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是佛 发表于 2007-6-7 19:30

祝贺俞新民先生再获六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书法竞赛二等奖,赠送俞先生诗书画印专刊报.

       俞新民先生,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声音洪亮,乍见之以为山东好汉也。办起事来干净利索,为朋友帮起忙来爽快迅捷。诚忠厚长者,圈内人皆敬重之。先生虽体硕,然心思细腻,才情横溢,于诗、书、画、印诸艺皆精。
      先生出生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对书画艺术十分痴迷,十数年间上下求索,游于四方,潜心学习书画,取得了不少成绩,此次再获二等奖即是又一证明。
      适逢先生近期刚出版诗书画印对开大报,故向诸位兄长赠送,以相互交流。


    请跟帖发上详细地址即寄赠。

更多俞新民先生的诗、书、画、印展请到“俞新民书画艺术网”欣赏。
网址:http://www.dhxlr.com

[ 本帖最后由 我即是佛 于 2007-6-7 21:18 编辑 ]

我即是佛 发表于 2007-6-7 19:30

俞新民先生艺术简介

      俞新民,一名越;号写韵楼主,稻花香里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从事书画研究二十余年,曾师从当地书画名家胡润芝先生,书画创作达到相当的造诣。诗书画印皆能。他自费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及中国美协培训中心中国画高研班学习国画,参加中国书协书法研修班学习书法,得到聂成文、李刚田、田树苌及刘大为、霍春阳、甘长霖等当代书画大家和名家的指点。

      他的书法师法多家,先以二王一路为宗,后以赵之谦为范,已经形成个人特色,得到圈内行家的好评。2003年以来,先后荣获省青年展三等奖,全国师生书法作品展一等奖,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三晋杯公务员大赛入展,全国“金鼎杯”书画大赛金奖。2006年入围“全国青年书法百强榜”,入展西泠印社首届扇面展。2007年获六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书法竞赛二等奖。
      他的画以花鸟为主,兼及人物山水。他以书法和篆刻入画,线条极富张力;花鸟画题材广泛,小鸡尤有特色,似得胡润芝真传。《深林鸟语》被中国美协培训中心收藏,《红梅图》刊登于2006年8月的香港《凤凰周刊》。1999年《孔子著述图》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国画作品《施耐庵造像》获首届水浒杯中国书画大赛优秀奖。2000年《画圣吴道子》获吴道子艺术馆中国书画名家大赛精品奖并收藏。《倾听》荣获新世纪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金奖。并入选文化部人才中心主办的艺海精英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大展。入展“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艺术联展”,获优秀奖。2001年《周恩来造像》在《中国书画报》“颂歌献给党”命题征稿活动中入选。《张大千造像》在台湾民族报上刊登。
      他的篆刻学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等多家,已自成面目。篆刻作品2000年荣获“梦园世界杯”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银奖。
      诗词是他的强项,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入诗词大典。由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得他的书法绘画中有一种儒雅的文人气息。
      现为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上饶县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地址:江西省上饶县育才小区五栋402室(邮编334100)
   电话:0793 8441960手机:13979337916

[ 本帖最后由 我即是佛 于 2007-6-7 19:31 编辑 ]

我即是佛 发表于 2007-6-7 19:31

用心传递真爱
                            -------观俞新民先生书画作品有感
                                                             汪淦泉
      莽莽旷野,一望无垠,苍苍茫茫,地老天荒......
      在这荒芜的不毛之地,一位远途跋涉的艺术家居然找到了一棵高大的、生命力旺盛的胡杨树,没有滴水滋润,没有寸草相伴,胡杨树拔地而起,冲破荒凉,仰天屹立,释放出无尽的绿意,点缀沙漠的美好,一刹那,也滋润了艺术家的心灵。
   胡杨树是大自然恩赐人间的爱,我们当然无法和大自然相比,其实这种爱在人间也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城市农村,还是机关学校,在所有世人居住的地方这种爱处处都有是,枝繁叶茂。打开动感中国的画册,阅读《上饶县报》所刊登的先进人物,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也让我们的心感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姑且不谈大自然,不谈那些大的事件,我们就讲一点小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甚至于不被人们注意的平凡事情,也会使你到震憾,细细品味,也感受到爱的幅射。
俞新民先生就住在我家隔壁的小区,他是一个不善于张扬、略带有一点书生气的书画家。他既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作品,还能刻出很有功力的印章,所画的花鸟画也完全上了档次,胡润芝先生也曾多有嘉许。就是作诗填词,挥笔散文,也洋洋洒洒,用笔自如。几年来,他的书画、诗词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展览比赛中展出、获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要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成年累月,点点滴滴的积累。
      不知是家学渊缘还是其它的原因,还很小的时候,俞新民先生就迷上了书画艺术,毛巾上的图案,脸盆上的图案,都成了他的临摹范本。上小学后,他便从画天安门开始,画宣传刊头,没有纸画,就找来一些旧的宣传画,用反面来画画,甚至用包东西的牛皮纸画画。后来,他得到了他祖父用过的一些植物标本卡纸,使他高兴了好些日子。他曾在小学作文上写到,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要用画笔来描绘美好生活。在农村的那些日子,他常常在煤油灯下画画写字,他最爱画的是英雄人物肖像, 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子荣等等,当然,他们的事迹也激励着他的人格成长,那些英雄气体现在他后来的书画作品中,给人一种泱泱大气。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班上的宣传刊头是他包了画的。参加工作二十余年,他虽然没有能够在文化部门工作,但他从未间断过对书画艺术的狂热追求,而是利用这一特长为工作服务,使他的工作成绩也格处突出。如果现在你到他的家里时,你会发现,地上墙上到处都是字画,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墨水的气味。
      他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磨练,善于思索,敢于否定,乐于反省,让艺术作品的前前后后相互灌溉,相互补充,从而日臻成熟,渐入佳境。
俞新民先生非常注重汲取多方面的修养,小时候没有什么资料书,他就从废弃的旧书刊上收集资料,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厚厚的十几本剪报资料,有大师们的杰作和事绩,也有民间艺人的艺术经验,他阅读的文章有名人名作,也有凡人笔墨,他的藏书挤满了书架,摆满了书房。
      到了中年的俞新民先生,尝到了为艺术奋斗的艰辛,当付出劳动得到一定的回报时,使他心灵感到更大的重压,因为他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他不但要对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单位的工作负责,尽管负荷加重了,而他的痴心不改。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他先后自费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国画,参加中国书协书法研修班学习书法。到北京聆听了沈鹏、聂成文、李刚田、林岫、田树苌等名家的讲课,他的作业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而得到了不少的收获。比如他刚学魏碑时,;田树苌老师结合自己的心得批改作业给他以不少的启迪,在篆刻方面,李刚田老师的悉心指导也给他不少的帮助,学友们的讨论和切磋更使他感悟到了不少的道理,经过两次的北京之行,悟性很强的俞新民终于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步入了书法的殿堂,此后,他的作品不但入了学员展,还入了省展、甚至国展。
看了俞新民先生的作品,读了俞新民先生写的文章,听了俞新民先生的叙述,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但我不知道,他这种顽强的探索精神源于何处,来自何方,他这种执着的追求又是为了什么?俞新民先生的一篇文章恰好回答了我的这个问题。
      他在《<读者>的护花原理》一文中写道:我想《读者》似乎就是用“护花原理”来欣赏的们的爱心,传播爱的信息,用一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来经营《读者》,从而打动读者,让真正的读者都能成为“护花使者”和一个爱心的传递者,让这个世界少一扇破窗、多一份美丽;让整个人间少一分奸诈、多一分正直, 少一分冷漠、多一分热情,少一分伪善、多一分真诚,少一分算计、多一分关怀!
   这些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胡杨树的顽强生长,《读者》杂志的友情传递,俞新民先生的艺术创作,都是向人间释放绿意,播种美好,人生的最高价值不正是为别人的美好而劳作吗?不正是为别人的美好而付出吗?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没有爱的荒原!

[ 本帖最后由 我即是佛 于 2007-6-7 21:02 编辑 ]

我即是佛 发表于 2007-6-7 19:32

兼收并蓄集于一艺
                                 ——谈俞新民书法艺术
                                                                       王维汉

      在艺术这个行当中,能书能印者不少,能书能印且又能画者却并不多,而诗书画印俱能者更是稀有了。我所知道的俞君新民,便是这样的稀有人物。
      我最初发现新民,是在七、八年前的一次书法评选会上。在来自上饶县的众多书法稿中,俞新民的作品颇引人注目,其书古雅脱俗,气韵盎然,温和之中不乏刚健之气,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功力与识见,由而他的名字与书法从此便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大约是四年前吧,有一天他突然来到我的家里,我打量了一下,四十出头,身材颇有点魁梧,背着个黑背包,文气而又谦和,能言善谈,这让我想起了“书如其人”。一番寒喧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便常能看到这个背着黑背包的魁梧的中年人,或论艺,或闲聊,甚至于随同其他好友一起走到哪个小店里小酌几杯,渐渐地有些熟悉了,切近了,交谈起便无拘无束起来。然而,尽管相识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只知道他会书法,至于他的诗、画和印,还是在认识了一年多后我才渐渐发现的,知道他不仅通诗书,而且还工画印,只是自身的矜持没让我当着他的面作出更多的赞叹,而在我内心的深处早已开始啧啧起来。
      有一句俚语,叫做“艺多不养家”,意为不少人什么都学,什么都能,但没有一门专精,结果一事无成。由此说来,“艺多”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精力太分散,就有可能什么建树都无从谈起。这实际上就是个如何处理“博”与“精”的问题,能博当然是好,然而不能精于一门,纵然是“博”亦为枉然。倘若不“博”,只去专一门,又真的能“精”吗?古往今来,博而又精者不乏其人,专精不博者,几乎从未有过。由此可见,“博”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是“精”的必备基础。厚积薄发,我想新民君是深谙此理的,所以他并不是想什么都搞他个出人头地。他曾说过,虽然书画都是他的爱好,但他还是选取了书法作为突破口,因为不能什么都一起齐头并进。因此,他于书法用力最多,也最为刻苦,这让我们明白了他为什么攻习书法的同时兼学诗画印的原由。刻印与书法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其亲缘关系自是不必分说,“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书印同攻,可算是相得益彰;“书画同源”,两者同工并茂也在情理之中;诗与书画似乎相距得远些,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证明了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新民君正是冲着诗书画印之间的这种血缘关系,逐个地将它们弄了个究竟,并把玩得有声有色,通过广博的兼收并蓄,最终将其融入书法之中。为了书法,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求“书外功夫”,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可真夯得够大够实的,在如此深厚的基础上,可筑成的塔尖也够高够峻的了,我们也因之见到了俞新民的勃勃雄心。
   书法是俞新民的最终取向,因此他在书法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97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00年又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研修班,跑北京,游山东,访河南,走南闯北,广交结友,拜师求艺,其心之诚,可见一斑矣。广泛的学习取经,使得他视野开阔,眼界高远,对书法的体悟也明显地更为深刻,进而对自己书艺的发展方向把握得也更为准确。勇于探新,稳中求变,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早年,他从规规矩矩的唐楷,转向了粗犷大度的北碑,气势磅礴的大草,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前几年他又很快地接受了流行书风的影响,尽情地展示了自己艺术才华;这两年又掺以赵之谦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他这一路走过来的足迹,清晰可辨,表明了他独特的思考和追求,也显示了他非同一般的应变能力。他的努力,已初步得到了肯定,去年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三晋杯”书法大赛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在江西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大展中荣获三等奖,就是有力的印证。
      当然,新民君今后的路还很长,他有很多的事情还要去做,还要去努力,艺术的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誓不罢休,勇往直前的人。我们期待着,相信他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更满意的答案。

此文曾发表于2006年3月22日的《书法报》。

[ 本帖最后由 我即是佛 于 2007-6-7 21:22 编辑 ]

hnlh425 发表于 2007-6-7 20:01

学习学习

来一张学习
北京234信箱(101149)
黄添喜

qp1125 发表于 2007-6-7 20:35

不错!!支持!
来一份学习em1 em1
523476)广东东莞市横沥镇第二小学
赖清平em5

2787202 发表于 2007-6-7 20:35

学习学习

来一份学习
336300   江西省宜丰楼子下路69号杨辉

xiejichang 发表于 2007-6-7 20:37

来一份学习!
132500  吉林省蛟河市实验小学 谢吉昌

博览群姝 发表于 2007-6-7 21:02

em1 em1

我即是佛 发表于 2007-6-7 22:00

多谢各位兄长关注,即日就会寄出。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