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8-4 22:22

中國古代有沒有標點符號?

            中國古代有沒有標點符號?



      【大公網訊】《光明日報》昨天載文說,中國古人讀書是不可能一口氣把一篇哪怕是分量極小的文字讀完的,在閱讀中肯定需要停頓,這就需要自己去斷句。句讀是古人讀書的重要方法。       
       據考古發現可知,中國古代很早就在寫作、抄書過程中使用過一些表示句讀的符號。如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甲本帛書中除了章首有圓黑點「‧」作為章號外,一個完整的句子後面,也有一個不規則的小黑點,這應該是古人抄書時隨手加上的句讀符號。1972—1976年間,在甘肅居延考古隊發掘出土的一批漢簡中,除表重文的符號「=」外,還有「」、「▓」、「●」、「W」、「∠」、「∕」等符號,它們均起著句讀或後來標點符號的作用。       漢簡中的這些特殊符號,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用途,有的是起到後來「,」的作用,如「●」;有的起到「、」的作用,如「▲」、「‧」、「∣」、「∠」等;有的起到句號的作用,如「卩」;有的則起到標識章首或分行、分段的作用,如置於行文起首處的「W」、「」等符號;有些符號如「∽」、「S」、「▓」、「=」等我們還不好確切地斷定它們在行文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有些放置於文末的符號如「W」等,在抄寫或書寫時還特意用硃筆跡表示其特殊性;有些是兩個符號連用,如「W」「S」、「,」「卩」、「△」「S」等,就非常令人費解。同時,在漢簡中還出現了後世的逗號「,」和頓號「ヽ」等類似的符號,其作用也和後世的用途差不多。這說明,至遲在漢代,人們在書寫或抄書時還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表示句讀,以便於人們的閱讀的。       
       句讀一詞最早見於後漢何休的《春秋公羊傳解詁序》,雲:「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讀」表明語意未盡而需要停頓,「句」表明文辭語意已盡。「讀」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符號來表示,而「句」在唐朝以前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專用符號。唐朝以後,中國的通俗讀物開始普遍地運用「。」作為句號。       
       依據現有的文獻材料來看,中國句讀符號使用規范的確立,應該是在宋朝。除宋朝岳珂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提及外,學者毛晃在其《增韻》中也說:「今秘省校書式,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中間。」「、」和「。」成為點讀書文的正式符號,並成為今天頓號和句號的來源。後來,到了明朝刊本小說出現時,才開始增添了兩個專名號:一個是人名旁加一直線「──」,一個是地名旁邊加兩直線「∥」,它們都加在直行字的右邊。上述兩種點和兩種標號,就是中國最早的標點符號。清代學者對句讀的研究用力最勤,成果也最多,尤其是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還在其自刻的書如《廣雅疏證》、《經傳釋詞》等上,都自加了句讀符號,從而開創了自己著書自標句讀的先例。       
       古代學者在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不僅為後人閱讀古代典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且也為現代新式標點符號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羲之书法 发表于 2007-8-4 22:30

正思考中em2

巨剑 发表于 2007-8-5 21:19

em2 em2

河东南 发表于 2007-8-6 11:33

中国的标点符号一直处于朦胧状态,明显的标记大概就是一个作者自己阅读过程中是顺手一O,史料的记载属于空白,另外的“之乎者也”也兼有标点的功能,但大多处于特定的读取环境下

为人民服务 发表于 2007-9-20 17:35

学习学习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古代有沒有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