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8 11:27

【国学漫悟】专题之论语篇:学而第一之九、十、十一,


【國學漫悟】專題之論語篇——★★★★★——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褒成宣尼公 孔子像http://www.shufa.org/bbs/album//25474/20070611_219c88c3db8636542b0d023q7nEprsIb.jpg



主持人:招雀园主人 琴岛大布衣曾惊花落虫甬丁剑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8 11:28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8 11:29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6-28 11:30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曾惊花落 发表于 2007-6-29 03:40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这是将反省方法具体表现出来。“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自然会想到父母的行为举止来——父母的行为举止如何,自己的又怎样;“追念久远的祖先”,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追溯索源,进乎大道。一个人如懂得反省,等于懂得“三思而后行”,其自律性也高。“自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高道德成就之一。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精神是传染最快的疾病,像孔子这样的人自然会很容易捕捉到这一点,《中庸》则称可以通过占筮或分析别人的观点中来预知一个国家的变化。事实上,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也可以掌握这种本领的,如利用《道德经》的“大道废,案有仁义”的说法,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现时加强素质教育是因为国民的素质不足所致,而各种防盗设施和人寿保险的兴起,说明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过,知道这些不足为贵,时代潮流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是以提高自己个人修养为上。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我以为这段话中的重点是“合理”二字,什么才“合理”呢?《荀子》有“鱼”与“熊掌”之说,但个人将什么看作“鱼”、什么看作“熊掌”呢?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我对此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更喜欢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注:我是不懂文言文的,在读经典作品时,少看原文,不看注释,不看别人的分析,只通过白话释文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30 02:55 编辑 ]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6-29 16:22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
读了这两段话,想起《书谱》中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君子立身,务修其本。”那么,其“本”是指的什么哪?希望听到网友的回声......

火木子 发表于 2007-6-29 22:05

转一篇文章看看:

当你嫌弃你的父母时,请你读读这段话

我的孩子:

哪天
如果你看到我日渐老去
反映慢慢迟钝
身体也渐渐不行时
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理解我…………

当我吃的脏兮兮
甚至已不会穿衣服时
不要嘲笑我
耐心一点儿
记得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教你这些事吗?
如何好好地吃,好好的穿,
如何面对你的生命中的第一次;

当我一再重复
说着同样的事情时
请你不要打断我
听我说
小时候
我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同样的故事
直到你静静地睡着;

当与我交谈时
忽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给我一些时间想想
如果我还是无能为力
不要紧张
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说话
而是能跟你在一起 ;

当我不想洗澡时
不要羞辱我
也不要责骂我
记得小时候我曾经编出多少理由只为了哄你洗澡嘛?

当我外出
找不到家的时候
请不要生气
也不要把我一个人扔在外边
慢慢带我回家
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多少次因为你迷路而焦急的找你嘛?

当我神智不清
不小心砸碎饭碗的时候
请不要责骂我
记得小时候你曾经多少次将饭菜扔到地上嘛?

当我的腿不听使唤时
请扶我一把
就像我当初扶着你踏出你人生的第一步 ;

当哪天我告诉你我不想再活下去了
不要生气
总有一天你会了解
了解我已风烛残年来日可数

有一天
你会发现
即使我有许多过错
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你最好的 ;

当我靠近你时
不要觉得感伤、生气或埋怨
你要紧挨着我
如同当初我帮着你展开人生一样
了解我帮我
扶我一把
用爱和耐心帮我走完人生
我将用微笑和我始终不变的爱来回报你 ;

我爱你

我的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终于有一天,
他们去世了,
突然你想起了
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
它们像榔头般痛击着你的心。
如果父母仍健在,
那么别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爱着他们;
如果他们已经不幸永远离开了你,
那么你必须记得,
父母的爱才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

好好看看,也善待自己的父母.
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 本帖最后由 火木子 于 2007-6-29 22:09 编辑 ]

踏浪而来 发表于 2007-6-30 21:35

em1 em1 em1 em1

无为斋主 发表于 2007-7-1 08:52

em1 em1 em1

回归二王 发表于 2007-7-1 11:37

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漫悟】专题之论语篇:学而第一之九、十、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