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3 11:24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四

老子篇章翻译之四

【题解】
这一篇是老子续讲的宇宙本体论,老子叙述了两种情况下的“道”以及它的自然秩序性,老子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而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源泉,先于上帝而存在:“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渊兮,似万物之宗”,是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可感知而不可见、不可触摸的虚体,万物都在利用“道”,而“道”的作用和被利用性是永无枯竭、永无穷尽的。同时,又是具体地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具体规律、法则:“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作为规律、法则,它是无处不在的,是统一万事万物的一个超级链接;“挫其锐,解其纷”,作为规律存在它又产生一种秩序性。但“道”在老子的文章中是岐义重重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和解释。其实,“道”,乃是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是产生一切的母体,则康德的“先验综合系统”、黑格尔的“绝对理性”和拍拉图的ldea,同时又是寄存于宇宙万物之中的具体规律、法则。它不是人们所说的“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地道、天道和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仅仅在性质上是相通的,“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自己,‘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效法自己。老子认为‘道’是一独立体,没有对立面,绝对对待。),“道”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具有自然的独立性,把“道”简单地理解为天道或者等同于天道是庸俗和幼稚无知的解释。如果仅从理念去理解和把握老子所说的“道”,是不准确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它既是最高哲学范畴的理念,也是具体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规律、法则和一种超级链接。但是如前所述,老子的“道”是岐义重重的,在他的《道德经》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和解释,事实上,老子的哲学也没有以准确的概念作为推理的阶梯,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但是,也必须理解,在他的时代,语言和语言表达都不发达,而作为规律,当时人们所认识和把握的具体规律少之又少,因而这种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作为“理念”、“规律、法则”这种意义上的理解又是绝对的。
同时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统一宇宙万物的超级链接:“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实际上,规律性就是一种秩序性,宇宙万物、自然的事物和社会的事物都是统一在“道”(规律)中的,任何事物的纷呈存在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任何事物包括现象的产生和呈现都是“道”作用的结果,它表达一种秩序性。“道”(规律)是不可见的,却是可感知它的存在的一个虚体。由此,老子表达了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和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统一在规律的超级秩序性之中,由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回归自然,建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和谐自然社会,所以,老子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是来自哲学上的根源。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 冲:古字为盅(chong),器皿,空虚的意思。
② 盈:穷尽的意思。参看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相同。
③ 兮:语气助词,比之与现代汉语的“啊”、“呀”相同。
④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又见于五十六章。这里的“其”字都是“道”本身的属性。
⑤ 湛:沉没水中为湛。形容“道”的隐而无形,而又确实存在。

【译文】“道”啊,它无形无状,是不可见的虚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万物都在用它而用不完。多么渊深啊,它好像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它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可以使自己融入世间的光辉里,也可以使自己混同世间的尘浊里。它隐没得那样无形无象,看似不存在却总是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4 14:41

曾柏清:

除"道"外,一切现象界东西都相对而言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