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13 12:04

原帖由 张子言 于 2007-6-13 10:0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教育要重视“学”与“习”的关系,否则,孩子们就会厌学,教育就没有意义。
“学”的能力随大脑的不断成长发育而加强。
13岁,大脑基本发育完成。0-10岁最为关键。
这10年左右的时间将基本确定一个人这辈子大脑潜能开发的程度。

让小孩子“自由”、“快乐”地去自己钻研,我觉得是培养孩子学的能力的关键。
而家庭、环境的熏陶(或模范),就决定孩子学的方向。

招雀园主人 发表于 2007-6-13 12:12

既然添列主持人,不参与心里有愧,参与又力不从心。
手头有一本李泽厚先生所著《论语今读》,前几年读过。“学而不思则立罔”,已印象模糊。今重新翻出,因李评过长,足有两千余字,只摘要如下,也算完成任务。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精神是“乐感文化”。

本章开宗明义,概而言之:“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见此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体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作为《论语》首章,不亦宜乎。

[ 本帖最后由 招雀园主人 于 2007-6-13 12:19 编辑 ]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13 12:58

原帖由 叶柔 于 2007-6-13 11:5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段话应该做普适的理解,学术的探讨不能太矫情。

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是有道理的。这段话更说明了君子的胸怀。有此胸怀则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这肯定是一种品德。
《论语》中的话,大都可作“普适”解。但要分出层次,否则就“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当然有些层次可以忽略不计,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有至少四个层次,是由“家”“国”划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视为“本”,“修身”又是“本中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自本身又可分出许多层次,这才能成为学科。
“学术的探讨不能太矫情”,这句话,我赞同!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13 13:01 编辑 ]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6-13 13:14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13 12:5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论语》中的话,大都可作“普适”解。但要分出层次,否则就“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当然有些层次可以忽略不计,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有至少四个层次,是由“家 ...
所以,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孔子是君子儒的代表;他的境界是圣人的境界em8 em4 em2 em13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13 13:29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6-13 13:1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孔子是君子儒的代表;他的境界是圣人的境界em8 em4 em2 em13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都可视为“圣人”,都是大智慧者也!当然也有“大”“小”之分。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6-13 13:51

圣人说;近君子,远小人 .......所以 得(孔孟之)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修身第一,学问第二.....em8 em10

阿杰 发表于 2007-6-13 15:45

em1 em1 难得机会,认真学习!

虫甬 发表于 2007-6-13 16:29

原帖由 火木子 于 2007-6-13 12:0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学”的能力随大脑的不断成长发育而加强。
13岁,大脑基本发育完成。0-10岁最为关键。
这10年左右的时间将基本确定一个人这辈子大脑潜能开发的程度。

让小孩子“自由”、“快乐”地去自己钻研,我觉得是 ...
在古代,中国教育有一整套传道、授业、解惑的机制,那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但经近百年的破坏,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
    旧时上私塾的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孔子像前行叩拜礼,然后对先生行拜师礼,这一简单而郑重的仪式,颇具象征意味。先师(孔子)——教师——我(学生)这种一对一的方式,代表着知识的传承之链,由古及今,而落实到我肩上。这是知识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它像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一定会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的。
诵读《四书五经》也是旧时学生必须做的功课。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最好能够在幼年时背诵(并不要求完全理解)。这就好像在人生的旅程中早早地埋藏下无穷的宝藏,将来会让终生受用不尽。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13 16:41

回复 #68 虫甬 的帖子

我错过了这样传统教育,深以为憾!
不过,还不算迟------还没死、还能思考------就不能算迟吧。我现在就在背经典,一个个慢慢来背。
活到老,背到老,学到老。

虫甬 发表于 2007-6-13 17:30

原帖由 火木子 于 2007-6-13 16:41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错过了这样传统教育,深以为憾!
不过,还不算迟------还没死、还能思考------就不能算迟吧。
活到老,背到老,学到老。
“我现在就在背经典,一个个慢慢来背。”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先生仍能静下心来背诵经典,让我敬佩!


回想起自己对经典的关注,很可怜!在小学前,不仅几乎是空白,而且还被强行灌输入一些“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之类充满文化毒素的口号。这些毒素使我们后来对中华文化经典的亲近起到了一种几乎本能的排斥。因为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灌输,在中学时零星读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中的文章,也很不以为然。这样我真正开始有意识系统研讨中华文化经典时,已近而立之年。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漫悟】专题之论语篇:学而第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