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4 12:43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五十六

老子篇章翻译之五十六

【题解】
这一篇老子说得是人生和“道”在世间的体现,同时表达了老子自然主义的思想。一、“懂得的不乱说,乱说的不懂得”,这不是简单的诚信问题,还是一个真知与无知的问题,真正有真知灼见的人会抱守真理,而没有真正真知灼见的人便以假相来代替真理,以假相欺世盗名,自然不抱守真理,而人,真正能理解宇宙万物的真理与真相的不多,所以,话说得太多的人其实他们理解宇宙万物的真理与真相缺乏实质的认识,因此说话往往出现荒谬性,因而说的谎言很多;而有些人真正理解宇宙万物某些的真理与真相,但是所理解的也有限,所以,为了避免荒谬性而不多说不乱说,况且,世间纷纷扰扰,自有安静的时候,世间的是是非非,无论是小是小非还是大是大非自有定论,老子是一个具有大智慧和懂得大道理的人,说与不说,他认为最好少说,也最好不说,因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定数,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藏”。纷纷扬扬的人世间,终会尘埃立定,如水之混浊,当心灵安静下来,便会自然澄清,心境清明;二、“道”在世间的体现:“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使自己和入世间的光辉,也使自己混同世间的浊尘”,这是因为规律无处不在,普遍地存在于世界每一处空间,规律有不能否认的普遍性;三、“无法对他亲近,无法对他疏远;无法使他得到利,无法使他受害;无法使他尊贵,无法使他下贱。所以为天下所尊贵。”“道”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它产生一切主宰一切而不被世间的一切所左右,世间的一切不能作用于它和影响它,它的存在不依赖任何事物,相反,世间万物却只能依赖它而存在,体现着它的作用,它对万物的作用是有形的、可见的,这从化学反应中我们会看得很清楚明显,但它首先是规律、法则,作为一个Idead存在,但不是不动不灭,规律其实就是条件,只要条件变了,规律就会改变,万物只是据它而存在而得以体现;四、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有两层解释:1、“道”之所以“塞住耳目口鼻的知识穴窍,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是老子对它的人格化描写,事实上,“道”既没有穴窍也没有欲门,但是不具智慧而具智慧,不具人格而具人格,世间无一物能逃脱它而存在,无一物不依赖它而形成、生长、发展,它是世间的主宰;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另一种解释是:万物都统一在规律中,无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统一在规律性的超级链接中,产生一种秩序性,因为规律性就是一种秩序性。所以,无论是自然界的一切还是人类社会的一切,它们的存在看似没有联系却是无时无刻不处于联系中,规律维系其中的一切,以规律为超级链接。老子反反复复说:“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使自己和入世间的光辉里,也使自己混同世间的浊尘”是表达规律无处不在的信息,告诉人们一切都有规律在其中维系,世界的所有发生、存在和发展凭借的就是我们看不到的规律,这是这篇文章中老子表达的自然主义思想。四、“道”是无主之主,绝对对 待,独立于世间万物而存在,是一个绝对体,它主宰一切而不自以为其主,所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 知者不言:王弼注:“因自然也。”二章“行不言之教。”句意是,懂得大道原理的人,不随便发表言论。
② 塞其兑,闭其门:此二句已见于五十二章。
③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四句已见四章。

【译文】
懂得的不乱说,乱说的不懂得。塞住耳目口鼻的知识穴窍,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使自己和入世间的光辉,也使自己混同世间的浊尘里,这就叫做深远无形的与“道”同。所以,无法对他亲近,也无法对他疏远;无法使他得到利,也无法使他受害;无法使他尊贵,也无法使他下贱。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