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ifan 发表于 2007-9-3 12:11

方寸见精神 ——张鸿林篆刻艺术小记

方寸见精神 ——张鸿林篆刻艺术小记
2007年09月02日 09:12:40  来源:人民日报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7-09/02/xinsrc_3620904020916359111116.jpg润物细无声(篆刻)张鸿林
    初识张鸿林是在一次书画展上。张鸿林人很随和,话很少,在人群中并不引人注目。展览上许多人对张鸿林的篆刻赞不绝口,他所刻的“润物细无声”布局得体大方,“细”字所形成的空白与“声”字下方的空白互相呼应,“无”字既与“声”字穿插,又与“物”字紧紧相连,疏密设计颇见巧思,给人一种纯净的美。让我没想到的是,张鸿林的职业是一名法官。好奇心驱使我和他聊了起来。
    张鸿林祖籍山东,1964年出生于青海格尔木,后随父母到新疆。受父亲的影响,张鸿林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1980年,张鸿林考入师范学校后开始自学书法篆刻。那时的物质条件比较差,有关金石、篆刻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很难见到,几经周折购得一部《汉印文字征》和几本古铜印谱,他如获至宝,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对我国书法篆刻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师范学校毕业后,张鸿林被分配到新疆若羌县二中任英语教师。若羌县地处沙海,各方面的条件都很简陋,但艰苦的条件并没能阻止张鸿林学习书法篆刻。教学之余,他将自己关在宿舍里,读书、写字、刻印。为了提高技艺,张鸿林参加了许多函授研修班进行学习,系统地掌握了中国书法、篆刻史论、美学、古代汉语和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为篆刻艺术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6年以后,张鸿林先后结识了书法篆刻家   
      李刚田.刘绍刚并受业于两位先生。后由刘绍刚介绍有幸投入我国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门下。三位业师的言传身教,使得他对书法篆刻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名师指教,书艺渐精。张鸿林在篆刻创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学习篆刻从古玺、汉印入手,并广泛学习明清篆刻流派的优秀作品,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取法黄牧甫、赵之谦、乔大壮和蒋维崧诸家,风格端庄秀丽,流畅多姿。静读张鸿林的篆刻作品,感觉静逸而清高,雍容而脱俗。似山涧的清泉,似婉转的莺歌,悠然,深邃,让人寻味。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7-09/02/xinsrc_362090402091668733047.jpg吾日三省吾身(篆刻)张鸿林
    1988年,张鸿林的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篆刻艺术展。   1989年,张鸿林离开若羌二中,成为库尔勒市中院的一名法官。他把业余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篆刻创作之中。张鸿林是那么热爱篆刻,在篆刻创作中,他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在研读碑帖和学习古文字中,他神游八方。   虽然是一位业余的篆刻家,刻苦的学习和出色的天赋使张鸿林对篆刻艺术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定位。他善于在历代古文字的遗存中寻找和发现创作的灵感,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出新求变,不断攀升和提高,在书法篆刻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朱 虹)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 ... content_6647499.htm]相关评论      

[ 本帖最后由 naifan 于 2007-9-3 16:04 编辑 ]

畅江 发表于 2007-9-3 14:02

em1 em1

逸墨斋 发表于 2007-9-3 14:10

em2 em2

经天 发表于 2007-9-3 21:52

em1 em1 em2

笔墨情怀 发表于 2007-9-5 08:11

em1 em1 em1 em5

圣手书生 发表于 2007-9-5 16:49

em1 em1

匏叶斋主人 发表于 2007-9-7 08:34

em1 em1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