个人,为啥?如果中国人现在都象雷锋,那现在咱们中国人已经拉倒了,这个国都已不行了,如果都象毛主席一样,这个国家也不行了,但出这么两个经典的人物,让我们象着他一样,让他给我们指点迷径,我觉得这才对,这才正常,这才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社会。我实在是想多参加一下这种活动,把我心中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也就是学术也好,书法也好,一定要把最繁复的东西简单化。现在我看到第9个问题:书法家的个人修养和公共意识?2、我认为个人素养应该指心智、境界最后还加上阅历;这个公共意识应该不外乎是政治理念、企业道德、法律意识和文化意识这几个综合吧。那么我的观点是,一个书法家应该是个人素养和公共意识的有机统一。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好书法家。公共意识强的书法家大都个人素养好。个人素养比较高的书法家,一般来说公共意识比较强。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一般”,这个词因为有些书法家写字写的非常好,说起事来一套一套的,但是他到处骂鸟、到处骂人、到处骂***。我昨天去灵隐堵车,我不得不进植物园,原来根本没计划进去,可听说从那里也可到灵隐寺。我无奈的走进去,结果进去看到韩美玲的艺术馆,就那小小的一个艺术馆,让我实在很开眼,又经典又开眼,我还买了一本书,书里面我其它都没记住,记住的只是韩美玲在上头说了句经典的话:“你有一千个理由,只要你不爱国,你就不是好种。”啊呀!我站在那里想,多好的话。我准备回去就把它改成“你有一万个理由,只要你不爱国,你就是孬种,不是好种”。(掌声——),第三个观点是对于书法家我们叫大师来说,你必须把个人素养与公共意识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才是个好的书法家。有些人问你说看书能写好字吗?可人家学者们都写好字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为什么启功去世后成大师了,刘炳生先生去世后网上说一万块钱能卖的字成了五千块钱了,就是因为一个是学者,而一个只是艺术家的原因所在。第四就是今后怎么样让所有的青年书法家都能在个人的素养和公共意识上完美的统一起来。这也是我们书协、所有的组织媒体、还有当开展各种各样的书法活动时一定要集中锐利的反应这个问题的最好做法。只要能反应出这个书法家,个人素养高、公共意识强,就是好书法家;至于说能不能完美结合只有靠自己去努力吧,但有些人努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完美结合。但是我期待我自己去努力去当一名“个人素养比较好,公共意识比较强和书法爱好者”。谢谢大家!(笑——掌声——)。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5

潘峰(湖南青年书协副主席)各位师长好!很高兴参加《经典与当代书风》的学术研讨会,从我的理解来说经典与当代书风是个传承的关系,由经典到当代书风,然后在当代书风中也可能会成立一些经典。后人来继承的经典。我认为在当代书风中我们所展示的可能会呈现几个层面的东西,第一是对传统经典继承的真实的反应。还有一点是我们在继承传统、发扬自我当代书风的进程当中所结合的一个个性不同的展示。每一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展示,在历代的书法经典形成过程中,我认为是这样形成的,我认为我们当代书风在走下去的过程中需要有几点支撑:第一是传统和支撑。第二是学养的支撑。第三是个性张扬的支撑。那么我对它今后的走向,虽然说从我们获奖的作者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越来越走向“雅”,越来越走向“经典”。当然我相信这个时代也是百花齐放,需要有更多和雅相对的,野逸的东西出现,如果只是雅的话我相信它会走向一个极端,当走向一个极端时对立面也会在它的同时产生。每一位书法家,每一位爱好者都会延着自己的个性方向发展,当然这种个性方向发展在某一段时间是有共性的,然后到达一定层面上的时候它就会走向个性张扬的局面,这样就汇成了我们当代书风的不同的走向。对于当代书风的展览模式,我认为现在的模式非常传统,与我们当代书风的名称不太符合。因为我们当代书风个性强烈,现在的媒体不论网上还是纸质媒介以至各种各样媒介,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滚动的户外广告上进行我们作品的展示,那么这种展示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书法。我们的《经典与当代书风》各个探索的启点,这是我要说的一些走向和形成内容有些接近就不一一说了。我觉得创作高度的界定有二点:1、我们在传统积累的所积垫的技法。包括它内涵、它的意境。现在我们和以往界定不同的地方,我认为现在如陈振谦老师提出“学院派”的创作,“学院派”的创作就是把以前古人无意识的创作思维方式提升到主动的进行思维创作,我觉的这里一个有方向性的创作形式,那么既然这样的化和古人拉开了一定距离,也就是浓缩各方面的精华部分进行集中展示,就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文素养也需要有技法的素养,还要有思想方面的一定的思维相同才会达到各种不同的作品高度,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和传统经典不太一样的地方。那么对于流派的概念和探索的空间,前面刘灿铭老师已说过了这么一点,书法底线是书写汉字,那么这个关念我只赞同一半。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书法需要书写是要有时间性,但是我们用书法的形式,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展示的话,我相信在展示的过程当中,运用的过程当中在它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或者说在它的外部空间进行划分,可以展示汉字某个局部的精彩,而不仅仅是一定要展示这个汉字的精彩,这是我单方面的一个认识,也是我想到的这一点,也就谈这些,不到的地方,请各位师长,各位师友,给我大力的扶正。谢谢!(掌声……)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4-29 22:06

童树根:(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刚才听了发言的情况,经典与当代书风这个研讨会,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刚才有的谈到经典是不是传统,这里面确实要澄清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王羲之《兰亭叙》,它是经典,历代认为它是第一行书,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了,最近我在看《中国书法》上,其中我们张海主席发展的学术三问,他里面提到书家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问题。他除了代表性作品之外,其它是不是经典?我们会疑问。这个传统也好经典也好,现在我很难把它辨别清楚,就象我们传统就象艺术的宝库,我们现在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学习的都是传统。就象我们建筑师用的原材料一样,它无非也是从最原始的东西提炼出来的东西,刚才我们的吴志立提到了书法线条的拼凑,你如何去拼凑,拼凑得合不合理,符不符合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意愿,这都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我们学书法都是于爱好,而现在展览多了,跟风现象也比较严重,历代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作品,如郑板桥的作品它是不是经典?杨凝式的是不是经典?每个人的取法不同,你不能千遍一律,就是说二王的就是经典,现在我们作品集里的,有很多面貌我看也是差不多的,也有一些学院派的,也有象汪永江老师他们从学院派里出来的,现在我们在展厅里碰到种什么现象呢?有些书法爱好者走到展厅后说:“我们看不懂了。”,就如书法中我们的提高与普及,我们的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源头在哪里,也值得我们认真的把握它,今天原以为是来参加《中韩书法交流会》的,结果到这里看是这么一个研讨会,也值得我们认真的把握它。也没做什么准备,提出些浅见吧,主要来学习,谢谢大家!(掌声……)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与当代书法研讨会(录音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