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赵长青就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答记者问
“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览”已于近日启动。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和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对本次展览非常重视。为了使老年朋友对这次展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6月初,本报记者借中国书协五届三次理事会在郑州召开之际,对张海、赵长青进行了采访。 尊重 关心学习张海、赵长青就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答记者问
■记者 樊利杰http://www.sfrx.cn/upload/20070607104652575.jpg
张海http://www.sfrx.cn/upload/20070607104715662.jpg
赵长青 记者:中国书坛近三十年所举办的展览,基本侧重于中年和青年,如以前有“中青展”,现在有“青年展”等。请问张主席,举办这次老年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张海:感谢《书法报》对中国书坛的关心和对中国书协一贯的支持。客观情况确实如你所说,过去中国书协没有单独举办以老书家为参与主体的书法展览。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老年人参与全国各类展览的热情似乎有些减退;而另一方面,老年书家和爱好者又越来越多。因此,为他们独立举办展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尊重老年人,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老书家在自己的创作经历中都曾有过辉煌,并被书界、社会所认可。他们是书法界的财富,我们应该尊重、重视这个群体,充分发挥老书家在书法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这个展览,既可以充分展示老书家的风采,消除一些人对老年人创作的偏见、误解,又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书法普及和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充分调动老书家的积极性,这样就可能带动周围一帮人,影响下一代人。关于这次展览,老书家一方面可以凭自己的丰富人生阅历,以平常心对待;另一方面,应该把握这次机遇,适当审视自己的创作轨迹,力争有新的突破。因此,真诚希望老年作者踊跃参与,把自己多年的探索成果展示给大家。
记者:您觉得我们对待老年与中青年书家应有哪些不同?
张海: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要依靠广大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这支庞大的队伍,若按年龄段粗略划分,那就是老中青三代,他们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果有所侧重,简言之即尊重老年、依靠中青年、提携新人。老书家数十年辛勤耕耘,既为我们书法事业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又有丰富的学养、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我们应当把这些当作书坛的主要财富来保存和发扬,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们。在当代书坛,中青年是创作主体,他们前进的步伐和方向实际决定着书坛的走向。他们精力充沛、创新进取,又有相当的创作和知识积累,我们要给予充分信任和依靠。依靠还包涵着多给他们种种关怀和指导,创造良好的氛围。书坛的未来在新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携有潜力的新秀,是各级书协的战略措施。
记者:首届老年展结束后,中国书协还有没有后续活动?对老年展有没有长远的规划?
张海:我个人认为决不会把首届老年展办好后就算完事。关注老年书家的创作,尊重老书家,是我们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长抓不懈。老年展也应当继续举办,但展览形式可以变化,比如以书体、地域、同仁、主题等方式。要讲究实效,新意不断。这样下来,老书家创作热情就会始终不减,创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除办展览以外,还要创造条件,召开研讨会、出版作品集、建档立传。事实上,对老一代代表书家的研究和承传,是继承书法艺术传统的具体内容之一。当然,有些具体措施,要经过调研论证后才能最终确定。根据中国书协的规划,启动和实施名家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书坛的代表人物。这次老年展成绩比较突出的书家,也许就会成为那个年龄段代表书家候选人。
记者:老年作者的作品可能不会像青年人那样在形式、风格上有太大的变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在评审标准和方式上是否会作适当调整?
张海:一个书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家要不断创造、探索、否定、修正、丰富、深化,反反复复,但形成之后,就不好有大的改变了。如果像川剧的变脸不断改变,等于对以往的否定,也是书家不成熟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要求老年作者在创作上不断改换自己的风格,是不切实际的。老年书家应在已经形成或初步形成个人风格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自己的风格。不管怎么变化,都不要离开书法审美的基本标准。评委和观众不会只关注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作品的内涵。希望老年书家既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客观地对待他人,冷静地审视自己。通过这次展览,使自己的水平有所提高,在认识上有一个飞跃,迈向一个新台阶。
记者:赵书记,以往这样的大展,大都由各省书协承办,这次把这样的“首展”承办权交给《书法报》,相信是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对媒体办展您怎么看?
赵长青:现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专业展览中,中青年作者精力旺盛,创作富有***,获奖参展的机会比较多,根据这个情况,经过反复酝酿、充分论证,我们特意设计了面向老年人的特色展览。这个展览体现了中国书协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是为老年书法群体服务的一个直接而有效的载体。可以说是今年中国书协展览的一个亮点。这次把老年展交给《书法报》承办,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大家知道这次展览没有任何经济回报,但为书家服务是《书法报》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宗旨,所以,《书法报》在湖北省文联领导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承办展览,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媒体办展,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我相信《书法报》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条件和决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展览。
记者:本次展览免收参评费,体现中国书协对老年作者的一种关爱,请赵书记就这个问题谈谈。
赵长青:尽管一般的展览都要收取参评费,但对首届老年展,中国书协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经过反复商量,张海主席也有明确意见,决定不收取任何参评费用,把展览办得更加人性化,以凸显展览特色,使之更具吸引力。因此,无论中国书协还是《书法报》,都不是从赢利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今年中国书协还有面向西部的书法联展,我们同样采取一切减免的方式,这样更能体现科学的发展观。
记者:展览结束后,《书法报》将发挥媒体优势,大力推出一些老年书家,让他们由“地方名家”,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对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赵长青:展览几天就结束了,但产生的效应是长久的。我相信通过这次展览,肯定会出现一批在书界能够站得住的、有深远影响的老年书家。希望他们努力创作、积极参与,让自己的书法人生再次迎来辉煌。
记者:中国书协对承办方还有哪些要求?相信多沟通、多交流,会使这个展览办得更有意义。
赵长青:这次展览,要把评审、宣传、兑现承诺等关键环节做好,中国书协将与书法报社就此保持沟通。此外,在接待、布展上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体现出人文关怀。
记者: 《书法报》考虑到展出效果,经过多方考察,决定把展览放到新建的湖北艺术馆,力求最好的展览效果。您能否通过本报对老年朋友说上一句话?
赵长青:祝愿老年朋友在本次展览中取得好成绩,艺术生命常青,充分享受我们的太平盛世,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face13 em1 em1 em1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