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4 13:14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四十三

老子篇章翻译之四十三

【题解】
此篇文章是老子的方法论和政治论。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描写了他生动的“道”和它的普通性,“道”是世间最柔软的,犹如可以掂量的物体一样,活生生地穿梭和驰骋于万物之间,即使是世间最坚硬和密度最大的物质、无任何缝隙的物质也能轻易穿入,“道”在老子的想像中会穿梭会飞行,无坚不入、无物不进,它普通地存在世界之中,存在于万物之中。“道”统领提纲,在世间建立一种秩序,万物都构建在“道”的超级链接中,因故老子说:“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好处”, “道”无言而存在,因此教也无言,因此一切也应“无为(按照规律办事)”,而按规律办事是天下最有益的事情,它带来的益处,天下之大,还没有一件事情比得上它。因此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根源来自哲学上的认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一个贯彻始终的话题,在这个动与不动的世界中,它维系一切,表达一种秩序性,一种贯彻万物的超级链接,它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但是却又是最大的和最小的,它大至不能最大,小至不能最小,它是世界秩序的维系者并且具有生命力,无穷无尽地生产,具有伟大母性的生产能力,生产一切。它是一,但并非是无概率的一,而是产生宇宙万物的一,它是一个理念,所以无穷无尽,它无言地存在,但是一切都统一在其中。老子觉察到它是规律,万物依据它而存在,得以形成,在这篇文章中指得就是具体的规律,具有普遍性,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但它是不可见的,它统一一切秩序,所以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它无言地存在,在我们的感觉之中,老子不知道怎么样表达它,只以“道”相称。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字是文言文,相对地说,它不发达,语言没有像西方的细化,笼统得很,它早就应该细化,可是中国社会当时和以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世界的发展中心。中国人一直很自傲,称外国为“夷”,有点卑视世界的文明,到清朝时又自欺欺人,自高自大,同时,又对外国人心存畏惧。乾隆在中国可以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但是面对外国人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用当时发达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殖民地军队却不得不采取闭关自守的策略,面对世界的发展大局,没有认识到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不可阻挡,以至于清王朝最后被科技强大的列强侵占分割。如果当时中国与世界同发展,抱着谦虚的态度,发展科学技术,慈禧就不用抱着孩儿(即光绪皇帝)跑了,中国的文化和国运一定更上一层楼。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盛极而衰,向相反方向发展,中国强大了几千年,必然走向衰弱,这是老子的发展哲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理。“道”统一一切,又维系一切,它无言地存在,所以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能比规律构建一种秩序性更好的呢?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① 驰骋:纵马奔跑。
② 无间:无空隙,不能进入。“无有入无间”,“道”却能入。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道”,穿梭于“有”的坚硬物体之中,这种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有形之物。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好处。不言的教育,无为的利益,天下人很少认识到这程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柏清:老子篇章翻译之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