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就西泠印社大型海选活动答《书法导报》记者谷松章问
编者按:“百年西泠•中国印”是今年西泠印社举办的大型活动,征稿启事已经在《书法导报》5月16日21、24版刊登。活动方案新颖,引起了篆刻界的广泛关注。就一些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们书面采访了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 一、 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此次“海选”的议题是怎样提出的?方案是怎样设定的?从2006年开始筹备规划2007年西泠印社活动时,我们即在考虑如何才能策划一场更有社会效应、更能引起社会对中国篆刻艺术关注的活动。自从北京奥运会的会标“中国印”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后,我们一直在反省并扪心自问:“中国印”本来只是一个会标设计,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章与篆刻,但我们试想一下:自古以来有哪一方经典名作或任何一位大师的代表印作,能象“中国印”这个会标那么深入13亿中国人之心并且还能引出极大的民族自豪感?若论对篆刻的推广,它不显得更成功也更有效吗?既如此,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社”,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努力,来承担这个盛世对“中国印章”、“篆刻”的时代宣示功能?
这种时代宣示,肯定不能是宝塔尖上的孤芳自赏,而应该是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相衔接的一种方式。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想到了以“无门坎选择”为标志的“海选”作为一种发动、普及、推广方式。由于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之年,因此在2007年发动这场“海选”,正是对2008北京奥运会的最大程度的宣传与“预热”——而且,它不是一般体育项目从内部出发的“预热”;它是基于会标“中国印”而从篆刻角度所进行的一次特殊的“预热”。在这样的充满文化氛围的“预热”中,反映出来的,应该是西泠印社中人的博大爱国主义情怀与对北京举办奥运会所拥有的民族自豪感。 二、 请您介绍一下筹备的基本情况。我们知道,下面要进行分区“初选”,具体的准备情况进行得怎么样了?
西泠印社的这次“海选”,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分赛区初选。海内外包括日本、韩国共分为10个赛区。内地赛区是华南赛区(广州)、华北赛区(天津)、西北赛区(西安)、华东赛区(济南)、东北赛区(哈尔滨)等,参选作者可以交叉报名,以求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所有的印学人才来参与这次活动。“重在参与”是这次活动的基本精神。第二阶段是“和家园”总决赛,是在杭州进行,决出优胜名次。第三阶段,是到北京在10月下旬举行的西泠印社秋季雅集活动中进行颁奖活动与表彰活动。当然,在北京的系列活动包含了三个展览与一个研讨会还有一次集体创作活动,分别为“百年西泠•中国印”海选优秀作者篆刻书法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西泠印社社员作品晋京展、全国印社篆刻邀请展暨作品集首发式,研讨会为“当代人文环境下印章的文化功能”学术研讨会。一次创作活动是“人文奥运”西泠印社社员篆刻百印原石展暨手拓本印谱首发式,规模盛大,“海选”的表彰活动在其中是一个主打活动,但不是唯一的。目前我们的活动已获得了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全力支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我们的主办单位;中国文联作为我们的特别支持单位;另外还有一个由八部委包括文化部、体育总局、团中央等组成的“我们的奥运——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组委会,也作为我们的主办单位。可以说:这是一场西泠印社百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甚至是当代篆刻界也从未有过如此格局的超级专业推广活动。没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没有国富民强的鼎盛之世,没有篆刻界广大专家们共通的爱国主义精神,过去篆刻界是很难有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的。而就近一个月的情况来看:每个选拔赛区也获得了各省书法家协会的全力支持,准备工作的状况非常良好。 三、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而“海选”是近年影视、娱乐界流行的方式,将二者结合,除了推举人才,是不是也有普及篆刻艺术的考虑?您对它的效果有信心吗?
“海选”是影视、娱乐界流行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低格调的——持这样固执看法的人,大抵是思想过于保守者。其实,“海选”只是一种方式。高雅者用它,它就高雅;低俗者用它,它就低俗。真要站在高雅的立场上保持纯真的篆刻古老艺术的立场,那首先反对的不应该是我们的“海选”,而应该是“中国印”这个会标。因为它是一个设计图标而还不是真正的“古老的”篆刻。它不能代表中国印的精髓。但这样的反对是何等的荒谬?并且,我觉得篆刻家应该敞开胸怀来给“中国印”的设计者记一大功。因为正是它,把篆刻从小众口味变成了一种社会、时代文化的大形式,这不正是我们多少代篆刻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吗?说到对篆刻的普及,我以为“海选”的目标除了最大限度的“无门坎”发动,还更在于提高。因为它最后是要通过“过关斩将”、层层筛选而选出优胜者。这些优胜者,肯定不是普及型人才。再说了,篆刻早已是精英化了的专门项目,它就是想普及,也不可能进入“流行”与时尚。但是,“无门坎”海选对于人才的推举,却是有着极大的意义的,它对于较多考虑论资排辈的当代印学界而言,或许是一种极好的补充与平衡。 四、 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印学社团,也是影响最大的印学社团。一直以来,西泠印社是印坛高端的代表,是印坛的“象牙之塔”。印家入社极难。近几年,西泠印社推出了一系列活动,使一些年轻作者竞争入社。西泠印社对于普通的篆刻作者一下子变得可望可及了。您作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与秘书长,请谈谈对这种变化的看法,您有没有西泠印社权威被降低的担心?
年轻社员考试入社,是百年社庆之后西泠印社的一项新举措。推出之初,它对于中青年印家的震动的确很大。但在我们而言:最初的目的只是希望社务运作(包括入社)能更加公平、公正、公开。考试是无法人为掌控的,它不用去托交情拉关系走后门,凭真本事即可。至于说西泠印社的权威被降低,我好像并没有这个担心。西泠印社作为一个社团,也有如何补充新鲜血液、提携后进的问题。那么,是通过人情把一些并不是最优秀的人选进来,还是应该不分亲疏、把最有本事的青年才俊选进来?两者孰为权威?我想肯定是后者。很多情况下,权威是通过公平产生;而未必是靠年资产生的。对于目前西泠印社的这种变化,我认为是可喜的。 五、 这次“海选”如果进行顺利,会不会把这种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开展下去?会不会替代原来的“篆刻评展”的形式?
这个问题我们社长会议还未讨论过,因此现在很难回答。这次“海选”的设计,首先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时空”——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以我们的“海选”名称,是“百年西泠•中国印”。是西泠印社从篆刻的立场上为“迎奥运”做的一场高档次专业选优活动。奥运不可能每届在北京办,那么“海选”似乎也没必要每年办。而过去办的“篆刻评展”,也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想法,尚未经过集体讨论,只是您临时问了,故尔凭直觉谈谈个人意见而已。 六、 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极大地推动篆刻艺术在普通百姓中的认同度与普及程度。西泠印社是否还有其他活动来配合?您对篆刻艺术在普通人群中的普及前景怎么看?
当篆刻艺术已彻底退出实用舞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需要印章之时,普及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有如书法那样:我们不写毛笔字、写钢笔字甚至打电脑,并不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那么日常生活中不用印,当然也不会阻碍篆刻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但我以为,篆刻艺术不会天然地就有发展机会的——许多有意义有前景的目标,只要没有人去努力,则目标还只是目标而不会变成现实。正是基于此,我们特别希望这次“海选”被看作是对篆刻艺术作有力推广的一次严肃认真的努力。至于说到是否还有其他活动,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三“展”、一“会”,以海选优秀作品展、社员作品展、印社联展与学术研讨会还有创作一套印谱,即是我们所作出的更大范围的努力。我以为,作为“天下之社”“名家之社”“博雅之社”的西泠印社,应该率先作出这样的努力。而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西泠印社将持之以恒地为当代印学界付出这种努力。这是我们作为社员的责任感与作为一名篆刻家的历史使命感所决定了的。 em5 em5 em1 em4 em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