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剑 发表于 2007-5-29 16:48

张旭光自述

张旭光自述
张旭光
顺与不顺
我从40岁到45岁这段时间,在中国文联组联部当了个综合处处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
我对这个处的要求是“别人想不到的咱们要想到,别人不愿干的咱们要干。”这样一来,我这五年全部被行政事务给“承包”了,哪里还有时间搞创作。但是有一条, 书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和性格,不管做什么事,看什么书,都扯不断与书法的联系,甚至在人事、工作矛盾的协调中,也能休验书法结构的揖让关系。从此,我对书 法的理解和判断又多了一个新词儿,叫作“顺”与“不顺”。古人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这是从社会生活对书法的诠释。挺有意思。
学书自篆入手好
最近,因为搬家,我对十年前的作品进行了整理。好象有人说过,敢于否定过去是艺术:
创造和进步的勇气与标志。我本来没有多少勇气,但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增添了不少愤怒,一下子撕掉了40多轴个和60多个镜芯,总共100多件。我很庆幸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没有死乞白赖地让朋友给我出版作品集,否则我今天还要费更多劲连书一块撕碎。愤怒之余,我倒有一个发观:当年并没下功夫而是为了品种的金
文作品,还看得过去,未遭“灭顶之灾”;而下力气最大的,也是当时最得意的行书,今天却“全军覆没”。这是为什么?这大概还是书法艺术自身规律使然, 即学书法必须完完全全地克制自我,先走上古人叠起的那个台阶。
行书离我们的生活太近,平时用得太多,惯性太大。因此学书法干扰太多,难以保持学书过程的纯洁。而篆书离我们生活较远,平时不用,学起来必然如对至尊,不敢越出雷池,不敢瞎写,也不会瞎写。因此,能够比较多的保留、承传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和艺术涵量。所谓的学书路子要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晚了点。如果能以自己的教训给别人一点启示,我想也算得上是“亡羊补牢”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说的。我也想这样说。
生活是唯一的源泉
九年前看西安碑林,除了感觉资料浩瀚之外,没有太多的激动。而走出碑林,观看了汉代石雕后,则为之震撼,其浑然大势、雄伟气魄使我难以自己,并且平生以来首次与书法创作相烛照。第一次产生了所谓的创作冲动,第一次想把这种感受用书法语言表观出来。以书法语言表观生活感受,这应属于书法艺术生成问题,没听别人讲过。我非常虔诚地请教了几位我十分敬重的老一代书家,他们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对我的理解,但都没有给我一个有一定效益的回答。我反复想,社会生活离书法的抽象线条太遥远,要转为书法语言,非大才华者而不能为。因此也就难怪世世代代的先民对造字者神灵般的崇拜了。对此,我做过一些探索,也有一些收获,到底这种转换需要通过哪些方法和环节,有待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生命科学的介入和发展,我自己一定会继续下去。这件事目前的价值不有一点,那就是验证了当年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山谷老人观峡中荡桨而悟得笔法之说,并不是神话,而是真实可信的。

德澄 发表于 2007-8-7 21:27

em6 em17 em16 em28 em30 em22 有所悟

梅花山主 发表于 2007-11-9 11:45

em1 em1

吴纯宝 发表于 2008-6-20 11:56

em1 em1 em1

水落石出 发表于 2008-9-25 18:04

em1 em1 em1

北泉人 发表于 2008-12-26 10:27

阅完此文,获益匪浅!em1 em13

淳古堂 发表于 2009-2-20 09:55

em1 em1 em1 em1 em1

翟文山 发表于 2009-3-2 15:07

em1 em1

秀水畔 发表于 2009-3-3 11:46

em1 em1 em1

水落石出 发表于 2009-3-18 14:45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张旭光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