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5 13:38

只有“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也是老子的“原道”思想。“常道”所看到与表述的是“静止”与“变化”的“相对性”,而不承认“变化”是绝对的“原道”。
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深意所在!
不知此,就不能把握老子的“原道”思想。呜呼哀哉!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5 15:02

回复 #10 曾惊花落 的帖子

呵呵。我那句话的意思,花落理解偏了吧。
其次,我这个是反问,不是疑问。
再其次,就算是疑问,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找答案的一种方式。答案当然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别人都不能。当然,帮帮忙还是可以的,这也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原因之一。

大布衣你说“只有“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跟花落那个意思一样。

对不对?我觉得对,但不全对。
一个硬币,看到其中一个面,就认为是全部。
如果“变化”是绝对的(或不变的),那么你说的这句话是不是也要“变”?如果你这句话也要变,那么你说“变化”是绝对的就自相矛盾了。
这是我当初反问花落的意思。可惜他理解偏了。
其实,这是一个悖论。你无法证明自己说的是正确的。em4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5 15:05

别人的偏解实是自己的偏解。em4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5 15:07

在绝对中衍生出相对,这个相对的对立面绝对与原初的绝对是不相同的。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5 15:10

至于这一问题,古希腊一哲学家终生也无法解释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楞伽经》中有答案。如对其有深刻体会,就不会跟用长篇大论来跟他人讨论了。
这问题我只能跟你讨论至此。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25 15:14 编辑 ]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5 15:55

你提到相对的不同层面。那么相对的层面中,有没有最高和最低层呢?是无限的吗?

这是哲学问题还是科学问题还是什么问题?

另,有没有人来讨论这个问题,也许没啥关系吧。我只需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其他是别人的事情。em4
套一句这个话说:这是我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个态度吧。em22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6 01:11

你也学会镜子手法了~em4 不容易~em22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6 01:23

俗话说: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呜呼哀哉!em14 em3 em22 em15 em12 em19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6 12:53

大布衣是在夸奖吗?呵呵
管你是不是,现接受了再说em4

其实,老子是知道这一点的。他知道悖论和解决的办法。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又再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三句话,一环扣一环,一环解一环。老子不想让后人陷入”文字狱“、为名相所困。

如果天人合一是对的话。按这个道理,要读懂一个人写的东西,就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当然,读他写的东西的时候,也是具体的在了解他。两个方面要关联起来分析。
因此,要读懂老子道德经,最好达到老子的那个境界,至少要接近那个境界。这样,你就是老子,老子就是你。你就能真实的理解这个真实的老子了。
这个境界怎么达到呢?要有书外功(《道德经》之外),要内外结合。其实,内也是外,外也是内。
不能只看那个字面意思去抠。字面下的内容要身体力行才能知道。字面的意思加上字面下的东西,还要合理的联系起来。这样,可能是原本的真实的那个东西了。
对老子的那个”形象“,要修修改改,要不断调整。既有删除(原本的认识不对),也有增加。最后丰满起来的,才算是接近或达到了真正的老子。
还得从老子的思想中出来,因为那不是你,不能也不可能复制一个老子。复制品是低廉的,复制思想也是(当然,两人的巧合不是复制,是知音)。
如何出来?真正懂得老子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会明白。半懂不懂,老在那儿晃悠,出不来也别怪老子。谁让你进来呢?

最后,以上所述,是不是也符合天人合一?我觉得算,但自己说的自己肯定,那肯定不算。em4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6 13:05

对了。关于19楼说的环环相扣。

一般看问题,容易直线思维,直线思维不是不好,是有局限,易走极端。所以,有人说要圆融起来。但是圆融个没完没了,会把自己绕在里面。
螺旋式结合了直线和曲线,这样上升、下降都自如。em22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