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7-6-6 13:33

是与不是之间 于明诠/文


是与不是之间 
于明诠/文


李可染有一句谈创作体会的话,经常被人们引用:“对于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书画界人人耳熟能详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这句话除了强调对于“传统”走进去与打出来所需要的勇气要“最大”之外,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因为能真正称得上是创作经验也是我们最想知道的是如何“走进去”和如何“打出来”的问题,是如何“走进去”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标准,是如何“打出来”的具体要求和具体途径。这些问题在纸上谈兵是无法说清楚的。能说清楚的“是”其实“不是”。
    艺术与科学的不同就在于它不像科学那样有明确的对错。因为“其实艺术说到底是个人行为,它的底牌是趣味和偏见。”(彭德《美术与设计》2000年第2期)对于许多艺术问题,理论家总想说明白,有时也免不了争论打斗,结果如何呢?费尽笔墨口舌,似乎得出了一个此是彼非的结论,但这样的结论说到底还是建立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或是建立在一家一派的理论或经验之上的,因此,对于真正的艺术创作来说,仍然“不是”。
    但李可染的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废话,他也没有欺骗我们。这句话其实是李可染毕生求索艰难跋涉之后的一句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叹。至于他如何走进去如何打出来的问题,他用毕生的创作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看,能否真正看懂。因此,这个说不清楚的“不是”却正“是”。
    既然如此,只要我们努力看明白李可染的创作就能找到那根度人的“金针”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且不说真正看明白不是人云亦云并不容易。即使真正看懂了李可染创作中“走进”传统和“打出”传统的路数,一照搬就错。这样的“是”仍然“不是”。为什么呢?艺术是多解的。李可染走通的道路只属于李可染个人,跟在他的后面亦步亦趋的那些人只是李氏的殉葬品和活广告。这正是聪明如李可染者不愿徒费口舌“说”出那么多“如何”的真正原因。如果看到哪位理论家笔下煞有介事地断言艺道对错,唯如此才“是”而其他统统“不是”的言论时,差不多就可以断定这位理论家就是个十足的“外行”。
    艺术家不轻言“是”,但用作品说“是”,而某些理论家常常说“是”,多数情形下却“不是”。若我们把“是”作为参照借鉴,“是”便是;若我们膜拜照搬“是”,“是”便不是。正如一位理论家所言“没有人能够设计一个方案,使创作家按此方案从事创作便能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创作规律即便有迹可寻,也是飘忽不定和难以捉摸的”(李小山《什么是有意义的》)。
    “是”与“不是”之间,有无上玄机,吸引着一代代人前仆后继探索跋涉,成为一道悲壮景观,也吞没埋葬着一批批糊里糊涂的跟随者、顶礼膜拜者、人云亦云者的无辜身影。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6-6 16:44

灼见em1 em1 em1

潇翰 发表于 2007-6-6 17:22

em1 em1

丛中笑 发表于 2007-6-6 23:26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科学是没有这种魅力的!

黔墨 发表于 2007-6-7 00:18

好文,学习!

高山竹 发表于 2007-6-7 22:13

于先生明白人!em2

郑维江 发表于 2007-6-8 10:16

原帖由 黔墨 于 2007-6-7 00:1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好文,学习!
这个字我也肯定的说不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与不是之间 于明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